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
在这场备受各界关注的发布会上,三部门负责人既宣布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增量政策,又有不少“提气”的表达,稳市场、稳预期效果明显。
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等,共十项措施。证监会主席吴清则表示,我们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特征是“靠谱”,有一个靠谱的经济发展,靠谱的宏观政策,靠谱的制度保障,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中国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此次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可谓分量十足。央行降准释放超过1万亿元长期资金,政策利率与公积金利率的同步调整,展现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精准性。降息幅度虽仅有0.1个百分点,但结合4月以来多地取消房贷利率下限的政策,实际上形成了“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化自主定价”的弹性机制。这种“小步快走”的调整策略,既为后续操作预留空间,也通过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巩固市场信心。
不同于简单的流动性释放,本次政策组合拳更注重的是构建资金传导的“立体网络”: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为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政策利率下行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走低,公积金利率调降则直接降低居民购房成本。由此形成从机构端到企业端再到居民端的全链条疏通,让金融活水既能灌溉实体经济的“旱地”,也能滋润民生消费的“根系”。
正如证监会主席吴清所总结的那样,靠谱的宏观政策和制度保障,能够为经济和市场注入更多确定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靠谱”二字的分量不言而喻。
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资本市场的变化也广受关注。近年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持续增强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已成为施策的重点。此时通过降低政策利率释放宽松信号,通过完善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外资参与便利度,本质上是在构建“政策预期—市场信心—资本流动”的良性循环。
从全球视野来观察,美联储加息周期尚未终结,欧洲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而我国仍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中国金融政策的自主性正在日益凸显,精准调控而不是大水漫灌正在成为金融政策的主旋律。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中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稳健前行,离不开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制度保障。此次推出的金融政策措施,事实上也呼应了近期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有信心实现2025年的5%左右增长目标”的表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压力,从财政到货币政策的“双轮驱动”,能够为当前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相信,随着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的落地,其对经济的支撑效应也将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