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三百多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一卷第一章写下重要一笔——苏格拉底为参加祭典和观看赛会,“下到比雷埃夫斯港”。彼时,这座依偎着爱琴海的港口已是人声鼎沸,商旅不绝,同时也是希腊接纳外部思潮的窗口。如今,远洋巨轮载着集装箱缓缓靠岸,比雷埃夫斯港(以下简称“比港”)早已超越地理坐标的意义,成为支撑希腊经济、连接欧亚贸易的核心枢纽。
作为希腊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比港的战略分量愈发凸显。它扼守地中海与黑海航道要冲,不仅是希腊对接南欧、中东、北非市场的“南大门”,更在过去十余年里成为希腊经济复苏的“助推器”。数据显示,依托港口运营升级与基础设施完善,比港间接创造1.2万就业岗位,带动希腊GDP提高1.56个百分点,成为希腊走出债务危机阴影、重塑经济活力的关键支柱之一。
这份活力的背后,离不开中希两国“共赢”理念的深度实践。自中远海运2010年正式参与比港集装箱业务运营以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88万标准箱飙升至2024年的480万标准箱。在经贸之外,以比港为纽带的文化共鸣同样动人。
7月1日,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苏旭东在比港的办公室接受了(www.thepaper.cn)赴欧采访组的专访。港口事务繁忙,在专访开始前,苏旭东仍和公司的希腊籍领导层以及中方员工沟通着工作事宜。
中欧陆海快线:“共赢”
中国企业的加入,不仅让比港焕发新的生机,也让“一带一路”在此与欧洲、北非市场握手。
比雷埃夫斯,希腊语意为“扼守通道之地”。比港作为欧洲大陆地中海沿线距离苏伊士运河至直布罗陀主航线最近的港口,是船舶通过地中海前往大西洋、通过红海前往印度洋、以及通过马尔马拉海前往黑海的中转枢纽港,地理位置优越。
以比港为重要交通枢纽的中欧陆海快线,是亚洲货物经海运至比港、再由比港铁路运输至欧洲内陆多国的海铁联运路径,将“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在欧洲地区衔接,打造亚欧“第三条贸易通道”,为中国与中东欧的经贸往来搭建更高效的运输路径。
苏旭东介绍,这条陆海快线的起步源于美国惠普公司向中远海运提出的合作动议。彼时,惠普在捷克帕特比萨市设有工厂,其零部件运输依赖汉堡港经铁路运抵捷克。惠普注意到比港集装箱码头距苏伊士运河仅33小时航程,可由此经希腊铁路快捷进入中东欧腹地,于是提议与中远海运合作进行试运。首趟测试班列顺利开通后,线路的时效与成本优势显现,也吸引了其他大型企业的关注。
以从中国发出的货物为例,中欧陆海快线开通之前,货物从国内发出,需先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途经法国敦刻尔克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荷兰鹿特丹港,抵达德国汉堡港,再经欧洲大陆的铁路或公路运抵布拉格。
“而现在,货物通过海运抵达比港,卸货后直接装车经铁路运输抵达布拉格。相比传统运输路径,运输时间可缩短7天,效率明显提升。”苏旭东说。
时任希腊总理萨马拉斯曾称赞这条始于中美企业合作的快线带给了希腊人“希望和乐观的权利”,标志着比雷埃夫斯作为希腊强大发展动力的一个新起点、希腊经济的一个新开端。
7月1日,苏旭东在中远海运比港公司办公室接受采访。记者 史含伟 摄
苏旭东强调,“陆海快线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一项重要原则,要与欧洲各国铁路运营商结成紧密伙伴。尽管握有可在欧洲自营铁路业务的两张关键执照,我们并未选择单干,而是与希腊国铁、保加利亚国铁、塞尔维亚铁路、北马其顿铁路等大型铁路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也正是依托当地国铁的支持,中欧陆海快线自2017年成立到现在,实现了铁路板块的稳健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苏旭东的讲述都会落脚到“共赢”这一关键词。
“2024年集团对中欧陆海快线实施重大调整,使其不仅服务于比雷埃夫斯港主辅通道,同时作为中远海运供应链发展当中的一环,来统一调度全欧洲的铁路服务。”他表示,得益于此,陆海快线箱量由2020年峰值18万标箱跃升至2024年的42万标箱,而2025年的目标则锁定46万标箱。与此同时,铁路运营的覆盖区域由传统的以比港为中心的13国拓展至北欧三国、英国本土、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南部,并在德国、波兰实现长足进展。
然而,不论是比港的运营建设还是中欧陆海快线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与难以预见的问题。面对挑战,中方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与沿线国家密切沟通。“这时就体现出国与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希腊、塞尔维亚、北马其顿等国家都采取行动,在沿线整肃。”苏旭东说。
在他看来,中欧陆海快线不仅是一条业务线路,更是一条隐形的纽带。“我们需要打通各个环节。不仅是在信息平台、铁路调度方面,同时也需就国与国之间铁路过境服务等细节进行协调。这对于提高各地的双边的通行能力以及铁路的服务质量带来了巨大影响。”
而在港口的长远发展中,绿色环保并非孤立的要求,而是与经济增长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这既顺应希腊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与中国、欧盟在环保领域的目标形成呼应。
比雷埃夫斯港汽车船码头。受访方供图
中远海运不仅对比港的办公大楼进行太阳能节能改造,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还推动比港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岸电系统,以减少靠港船舶使用燃油时产生的温室气体和颗粒物排放,提升港区空气质量。同时加强港区对船舶垃圾、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分类与回收处理,以控制港区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严格落实欧盟环境合规要求。
事实上,早在2020年,中远海运比港便与雅典国立技术大学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以及比雷埃夫斯市政府协同推进,在港口安装了环境和气象传感器,以及噪声传感器,并将数据传输到绿色C端口数字平台分析,为比港的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面对中、欧各自的绿色环保目标,我们作为在希腊投资的中国企业,一定是兼顾双方标准,确立并践行企业自身特色的可持续目标。”苏旭东说。
以港口为纽带,中希文明融汇共通
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希、中欧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标志性项目。在经贸之外,以比港为纽带的文化共鸣同样动人。两大文明古国在港口的变迁中,续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篇章。
苏旭东在采访中也强调了文化共通融合的重要性。他表示,作为在海外运营的中资企业,中远海运比港项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总部-项目”的垂直模式,而是一场跨文化、跨行业的协同。
中远海运控股经营码头后大量起用希腊员工,记者从港口希方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目前比港员工中超九成为希腊员工。同时,中远海运还向当地社会承诺,“比港永远是希腊人的比港”。这也是苏旭东在采访中着重强调的一点。
“作为希腊的港口运营方,我们始终将合规置于首位。面对欧盟与希腊层面的各类指令,或者任何制度性安排,我们都将遵守本地法规。”“企业与当地政府、供应商、分包商、承包商以及本地雇员之间的每一次沟通,都需在尊重当地语境的基础上展开,融汇共通。”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希波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萨拉米斯海战正是发生在距离比雷埃夫斯2公里的萨拉米斯海峡,在这里,希腊舰队击败了波斯海军。战役中的许多古战船也沉没在比港附近海域下。苏旭东介绍,希腊文化部依托欧盟的援助资金,正在港区内建造一座水下考古博物馆,并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
希腊文化部长门佐尼女士曾表示,感谢中远海运比港作为企业对希腊水下考古博物馆项目给予的大力支持,将在场馆特别展示中远海运比港的突出贡献,并开辟中国专区展示来自中国文化部和中国企业的水下考古和文化展品。
正因港区内有众多古迹以及现代遗迹,因此在比雷埃夫斯港,工程项目的推进与当地文化部保持着近乎“零距离”的衔接,一砖一瓦的修建均需获得文化部许可。
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受访方供图
这为加深中希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纽带。苏旭东透露,集团正携手希腊文化部及比雷埃夫斯市、萨拉米斯市等周边市博物馆,筹备赞助希腊文化部的纪录片拍摄,展示比港2500年历史,以此向世界递出一张希腊港口、希腊文明的立体名片。
记者了解到,据前期调研,当地文化机构、教育团体及市民普遍对该纪录片有较高期待,表示将带自己的孩子观影,激发年轻一代对希腊文明的认同、自豪感。
此外,公司内部正筹备奖学金计划,鼓励希腊高中生到中国大学学习。“从本科到硕士毕业,完成学业后回到希腊,我们会提供实习岗位,纳入团队。这不仅是提升公司内部中希文化的共融共通,同时也提升团队整体管理能力。梯队建设很重要。”苏旭东在采访最后直爽地说道,“孤立于社会,企业是无法发展的”。
这再一次将中希合作的注脚落笔在“共赢”上。
据商务部网站引述,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描写比港:“人们朝着船长周围的人群叫喊,纷纷购买皮革、皮带、罐子,或者大蒜和橄榄油、成网的洋葱、花环、凤尾鱼……船首的雅典娜雕像是镀金的。码头下面,充斥着锤子敲打木钉的声音、钻桨孔的声音、芦笛和排箫的声音、水手长的声音以及鸟叫声。”
如今,同一座港口换了另一种热闹,桥吊林立、巨轮穿梭。苏格拉底脚下的礁岸,已成为地中海第一、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希腊国旗与中远海运的旗帜并排飘扬。古希腊文明中的“理想国”,不仅在哲思的云端,更在互利共赢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