北京|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
时间:5月16日(周五)14:0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钟鸣旦(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
十七、十八世纪,当传教士们发现中国历史的悠久程度远超欧洲和《圣经》记载时,欧洲人的历史观遭到了根本性撼动。本报告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中文、满文及欧洲文献,提出了一种早期的“文化间史学”案例——不同文明的历史文本在此相互交织。本次讲座聚焦于中国与欧洲学者如何诠释帝喾妃嫔诞育神异子嗣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中国典籍中衍生出纷繁的阐释体系,每一种解读都代表着独特的历史书写传统。它们展现了中国的经典诠释方法如何塑造了欧洲人多元化的解读路径。
北京|原生家庭与幸福指数——《还能做家人吗?》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6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朝阳区东坝镇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北京纺织仓库南门)D3-1座单向空间
嘉宾:英珂(纪录片导演、写作者、译者)、蒋方舟(作家)、吴丹(文化记者)
5月16日晚,译者英珂、作家蒋方舟、资深文化记者吴丹将在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碰头,以《还能做家人吗?》为引,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一起谈论原生家庭的影响、亲密关系的新可能,以及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绘制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图表。
北京|形成中的典范:二十年来的石刻发现与中古史研究
时间:5月17日(周六)14:0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嘉宾: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叶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雷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等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新出碑志一直是北朝隋唐史研究中重要的新史料,近二十年来,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各种渠道流散出土的墓志数量尤巨。较之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内阁档案这四大发现,石刻材料虽数量巨大,在研究方法上不脱传统金石学的窠臼,梳理二十年来石刻研究的论题,可以观察到随着实证研究的积累,典范逐渐形成的过程。
北京|在传记中重塑李清照:“大女主”成长中的榜样和敌人——周文翰《尘埃与灵光:李清照传》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4:30-16:00
地点:海淀区吴家场路31号壹等书房
主讲人:周文翰(作家、艺术和建筑评论家、历史学者)
5月17日下午,作家周文翰将莅临壹等书房,与读者分享冠绝百代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不羁之心,引领大家以李清照为视角体验宋代生活面貌,跟随李清照经历的爱情、婚姻、家国变迁,去触摸真实的宋代生活。
北京|我们真的有自由意志吗?——《当代自由意志导论》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吴天岳(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田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吞服一种名为“唆麻”的精神药物即可轻而易举地收获快乐。而在《当代自由意志导论》中,凯恩教授则以此为案例,撕开了自由意志争论最血腥的伤口:当我们大脑的化学反应可以被精准调控,自由意志是否只是神经突触制造的一场幻觉?为了探讨自由意志这一经典议题,5月17日下午,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天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田洁两位老师,来与读者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请他们为读者讲述古往今来的哲人围绕自由意志展开的精彩争论,分享他们对当下热议的自由意志问题的思考,探索自由意志问题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北京|暮色叙事诗——《安宁病房的一千零一夜》深度对话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5:00
地点:东城区板厂胡同12号卓尔书店
嘉宾:焦健姿(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医学分社社长)、纪光伟(南京和怡韩府山安宁疗护中心医学顾问)、宗俊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人文编辑部主任)等
《安宁病房的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实文学作品,它细腻地记录了武汉某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诞生、成长、挑战与收获。这些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内安宁疗护工作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出社会对生死观念的深刻变迁。这个周末,邀请你一起相聚卓尔书店,与《安宁病房的一千零一夜》作者纪光伟老师共读文本,当呼吸成为倒计时,我们该如何丈量生命的尊严?
北京|藏地记忆与当代书写——《乌思藏风云》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5:00-16:30
地点:东城区和平里西街51号雍和宫壹中心B座一层雍和书庭
嘉宾:次仁罗布(作家)、施战军(评论家)、刘诗宇(评论家)
《乌思藏风云》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次仁罗布长篇史诗新作,书写开启藏地新纪元的凉州会谈,见证决定雪域高原历史命运的伟大时刻,再现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风云。5月17日,次仁罗布将与评论家施战军、刘诗宇一起做客雍和书庭,分享藏地记忆与当代书写。
北京|在大都会的光影中,寻找时代的回声——程皎旸小说集《打风》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北苑路98号院1号楼DT51三楼RENDEZ-VOUS
嘉宾:阿乙(作家)、宋嵩(作家、《长篇小说选刊》杂志主编、副编审)、侯磊(作家,诗人)、能尖日(艺术家)、宋辰辰(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负责人、副编审)、程皎旸(作家)
《打风》是香港新生代作家程皎旸的最新力作,一部以香港为背景的中篇小说集。5月17日下午,我们特别邀请了作家阿乙、评论家宋嵩、诗人侯磊、艺术家能尖日、编辑宋辰辰,与程皎旸一同做客DT51,走进文学语境中的繁华都市的各个角落,体验多元文化,以及各色人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感受命运的不可捉摸与神奇。
北京|献给小镇女孩的赞美诗——《还可以的金女士》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金子(时尚杂志编辑)、吴呈杰(媒体人、播客主播)
在这本《还可以的金女士》中,金子描述那些对每个读者来说似曾相识的场景,坦诚地写下内心的挣扎,毫不吝啬于展示自己的焦虑、慌张、虚荣……她写下的是小镇女孩的基础款人生,我们读到的却是独属于这些女孩的坚韧和真诚。5月17日下午,我们邀请小镇女孩的嘴替金女士、播客《除你武器》的主播吴呈杰做客SKP,在北京最华丽的“名利场”大谈特谈!
北京|AI时代,道德进化如何指引人类未来?——《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主讲人:殷融(潍坊学院教授、科普作家)
六百万年前,第一只古猿尝试直立行走,就此揭开了人类历史的第一页。但真正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的,不是直立的身躯,而是名为“道德进化”的基因突变。人类以利他性为起点,发展出道德规范,确立了道德制度。经历了一系列跃升,人类历史终于迈入了现代文明的篇章。当下,环绕我们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AI的涌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但贫富差距、阶层固化、性别不公等问题仍是社会的痼疾。面对种种困境,道德进化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5月17日,我们邀请到科普作家、《超越猿类》的译者殷融老师,与读者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时下热议的道德问题,探索人类的道德进化将如何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北京|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为什么还能撑三十年?——《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读者见面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0:30-12:30
地点:西城区西长安街17号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共享空间
嘉宾:成长(作家、文化学者)、张向荣(文史作家、书评人)、李天飞(作家、学者)
本次活动以“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为什么还能撑三十年?”为主题,特邀《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作者成长、文史作家张向荣、知名作家学者李天飞进行深度对谈,由小红书历史博主李郁担任主持。《汉之季》聚焦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逝世后的三十年历史,揭示三国权力代际更迭、皇权相权博弈、吴蜀联盟暗战等隐秘真相。活动将围绕“姜维北伐是否加速蜀汉灭亡?”“刘禅是昏君还是隐忍之主?”等议题展开激辩,并设置读者提问环节。
北京|一部宪法的光荣和失败——为什么今天还要读阿克曼?
时间:5月18日(周日)14:00-16:30
地点:海淀区成府路28号五道口购物中心四层万圣·优盛阅读空间
嘉宾:阎天(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在数字技术重构社会关系、民粹主义冲击全球秩序的今天,布鲁斯·阿克曼的学术遗产愈发凸显出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作为耶鲁大学宪法学巨擘,他不仅解构了美国宪制的深层密码,更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民主的困境与出路,这正是我们今天重读阿克曼的核心价值。本次活动将围绕《政制秩序原理:转型》《政制秩序原理:变革》《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三本书展开讨论,深度探寻阿克曼的思想脉络,在历史纵横中寻找改革动力的方法论。
北京|从医学到文化——中西交汇处的无恙北平
时间:5月18日(周日)14:30-16:3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薛燕平(作家)、侯磊(作家、文化学者)
老舍文学奖得主薛燕平的最新长篇京味小说《北平无恙》,以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的《废止中医案》为背景,讲述北平中医世家齐家的命运起伏。5月18日,薛燕平将与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诗人江汀一起,做客SKP,聊聊那个年代的北平,探讨中西医的碰撞如何影响了那时普通人的生活,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北京|总督之“死”:曾国藩与近代中国的叠变——鞠海《夹缝中的总督》图书分享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主讲人:鞠海(文史作家)
《夹缝中的总督》中,鞠海利用“私领域”史料里较少被使用的情感史、生活史、心灵史资料,对曾国藩的生活细节和情绪波动进行了丰富的特写,充分挖掘其高光时刻背后的至暗人生体验。5月18日,我们邀请到新锐文史作家鞠海与读者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带大家穿透历史迷雾,共同探寻曾国藩精神遗产的当代意义。
北京|狐狸与刺猬——进入中国美学的两种方法
时间:5月18日(周日)19:00-21: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策展人)、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萧(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
5月18日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策展人彭锋将携著作《后素》及新书《现代意象理论与意象绘画》,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颖、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马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共同做客SKP,探讨进入中国美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在美学、哲学、艺术史、文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之间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上海|穿越冥界的指南:《亡灵书》与古埃及生死哲学探秘
时间:5月16日(周五)18:00-19:3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主讲人:汪世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
《亡灵书》是古埃及人对生死哲学的深刻理解和探索。它不仅揭示了古埃及人观念里人类灵魂不朽、死后世界存在的奥秘,更传递着古埃及人对生命真谛与希望之光孜孜不倦的追求。5月16日晚,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汪世超将通过对“有关重见天日的经文”《亡灵书》的解读,为读者揭示古埃及人的观念世界。
上海|520,当代人已经厌倦情感和表达了吗?
时间:5月16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嘉宾:包慧怡(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作家、译者)、张定浩(作家、《上海文化》副主编)
今天,我们如何映照和识别内心深处尚未察觉的情感褶皱?如何在厌倦、怀疑、焦虑等种种当代病症中重新找回爱的意义?5月16日晚,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到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和作家、《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一起聊聊佩索阿的情感表达。
上海|漫谈《山海经》
时间:5月17日(周六)10:00-11: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沈海波(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宝库,也是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其中的“怪物”并非向壁虚构,而是先民对各类事物的诠释。现代学者可以通过考据,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此外,《山海经》的丰富内容,也有助于了解先民对地理、医药等方面的认知。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了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沈海波,他将从《山海经》中的“怪物”、远古旅行、神话传说的解读三个方面和大家漫谈《山海经》。
上海|杏瓣流芳——古代文献里的中华医脉:新书读者见面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3:30-15: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嘉宾:段逸山(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丁媛(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于业礼(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张如青(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
古典文献中的中医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医药文献。5月1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导段逸山携手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媛,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于业礼,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土医药文献文物研究中心主任张如青,从《医事文化谈屑》《死生之分:简帛文献疾病预测研究》《铅翰昭章: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写本研究》三本新书内容出发,既讲其中的文化,又分析其中的疾病诊断、预后,以及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医药文化等,与读者展开交流。
上海|日本文学中人性与美学的交织审视:《罗生门》
时间:5月17日(周六)13:30-15: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嘉宾:沙青青(历史学者、专栏作家、播客主播)、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播客主播)
“罗生门”一词因日本导演黑泽明1950年的电影《罗生门》而被广为人知,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小说。“罗生门”在电影初始的震撼之后,被通俗简化成了“罗生门效应”。但芥川龙之介通过小说人物“凝视、探测对于事件的反应”洞察人性,体现人的立体、复杂、多变等特点,却穿越时空而来,不断刺激和提醒我们——在人性迷宫之中,每个人的感受与思考方式差异巨大,却各有道理。5月17日下午,我们特约历史学者、专栏作家、播客主播沙青青,和《·上海书评》执行主编、播客主播郑诗亮,以“日本文学中人性与美学的交织审视”为题,一起共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集《罗生门》,探讨那些隐藏的、深刻的人间情感交织与变化,复杂人性遇到现实生活的混乱与茫然,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种种。
上海|中法文学“相逢”与人的“相逢”——《相逢:我眼中一甲子的中法友谊》新书发布会暨读者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毕飞宇(作家、南京大学教授)、徐波(中法文化交流使者、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
中法都是文化大国,更是文学大国,文学在两国人民的“相逢”“相知”与“相爱”中发挥着特殊的情感沟通的桥梁作用。法国作家阿拉贡还说过“文学是一件有关国家的严肃的事情,因为归根结底,它是国家的脸面”。一部中法60年甲子友谊史,就是60年中法文学“相逢”和人民“相逢”的历史。“相逢”让中法两国人民互为镜像,也为东西方的文明“互鉴”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上海|宋代商业性大众文艺的兴起与城市文化消费
时间:5月17日(周六)14:00-15:30
地点: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大隐精舍(高山流水)
嘉宾:陈季冰(媒体人、专栏作家)、张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5月17日下午,我们邀请《逝去的盛景》一书作者、资深评论员和专栏作家、冰川思想库创始人陈季冰作为主讲嘉宾与知名作家、学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生对谈,带读者朋友全方位解读宋代商业性大众文艺的兴起与城市文化消费的历史脉络。在这里,你可以与作者、专家面对面交流,与同好们畅谈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历史与文学交融的魅力。
上海|左翼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巴金的弱者立场和底层写作
时间:5月17日(周六)14:00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4F多功能厅
主讲人: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左翼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将聚焦作家巴金,深度解析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精神与人文情怀。从封建家族中的青年觉醒,到战乱年代小人物的生存挣扎,巴金始终以笔为灯,照亮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生命。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先生,将从巴金的写作立场出发,解析巴金小说创作中底层书写和同弱者共情的情感力量;在巴金的具体作品中,体会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作家与时代的牵系,以及文学的控诉和批判的力量。
上海|吟诗诵经典:唱出古诗词的美
时间:5月17日(周六)15:30-17: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主讲人:何洋(作曲家、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教学副院长)
为传承中华文化,创新经典表达,5月17日,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何洋将在上海古籍书店举办“吟诗诵经典:唱出古诗词的美”特别活动。活动中,嘉宾将通过讲授、赏析、教唱等形式,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融合,赋予传统文字新的生命力。
上海|折磨人的语言
时间:5月17日(周六)15:30-17: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嘉宾:骜龙(南京大学准聘助理教授)、田嘉伟(作家、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讲师)、张引弘(译者、图书策划编辑)
第一次引进中文世界的法国当代非常重要但产量极低的作家皮埃尔·米雄,他的作品大多在书写他人的命运(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也许成了苦役犯的农民、死去的姐姐……),但这每一次书写又是重新看见自身:通过书写他人,通过与语言搏斗,看见自己。而这对于他的译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当然在所有译者那里可能都是这样。5月17日下午,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兰波这小子》译者骜龙和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国王的身体》《微渺人生》译者田嘉伟,与法语译者、中信大方编辑张引弘,一起聊聊“皮埃尔·米雄和折磨人的语言”。
上海|“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天才诗人”兰波与现代诗歌
时间:5月17日(周六)19:00-21: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李建英(上海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骜龙(南京大学准聘助理教授)
1991年,在诗人兰波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法国作家皮埃尔·米雄推出了一部致敬兰波的传记式虚构作品《兰波这小子》,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不一样的兰波。一个诗人,百年传奇。兰波的反叛人生和天才创作,不仅激发了作家的丰富想象力,更是让无数学者为之皓首。兰波的魅力究竟何在?兰波研究专家、《兰波与现代性》主编李建英教授与《兰波这小子》译者、南京大学骜龙博士将分别从研究者和翻译者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兰波、关于现代诗歌、关于当代法国文学的精彩对话。
上海|“谁的博物馆?”:藏品、观众和博物馆的未来——《博物馆简史》图书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9: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李翔(策展人)、一森(策展人)
长久以来,博物馆被视为“知识的神殿”,是继神权、皇权之后人类的另外一种精神崇拜。然而,当代博物馆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在数字化与参与式文化盛行的今天,博物馆的角色将如何重新定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值此世界博物馆日临近之际,5月17日晚,上海图书馆将邀请《博物馆简史》的作者李翔与一森,和广大读者一同探讨“谁的博物馆?藏品、观众和博物馆的未来”。
上海|星光闪耀乡野——舒飞廉《团圆酒》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7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杨浦区淞沪路77号万达广场C馆B1层上海书城
嘉宾:王宏图(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项静(评论家、作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舒飞廉(华中师范大学教师、作家)
5月17日,舒飞廉《团圆酒》新书分享会将在上海书城五角场店举行,作者舒飞廉将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项静、《团圆酒》编辑胡曦露一道,分享充满荆楚神韵的云梦泽世界,讲述一群人的处境,以及他们的愿望、选择与和解。
上海|17世纪法国崛起和国际体系的演变
时间:5月18日(周日)10:00-12: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朱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法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大国。17世纪,既是法国崛起的时代,也是国际体系变革的节点。5月18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朱明教授将亲临上图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与您一道深度解析法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上海|竹内好的“挣扎”与鹤见俊辅的“挣扎”——或鹤见俊辅写《竹内好传》为什么以“挣扎”为中心
时间:5月18日(周日)13:30-17:00
地点: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云通楼221
主讲人:铃木将久(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
鹤见俊辅1995年发表竹内好的传记,但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传记,鹤见力图接近竹内好逐渐形成思想的整个过程,尽力与竹内好进行思想对话。竹内好的思想确实很独特,一般的传记写作方法无法捕捉竹内好思想的核心。鹤见重视1930年代到1940年代,即战争时期竹内好的思想脉搏,因为鹤见认为该时期的经验是理解竹内好思想的关键。其实,鹤见并非基于外在视角展开剖析,反而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解释竹内好思想运动的内在脉络。我们从这部不同寻常的传记,一方面可以读到竹内好形成思想的脉动,另一方面其实也帮助我们理解鹤见的知识思想贡献背后的主体意识特质的构成与品质。
上海|流失千年的古琴绝响:《碣石调幽兰》《琴用指法》回归记——《幽兰妙指:唐抄古琴文献二种》图书分享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3:30-15: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嘉宾:金溪(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副院长)、郭时羽(上海书画出版社重大项目部主任)
《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实物,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琴用指法》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汇编,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两种手卷均保存于日本的博物馆,此次正式引进出版,以原色原大、高清影印的经折装形式,呈现文献原貌,并特邀古琴名宿吴文光先生主编。5月18日,我们邀请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金溪与该书出版方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重大项目部主任郭时羽两位嘉宾做客上海古籍书店,一起欣赏这难得的古琴雅韵。
上海|1517年的远航:从里斯本出发的全球史
时间:5月18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F阅读推广区
嘉宾:董少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徐亦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葡萄牙语教研室主任、教授)
在全球化加速的初期,首先拥有资源、技术与武装优势,主导海外贸易的为什么是葡萄牙?葡萄牙是如何开启自己的海外扩张道路,其海外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兴衰,留下了哪些影响?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葡萄牙如何被欧洲与世界不断改变、塑造,里斯本这座城市又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5月18日,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教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徐亦行教授,从世界现代史开端时刻的里斯本出发,谈谈葡萄牙的历史文化、中葡关系史以及大发现时代的延续与变革,在全球化遇到新挑战之时,与我们分享有关全球史和中西文明交流的新思考。
上海|一个新闻人的历史重构:《逝去的盛景》分享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杨浦区政学路158号内铺位B110号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
嘉宾:陈季冰(媒体人、评论员、专栏作家)、张力奋(复旦新闻学院教授)
被誉为“造极”之世的宋朝是如何成就,又是如何衰落的?为什么繁荣那么容易被毁掉?《逝去的盛景》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的种种变革式发展。作者陈季冰带着新闻人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切,以经济学的角度,探究宋朝“历史治乱循环”中暗藏的生产力密码,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5月18日,资深媒体人陈季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将做客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聚焦《逝去的盛景》,探讨本书的历史重构。
上海|“当我们谈论‘美育’时,我们在谈什么?”圆桌对话
时间:5月18日(周日)14:00-15:30
地点:虹口区欧阳路580号朱屺瞻艺术馆序厅
嘉宾:朱刚(编审、一级美术师)、傅军(策展人、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赫海龙(趣看美术馆馆长)、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韩国强(诗人、学者、传媒人)、徐佳和(艺评人、媒体人)等
美术馆作为当代社会的新型知识生产机构,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展示场所和保存藏品的空间,更是社会美育的重要载体,是主动塑造可持续包容性社会的参与者,为中国当下的城市文化进程带来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朱屺瞻艺术馆特别推出圆桌对话。这是一场多方共话的美育讨论,邀请美术馆的馆长和行业内资深从业者们与公众面对面,探讨美育是什么,分享美术馆美育与在地文化的关系,美育与城市文化,美育与生活,儿童美育等,从各个维度来探讨美育的话题。
上海|简·奥斯汀:在客厅一角为整个世界写作
时间:5月19日(周一)19:30
地点:黄浦区长乐路398号朵云书院·戏剧店
嘉宾:冯涛(翻译家、出版人)、于是(作家、文学翻译)
今年,是英国文学大师简·奥斯汀诞辰250周年。这位才情横溢的女作家在乡间客厅里执笔创作,从日常散步中捕捉灵感,用妙趣横生的文字,展现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与婚恋图景,同时以犀利笔触揭示当时女性的生存困境。这些深刻的观察与思考,至今仍闪耀着跨越时代的思想光芒。如果简·奥斯汀生活在当代,她会写点什么?她的婚恋观在女性意识觉醒的今天又该被如何诠释?5月19日,在朵云书院·戏剧店,英语文学翻译家冯涛、作家于是,将一起聊聊简·奥斯汀对当下的启示。
上海|等待与希望:走进《基督山伯爵》的人性迷宫
时间:5月22日(周四)19:00-20:30
地点:黄浦区茂名南路188号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中心A空间
嘉宾:黄雅琴(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文学编辑)、张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讲师)
发表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经典代表作,一部震撼人心的“复仇小说”。编剧尤利·金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精心将这部百万余字的巨著凝练于150分钟的舞台之上,既保留了原著的故事叙事精髓,同时增添了震撼人心的音乐编排和恢弘多变的舞蹈场面,呈现了原作中深邃宽广的海上生活、狱中生涯、上流社会等繁复场景,让这部经典在舞台上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5月22日晚,我们邀请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文学编辑、译者黄雅琴和复旦大学法语系讲师张华两位嘉宾,带你走进这部关于爱情与背叛、复仇与宽恕的巨著,感受人性的深沉与命运的波澜。
深圳|双城望书香——《领读南京》深圳站沙龙
时间:5月18日(周日)14:00-16:00
地点:南山区侨香路4080号侨城坊12栋G层(负一层)好奇象图书馆
嘉宾:许金晶(书评人)、张永宏(安徽绩溪上庄书局主理人、非梵酒店董事长)、刘忆斯(媒体人)
5月18日下午,许金晶将携新书《领读南京》来到好奇象图书馆,跟北京大学资深校友张永宏、资深书评人和媒体人刘忆斯、阅读文化和全民阅读研究学者张婷一起展开对谈,分享各自多年来阅读、荐书与写作生活中的种种记忆,畅谈深圳和南京这两座“书香之城”的彼此对望,以及如何借助于广义上的“阅读”(观看、聆听、行走),深度体味深圳、南京等中心城市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内核。
南京|解密三星堆——岳南《看见三星堆》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6日(周五)19: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主讲人:岳南(作家)
早在2003年,岳南就曾远赴四川成都、广汉,对当初参与过三星堆发掘的考古专家以及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获取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此后历时三年写作,十余年多次修订,形成这部《看见三星堆》一书。岳南在书中详细再现了三星堆近百年来的发掘历程,对出土文物的内涵做出丰富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的三星堆。5月16日晚,考古文学作家岳南将做客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三星堆,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南京|南京性情:明城墙根馄饨香
时间:5月17日(周六)14:30-16:30
地点:玄武区北京东路37-5号世界文学客厅
嘉宾:叶兆言(作家)、余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
南京是一座浸泡在矛盾美学中的城市,它既是“旧时王谢”的雅集之地,也是柴米油盐的烟火江湖;既承载着《儒林外史》的文人风骨,又滋养着鸭血汤锅边的市井智慧。在古都贵气与暖人烟火共生共融中,形成了南京和南京人独特的气质。贵贱混搭的城,稳中带甩的人,究竟是什么构建了南京这种独一无二的迷人特质?5月17日下午,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来听几位书写南京的大师解码南京精神基因。
南京|“诗”在前,“人”在后:“诗人”作为诗歌书写的主体——树才四十年诗选《天空俯下身来》分享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5: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树才(诗人、翻译家)、黄荭(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松风(出版人、译者)、马铃薯兄弟(诗人、图书策划人)
作为《小王子》以及勒内·夏尔、博纳富瓦等法语诗人的重要翻译者,树才在诗歌翻译与创作之间建立起独特的互动关系。《天空俯下身来:树才四十年诗选》是一部凝聚诗人四十年创作精华的诗歌选集,完整呈现了诗人从青年时期锐意探索到成熟期深邃思考的创作轨迹。5月18日,诗人、翻译家树才携最新诗集《天空俯下身来》,与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翻译家黄荭,出版人、翻译家松风,诗人、图书策划人马铃薯兄弟相聚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与读者一起在诗歌中感受时间的重量,聆听“天空俯下身来”的温柔絮语。
杭州|我,不想上班——赵挺小说集《挺什么》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4:00
地点:西湖区体育场路533号弥陀寺公园内晓风·明远BOOK
嘉宾:赵挺(作家)、杨知寒(作家)、广奈(图书编辑)、李广媛(浙江文学院《浙江作家》杂志编辑)
5月18日下午,青年作家赵挺带着他的新书《挺什么》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做客晓风·明远书院,与大家一同对抗虚妄,在 “无聊” 中不断寻找生命的新答案。
杭州|为何失败:19世纪末的中国和世界——《失败:1891-1900》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拱墅区丽水路58号远洋乐堤港B区单向空间3F文艺现场
嘉宾:李礼(历史作家、近代史学者)、王五四(自媒体人、网络评论员)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以全球史的眼光回望19世纪末十年这一历史节点,走进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岁月,重构清朝末期的历史图景。这段历史无比深刻地体现了古老中国面对现代世界的挫折和转变。《失败》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在全球视野下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5月18日,历史作家、近代史学者李礼将做客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与知名媒体人王五四和资深出版人西木聊聊晚清中国“为何失败”,深入探析清末历史的关键事件与转折,讨论19世纪末的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及其启示。
杭州|今天一起散步吧——《心的散步》新书分享&签售会
时间:5月18日(周日)16:00-18:00
地点:余杭区余杭塘路1268号天空文化艺术中心3F大屋顶SPACE&银盐
嘉宾:石榴Zakuro(漫画家)、皖豫(图书编辑)
亲人离世、搬家、换城市……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与变化,我们往往假装坚强,努力解决和适应,却忘记自己内心的感受。心,也需要温柔修复。5月18日,青年漫画家石榴Zakuro将带着她的全新作品《心的散步》,与本书策划编辑皖豫一同来到大屋顶SPACE&银盐,分享新书,谈谈散步,也聊一聊那些我们共有的日常和情绪。
成都|大变局时代,我们能抓住什么——《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分享会
时间:5月16日(周五)19:30
地点:成华区建设北路三段132号萌想星球107文创园6号楼1楼有杏书店
嘉宾: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
技术颠覆认知,秩序不断重构,个体却在洪流中摇摆不定。物质丰裕为何精神漂泊,技术联结为何孤独加深,当世界加速更迭,我们该如何自处?5月16日晚,我们邀请《世界作为参考答案》的作者之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显微镜下的成都》等图书作者、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王笛,与作家西闪,共同以跨界对话的形式,不同学科视角的交织,探讨历史、文学与当下社会的共振,为身处变局中的我们提供重新认识世界与自我、重审日常生活的思想锚点。当世界作为参考答案,追问本身便是通往自由的路径。
成都|她们——《红楼梦》和《儒林外史》里的女性力量
时间:5月17日(周六)19:00-20:30
地点: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2001号SKP购物中心二楼SKP RENDEZ-VOUS
嘉宾:刘晓蕾(作家)、庄秋水(作家、制作人)
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刘晓蕾,杨早,庄秋水三位学者用现代视角重读古典名著,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凝结成《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十字路口的贾家》两本新书,让男性叙事下作为“他者”存在的女子,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声音。5月17日,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作家刘晓蕾和制片人、作家庄秋水,携两本新书做客成都SKP,与读者们一起聊聊儒林和红楼里的女性,为当下性别话语注入历史纵深的尝试。
长沙|到历史现场去——兼谈《走神》创作心得
时间:5月17日(周六)14:30-16:00
地点:芙蓉区韶山北路169号湖南图书馆阅览楼一楼多媒体演示厅
主讲人:王跃文(作家、编剧)
著名作家王跃文的首部历史文化随笔集《走神》,是收录作者几十年来考查历史和思索人性的34篇结晶之作。本次讲座,王跃文老师将从随笔集《走神》的创作谈起, 通过“明辨之眼”“凿空之见”“照今之思”三个维度,对中国人文典籍及野史杂谈之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轶事轶闻进行深入地诠释和解读。
长沙|时代书写与文学情怀
时间:5月18日(周日)9:00-11:30
地点:岳麓区岳麓大道186号毛泽东文学院
主讲人:胡学文(作家)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胡学文继《有生》之后的又一力作《龙凤歌》出版,这部作品以中国北方县域乡村为背景,跨越八十年的时光,讲述了一个家庭两代人的命运沉浮。小说中,母亲马秋月的“爱”与“怕”,折射出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境遇与不屈的生命力量。5月18日,胡学文将做客湖南毛泽东文学院,与大家一起探讨在创作中如何把握时代书写与文学情怀。
武汉|科举的双面镜:明清社会的阶层流动与知识人困境
时间:5月17日(周六)9:30
地点:武昌区公正路25号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
主讲人: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很多出身寒门的读书人,凭借科举考试而晋升为士大夫阶层,与此同时,科举也导致落第人员的大量增加,他们不能获取仕进的正途,只能通过入幕、替人打官司、教书、行医等职业艰难谋生,由此形成一个“知识人社会”。本期讲座,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宝良教授将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深入解读明清科举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讲述“知识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深远影响。
西安|从文明起源开始,读懂博物馆
时间:5月1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SKP购物中心10楼活动区SKP RENDEZ-VOUS
嘉宾:于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敬泽昊(记者、历史博主、微博大V)、李晓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们邀请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于春,记者、知名历史博主敬泽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李晓健,一同做客SKP,带大家打开一本书,走进一座博物馆。
附:线上活动预告
昨天 今天 明天:科幻想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水星逆行》新书线上分享会
时间:5月16日(周五)20:00
地点: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视频号、中国作家网微信视频号、译林出版社微信视频号
嘉宾: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讲席教授)、陈楸帆(作家、翻译)、慕明(推想小说作者)、双翅目(科幻、推想小说作者)
2025年,世界好像忽然“科幻”起来,DeepSeek和人形机器人的出现,甚至使普通人都觉得,未来已经不再遥远。双翅目今年刚刚推出的科幻小说集《水星逆行》,刚好踩中“热点”。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科幻想象,一定要想象未来吗?双翅目在新作中,融汇了科幻想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其他科幻作家和科幻研究者又如何看待“昨天、今天、明天”呢?5月16日晚,我们邀请了宋明炜、陈楸帆、慕明、双翅目等作家,一起共探科幻想象中的时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