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巴金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小时光:地铁里的阅读——主题摄影展”在巴金图书馆开幕,展出摄影师樊晔亲在上海地铁中拍摄的作品,以独特视角展现上海市民的阅读面貌。这些作品出自自2018年起推出的专题“地铁上的读书人”,每张照片都是一份档案,记录着都市生活中那些微小却珍贵的阅读时刻。
“小时光:地铁里的阅读——主题摄影展”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由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主持。他表示,本次摄影展的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影像记录体现上海市民的阅读方向与内容喜好,二是为当下快节奏社会中的阅读打打气——“虽然人们都觉得现在很‘卷’、很忙,时间碎片化,但大家仍在坚持阅读,把地铁上的零碎时光用来读书。人生中美好的‘小时光’如果与阅读结合起来,记忆会变得更长久,成为滋养心灵的力量。”与此同时,“2025巴金图书馆阅读参考书单”在活动中正式发布,期望通过30位作家与学者的推荐,为读者提供参考,愿大家在越来越忙的时光里不放弃阅读,与阅读相伴。
党委副书记、副总编黄杨发言
党委副书记、副总编黄杨在开幕发言中表示,“地铁上的读书人”专题报道7年来呈现了上千个阅读场景、无数真实的故事,不仅是一份城市阅读档案,更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深度。本次摄影展将线上观察延伸至线下,是对“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和“书香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践行,也是对巴金先生“多读书”精神的传承。他提到,这一专题的展陈足迹已延伸至上海书展、上海地铁等文化空间,苏州地铁的自营书店开业首展也引用了这一系列作品。未来,将继续以媒体之力推动阅读文化,与更多伙伴携手,将“地铁上的读书人”故事带向全国;希望这场展览如同一粒种子,让阅读从地铁出发,生长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展览现场
摄影师樊晔亲表示,这些照片都来自通勤途中的随手记录。“读书让我们远离纷扰,阅读不是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它就在我们身边,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人们总以为地铁上的纸质书阅读会由于智能终端的普及而难得一见,但事实上,只要自己放下手机,就会发现手捧纸质书的读者随处可见。高铁、飞机如此,每天上下班最繁忙的地铁,更是大型流动阅览室。我们不得不相信,地铁上的读书人,比想象中多得多。”
展览现场
现场的照片和图书
展览一隅
小记者团在现场采访(陆敏 摄)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中,阅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它可能是书斋中和图书馆里的惬意时光,也可能是飞机上地铁里奔忙的间歇。通过镜头,我们看到有人捧着《繁花》追忆老上海的风情,有人在地铁上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还有人在《我的阿勒泰》热播时翻开李娟的文字……展览在展出摄影作品的同时将相应的书籍作了陈列,可以随时打开那本书,感受阅读者的心绪。展览将于5月31日闭幕。
巴金图书馆“文坛茶话会”
开幕式后举行了第十期巴金图书馆“文坛茶话会”。巴金图书馆与共同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上海书评专栏作者李公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王宏超,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生导师张怡微,以及读者代表、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孙益武,以“谈一谈阅读与日常生活”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对谈。活动由学者、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主持。
周立民先生发布了“2025巴金图书馆阅读参考书单”,30位荐书人以丰富的阅读储存和专业眼光,共同为读者推荐145册精选好书。其中国内作品79册,国外作品46册,国内文学作品66册,国外文学作品40册,文学作品占比70%以上。国内文学类荐书中不乏《史记》《诗经百句》等古代经典,《朝花夕拾》《随想录》等现代经典作品,但大多数推荐仍集中在当代作品,当代小说、散文随笔旗鼓相当、基本持平,诗歌也不在少数。国外作品来自美、俄、英、法、德、意、加等16个国家的优秀作家学者,涵盖《往事与随想》《尤利西斯》《维吉尔之死》等欧洲经典作品和流行新作。在其他类荐书中,历史类图书最多,世界史作品推荐较为集中。但是,总体荐书种类从文学经典到技术前沿,从古人生活到赛博科幻,阅读视野涵盖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社科。
随后四位讲座嘉宾分享了他们对日常生活与阅读看法。
李公明提到近年出版的两本好书,他认为本次摄影展延伸了这两部书的视角:《牛津全球书籍史》 ([英]詹姆斯·拉文主编,李家真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11月)和《艺术中的阅读者》([英]大卫·特里格著,王晓丹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前者是十六位知名学者遍访全球、纵览古今,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将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但没有涉及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时光;后者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收录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但未能包括摄影作品。而此次以地铁阅读为主题的摄影展呈现了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场景,正可弥补上述缺憾。
张怡微介绍了她在联合书单中推荐的作品——安妮·普鲁《鸟之云》、查理·吉尔莫《关于父亲和一只喜鹊的回忆》、辛迪·温斯坦《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以及孙英刚《隋唐:帝国的形成》,表示这些就是她手边正在读的书。她认为,当下的人们并非没有时间,而是精力有限。有限的精力用来看书还是看短视频?这是一个选择。
王宏超从新近出版的《通勤梦魇:东京地铁与机器的人类学》(迈克尔·菲什,孟超、桑元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一书谈起。东京的地铁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交通设施网络,超载100%的车厢,30秒的停站时间,每年数万起人身事故……书中指出一直在超负荷边缘运转的系统将如何对一个共同体带来生理和心理的严重不良影响,对当代科技状况的伦理责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呼吁人、机器和现代技术系统之间更加相互响应和充满希望的关系。他指出,地铁通勤往往被视为单调、疲惫的过程和空间,许多人想回归到让自己的心灵感到舒适的一种状态,阅读可能是抵达这种状态的良好方式。上海的地铁中出现的阅读景象被挖掘和报道出来,提倡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从各个维度上来说,这都是城市精神的一种体现。
孙益武作为在地铁上被偶遇和拍摄的读者代表,分享了他对日常阅读的感受。作为一名法学学者,日常的科研工作之外,上下班通勤就是相对自由的阅读时间,他也正是在一次下班的路上看书时被“地铁上的读书人”镜头捕捉到。在兴趣阅读之外,他还提到亲子阅读是很有特色的一种阅读形式。亲子共读未必在同一个时空,而是亲子之间读同样的经典作品,巴金、老舍、叶圣陶……都是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的必备功课。最后,他从版权法专家的视角,普及“4.23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与全称,指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不应忽视对版权保护的关注。
与会嘉宾在进一步交流中谈到,阅读不必是孤独的事,可以家庭共读、亲子共读,一个家庭培养良好的读书氛围,是为文明社会做出贡献。阅读还应是普通人的瞭望哨和加油站,各行各业、各种境况下的普通人都应该能从读书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当我们身处急剧变化的时代,享受着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内心越发需要追求恒定的价值,而阅读能帮我们找到这种价值。
十位知名学者寄语“小时光:地铁里的阅读——主题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