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夏,关于体重管理的各种话题就会火爆起来。今年有点特别的是,“国家喊你来减肥”的氛围拉满了。
4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截至2025年3月底,上海大部分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近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经开设了与体重管理相关的门诊。
体重管理门诊来了,它会让减肥更简单吗?本期《健康有方FM》邀请仁济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副主任医师刘宇,对话284天怒减52斤的东方网记者卞英豪,一起拆解“减肥”背后的科学逻辑。
【本期嘉宾】
刘宇 仁济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卞英豪 东方网记者,科学减重实践者
【本期主播】
雅婷 ·湃客编辑
怒减52斤,他是怎么做到的?
卞英豪:胖不是一天两天,它的累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24年6月,我去医院里做了一次全面体检,身高1米84,体重212斤的我,BMI测出来是33,体脂率已经快33%,腰臀比达到1.05。
现在我最新的体脂率是16.8%,体重78公斤,腰臀比0.85。因为不驼背了,身高竟然还高了一公分,变成1米85。
2024年6月vs2025年3月,卞英豪减肥前后对比照。
记者这份工作本身日夜颠倒,睡眠不足,我吃饭不规律,也不重视运动。且不说对自己,肥胖对于工作、对于身边的人都会有一定影响。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身体还得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有一次,我由于晚上睡眠呼吸暂停,突然间觉得心脏不太舒服,也是借着这样的契机走进了医院减重科室,查出来一大溜毛病:尿酸高、血脂高、血压高,还有糖尿病前期的指标,都是胖出来的病。
减肥路上,身边人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从吃的角度上来看,以前大家一起吃饭,现在有饮食上的改变,我会加大吃蔬菜的量,减少脂肪的摄入。进食的顺序上,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然后吃碳水。这也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了家人的支持,肯定会更好地减肥。
我身边胖友的大部分问题不是没有决心,而是坚持不下去。“你最近瘦了”“你最近看上去精神多了”,这样的鼓励是让减肥人群持续下去的动力所在。我碰到过一个采访的案例,他的体重比较夸张,家里人对他已经有点嫌弃了,导致产生自卑的情绪,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但凡在减肥过程中得到了鼓励,收获了阶段性成果,我相信这个过程中肯定还是快乐多一点。
就我自己的心理状态上来说,减肥成功之后,整个身心状态一定会变得更好,甚至会好到超乎你的想象。我把跑步看作在挑战自己,跑着跑着,现在会去跑一些马拉松的项目。
我适应现在的这副躯体还花了点时间。我现在的体重跟大学时候差不多,要维持目前身体运转的能量跟以前不一样,运动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近日,卞英豪跑完上海半程马拉松,表示“乐在其中”。
刘宇:卞老师从发现自己的问题,到经历就诊之前的心理变化、决定迈出减肥的第一步,最终经过非常自律的减重过程,实现现在阶段性的减重目标,是一个非常标准、正确的方式。
以中国的肥胖标准来看,24≤BMI(体重指数)<28则属于超重,如果你的BMI≥28,就是肥胖症了。BMI是根据身高体重来进行计算的,作为一个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衡量肥胖的指标,也存在它的局限性。它无法评估脂肪分布的情况。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还采用体脂指数,可以通过腰围作为肥胖评估的另一种标准,男性腰围如果≥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则提示内脏脂肪有超标的风险。
导致发胖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内能量的失衡。一方面我们食物的摄入过多,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文化层次上对于肥胖的容忍度比较高。另一方面,很多药物会影响食物摄入,包括糖皮质激素和一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患者如果在使用这些药物,也会监测到自己体重迅速增加。
现在大家的工作时间挤压了运动时间。同时有一些疾病,比如关节疼痛、慢性疲劳,导致很多人运动受限,进一步放弃身体活动。此外,我们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消耗也会逐渐下降。还有肠道菌群的改变,也会影响身体的基础代谢率。
种种原因,导致中国人的肥胖率越来越高,肥胖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需要全社会引起重视。
减肥是一辈子的事情
刘宇:在减重成功以后,我们要预防减重的“悠悠球效应”,即体重反弹。
很多的患者都会面临反弹,研究数据表明,80%减重成功的患者在五年之内体重会反弹到原来的重量,甚至反弹之后的体脂含量比减重前更多。
“悠悠球效应”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脂肪细胞是有记忆的,减重成功之后,我们身体脂肪细胞的表观遗传学仍然维持在肥胖的状态。这种肥胖的记忆效应就会导致我们一旦恢复高热量的饮食,就会加速脂肪的储存,并且抑制代谢,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减重之后会出现瘦素水平下降,同时胃饥饿素水平增加,这些内在的激素变化会刺激我们特别想吃东西,形成越饿越想吃的恶性循环。
所以,还是建议首先在减重时不要追求快速减重,设置合理的减重目标。第二是减重成功后,需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规律作息,规律监测体重的变化,一旦有体重反弹的迹象,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保证“悠悠球效应”不再出现。
真正的减肥成功不是在短期之内看到体重的明显下降,而是让健康习惯成为本能,反弹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正在上运动燃脂课的减重学员。 图源VCG
卞英豪:把减肥当作一场“长期战役”,你才不会“越减越肥”。
讲到反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深有感触。
前三个月的时候,我的目标定得比较快,第一个月已经瘦了快30多斤。很快发现一旦饮食上有松动,反弹就会比较明显。
一定得把减肥当作长期的目标,不然前期减得有多狠,反弹就有多猛。不需要一个月减30斤,把目标定在一年减重20斤或者30斤,减到标准体重附近可维持的目标,战线拉得长一点。
前期是减重,后面就是保持体重。我到现在还保持着减肥期间的习惯,要保证上称的习惯、健康饮食的习惯,规律监测体重变化。养成习惯之后,保持体重这件事情不会特别难。
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来了,它会让减肥更简单吗?
刘宇:身上出现以下问题,就要考虑去医院减重门诊加“buff”了。
一般来讲,建议正常人群发现体重在肥胖或超重的状态,或是体重过度增加得比较快、半年之内体重增加超过5%,发现体重异常相关的一些代谢问题,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或是有肝功能异常,出现关节或骨骼问题等这些体重异常相关迹象,就需要寻求医生的评估。
在收集患者的一些基本信息之外,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查,来评估患者是否为原发性的、单纯性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还是由内分泌激素紊乱导致的继发性的肥胖。我们会一方面纠正内分泌相关的紊乱,一方面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在患者接受了医生的指导之后,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减重,设置不同阶段的减重目标,最终实现体重的完全正常,减少肥胖所带来的合并问题,摆脱肥胖带来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命长度的减少。
仁济医院很早的时候就在内分泌科里开设了肥胖症的专病门诊。随着近年来对肥胖症的更多认识,在内分泌科主任麻静的带领下,联合心内科、肾内科、胃肠外科、放射科、临床营养科、药学以及心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为肥胖症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的、规范化的诊疗方案。
患者参与肥胖专病门诊多学科专家会诊。上海仁济医院南院 供图
并且,仁济医院内分泌科最近联合上海体育大学的运动健康团队推出了一体营养融合减重门诊,通过个体化的运动处方的制定,精准的营养干预以及动态的医学监测,来帮助患者制定更科学的减重方案。
随着各级医院都响应国家的号召,不同级别的医院,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医院也逐渐在开展体重管理门诊,也期望通过多级医院的体重门诊的开设,能够缓解我们减重门诊“一票难求”的现象。
卞英豪:去医院减肥,既科学性价比又高。
除了医院本身的科学性,从性价比的角度上来说,它也比网上找的网红课程性价比高。在减肥门诊有专业的人从饮食上、运动上、医学上还有整体的规划上给你科学指导,所以在大众的概念上,去各级医院就诊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科技与狠活”挑花眼,科学饮食配合运动才能事半功倍
卞英豪:减肥中的“科技和狠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种是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运动手表,用来监测心率,避免运动过度。还有一种是比如你体重过重,可能要做减重手术,这得听从医生的。此外,如果医生评估你的身体状态可以使用像司美格鲁肽这类处方药的话,要在医生指导去使用这些东西。
我是戴过蛮多东西的,包括像监测是否有睡眠呼吸综合征的设备,还背过24小时的血压计、心电图,还有动态监测血糖仪。如果你的血糖监测像股市一样来回波动,你在摄入糖分的时候需要注意摄入GI较低的食物。它对你的血糖还有你的饮食是不是达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宇:大家知道饮食控制在减重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很多APP有记录食物热卡的功能,可以借助软件帮助控制我们的食物摄入。我们在使用这类APP的过程当中,也会对各种食物的热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未来即使不用软件,大概也知道哪些是高热量的食物,哪些是低热卡食物,帮助形成长期的健康的饮食方式。
对于动态血糖监测仪,它起始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手段,已经作为糖尿病治疗中血糖达标的标准之一。
但是,虽然对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正常的人,监测出来的血糖波动趋势可能不会像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患者大,对平常饮食的指导意义相对不明显。
卞英豪:刘医生讲到记录热量的APP,我在前期是记录得非常详细的。这些APP的一个作用就是帮你更好地、更合理地、更趋近于科学地做一个热量差规划。
现在我没有这么严苛,时间久了,你对食物会有概念,你自己也会知道哪些东西是高热量的。要自己多积累,多跟医生跟专业的人交流,这个过程也是蛮增加知识的。
在运动方面,我在目前的体重下跑两天休息一天,做一些力量训练,偶尔还会骑车,保持自己心肺能力。当然是在自己有这方面的运动基础之上,量力而行保持运动习惯。
运动方面要做可持续的规划,有一些胖友比较极端,200多斤的体重还要去跑步,这是不提倡的,只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伤。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保持长期规律的习惯。
减肥这个过程中,吃是更重要的,运动则是作为一种辅助,但是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然后保持住,一旦把运动习惯、饮食习惯融入到生活之中,这些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它不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会带来一定的正能量。
减肥也好,运动也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价值是身体的健康。
图源unsplash
刘宇:说到运动,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运动对体重的影响非常轻微。很多患者常常说,医生我来减重,但是我运动了一个月,体重好像没有明显的下降。这部分患者可能进行了锻炼,但是饮食可能没有很好地控制,然而运动增加了肌肉含量,所以第一个月体重并没有减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运动在体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体重下降会带来基础代谢率的下降,而基础代谢率的下降是进入平台期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运动来说,第一要考虑到运动对我们患者的副作用,注意保护关节。肥胖患者的体重多少对关节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在运动过程当中保护关节非常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建议选择高强度有氧运动结合高负荷抗阻运动,减重效果更为明显。我们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锻炼,包括大步快走,对体重超重的人膝盖比较友好的游泳或者骑车等。抗阻运动方面,如果不去健身房做力量训练,也可以在家里面使用哑铃、弹力带,做平板撑或卷腹等运动。
运动过程当中循序渐进非常重要,不要求患者一开始上高强度,上气不接下气,甚至诱发心梗。我们建议根据最适宜的心率,自己觉得微微出汗,呼吸稍快,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助力减重过程当中基础代谢率的平稳,保证体重处在逐渐下降的空间。
减肥别走偏,健康了自然会瘦下来
刘宇:还有很多患者仍在寻求不科学的减重方法。
有很多患者谈及他们是在用以前的减重方式失败后,比如抽脂、网红代餐、不规范使用处方药物等,才来到我们的减重门诊。
第一类网红的减肥方法可能是生酮饮食,它的原理实际上是通过极低碳水化合物摄入,也就是小于我们一天总热量的5%,迫使身体进入酮症的状态。长期使用生酮饮食可能会造成我们代谢紊乱,包括血脂增高,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酮症如果过多,短期之内可能会造成酮症酸中毒的出现,尤其对于潜在的糖尿病患者会有危及生命的风险。所以我们并不建议使用生酮饮食的减重方法。
第二类是现在网上很多非法的减肥药物,其中可能添加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减重成分,服用后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第三类是一些明星可能会推荐的单一饮食或者极低热量的减肥法。由于明星职业的特殊性,他们需要在短期之内迅速减重,对于正常工作的人群来讲,并不建议使用这种饮食方法,长期使用会导致脱发、贫血等事件,女性可能在体重迅速下降的时候出现闭经或者骨质疏松等症状。
对于所谓的网红减肥方法,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擦亮眼睛,违反日常生活状态规律的极端减肥方法都是不正确的。
患者通过多学科体重管理中心接受减重诊疗。图源VCG
卞英豪:我最近碰到过一个挂减肥门诊的案例,她一点都不胖,BMI完全在健康的区间里,甚至是偏瘦的,跟肥胖完全没有关系。
她平时比较焦虑,可能更多的是审美上的焦虑。审美只是别人的一个看法,别人的看法是没有底线的,古代以前是以胖为美,现在以瘦为美,我认为应该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
对自己身材有要求是好事情,但是还是要掌握一个度。有些人会为了保持身材做相对比较极端的事情,健美选手也有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练出八块腹肌、练成所谓的“魔鬼身材”。如果在健康的前提下你有追求,那是你的个人选择,但是不应该把这种选择变成焦虑。
刘宇:我们在门诊中会遇到一类患者,为了追求肌肉用了一些包括蛋白粉等增肌的物质,这部分患者很大一部分会在检查中出现高尿酸血症,还有肾功能的受损,这是男生的一个变化。对于女生来说,为了追求“金刚芭比”的体型,或者过度追求低体脂,如果女性体脂率小于15%,就会出现包括月经消失、声音低沉,脱发等损害身体的表现。
此外,还有过度追求体重消瘦的情况,包括我们之前网上非常流行的A4腰、BM风,都是在推崇极度消瘦的身型体重。对于女性生理层面来说,除了会造成闭经、骨质疏松、胃食管反流等这样一些情况,过度消瘦也会造成我们的基础代谢率下降。有很多追求过度消瘦的女生出现了神经性厌食症,诱发了进食障碍,甚至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
所以在我们减重过程当中,不要追求过度身体的变化,不要被单一的审美标准去左右我们对于整个身体健康的追求。
卞英豪:每个人对好身材的定义不一样。我认为最好的身材应该是你能长期保持的身材,如果这个身材是不可持续的,甚至需要付出一定代价,这并不是好身材的一个标准。
大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心理建设,把减肥看作长期的事情来规划,不要追求短期目标,尽可能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吃自己能够承受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先认识自己,啃下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
对于已经有阶段性成果的人来说,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减肥这条路上,我看到过太多人半途而废,但凡你有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千万不要去放弃,你已经超越了90%的人。
至于一些减肥方法,要听从专业的意见,而不是盲目地看短视频,除了给自己制造焦虑之外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刘宇:卞老师的总结,也是他在自己减重过程中非常切身的经验总结。
节目的最后,我想给各位想减重的朋友几个建议。
第一,在你打算减肥的时候,先征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寻求他们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第二,我们有几个方针,一是控热量,二是优饮食,三是多运动,四是保证睡眠,在11点之前入睡,每天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
第三,戒掉高糖高脂的加工零食。
最后,减肥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均匀减重,养成习惯。科学减脂的核心是可持续性,寻找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且保证终身的体重维持,以达到我们的减重效果,远离肥胖给我们带来的身心影响,实现人生最优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
【时间轴】
01:15 你说的胖,我说的胖,好像不一样
02:15 怒减52斤记者的血泪史
05:32 多多鼓励身边的胖友,情绪价值很重要
06:17 在减重门诊,肥胖患者将接受怎样的治疗?
08:39 没想到吧,80%的人在减肥成功后都反弹了
10:00 防止反弹,要将健康生活方式持续终身
13:23 作为曾经的胖友,瘦下来感觉是真的好
14:55 肥胖的元凶到底是......
16:55 注意!小孩也越来越胖了
19:50 减重门诊爆满,怪就怪医院性价比太高
23:46 最不推荐的网红减肥方法:生酮、单一饮食、极低热量......
29:26 智能手表、动态血糖仪、热量记录APP......减肥里的“科技与狠活”
34:50 减肥成功后,运动该如何持续?
38:00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41:19 减肥别走偏:关注自身的健康,而非外界的审美
43:36 过度追求魔鬼身材引发的“血案”
45:40 过来人的减重建议:太多人半途而废,请坚持下去
策划、主播 / 胡雅婷
监制 / 徐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