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有预料过会经历这样一场灾难。辽宁省气象专家、高级工程师王涛形容“半天时间下了将近一年的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桥梁断裂、道路塌陷、通讯中断,不少房屋与农田被淹。危急时刻也涌现出无数动人的身影:有年轻人背着90多岁的老人翻墙紧急转移,有村民挨家挨户奔走相告转移路线,还有村书记在通讯中断后,跋山涉水九小时赶往乡政府报信……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微弱却坚定的力量,汇聚成抵御洪流的巨大勇气。
一年过后,(www.thepaper.cn)近日实地探访葫芦岛,当地已重拧发条,全力运转。向前看、向前走,是大山、河流、道路,是人类与万物生生不息的唯一方向。葫芦岛正以崭新面貌向世人展示:灾难压不垮希望,重建的不只是房屋与农田,更是一种敢与命运较劲的生存尊严。

电力抢修 葫芦岛日报 图
一年修了十年的工程量
8月底的建昌县杨树湾子乡,茅河静静流淌,两岸草木丰茂,已经几乎看不出一年前洪水肆虐的痕迹。
而时间倒回这场灾难发生的2024年8月20日,,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受东北冷涡、副热带高压及台风“云雀”水汽输送共同影响,葫芦岛市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地区最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降雨强度大、范围广、灾害重、救援难。最大日降水量638.8毫米。建昌县大屯镇、杨树湾子乡,绥中县加碑岩乡、秋子沟乡等4 个乡镇日降水量超过辽宁省历史极值。
“洪水从山上冲下来,三合屯大桥被冲得只剩下桥板,上游冲下来的大树连根拔起,堵死了涵洞。水扑向周围的庄稼地,连柏油马路都被撕成了碎石头。”杨树湾子乡党委副书记王志华说。
建昌县素有“辽西水塔”之称,是辽宁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去年8月19日至21日,这座“水塔”迎来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降雨:全县最大过程雨量达638.8毫米,突破历史极值。洪水导致全县电力、通讯中断,道路桥梁严重损毁,超过2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68亿元。
那一夜,让村民刘庆梅印象深刻。此前,村里已反复通知暴雨预警,并组织了风险排查,刘庆梅一家因此提前有了准备。凌晨时分,她在睡梦中被村干部的喇叭喊声和村民们的敲门声唤醒:“快醒醒,赶紧转移!”她伸手一摸,发现水已渗进屋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她和家人紧随邻里,沿着预定的撤离路线,被及时转移至村中预设的安全安置点。回望洪流方向,她心有余悸:“水来得太急,现在想想都后怕,多亏通知得及时,我们反应撤离得快。”
灾难撕裂了土地,却也唤起了重整山河的勇气。
注意到,灾后一年,建昌县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迎来重生。这一切背后,是无数人的日夜付出。
县交通局副局长华政彬就是其中之一。他头戴草帽,皮肤黝黑,花白的两鬓记录着这一年的奔波。从天亮到天黑,他几乎都在路桥修复等工程现场,调度、处理纠纷、管控质量。“有几个月没在办公室看到你了。”同事这样打趣。
全县401条水毁路线同时推进,50多支施工队昼夜奋战。“今年一年,我们干了10多年的工程量。”华政彬说。今年水毁工程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特别是修桥的现场,总会关切地问:“这用的是多少号的混凝土和钢筋?”他们比项目监理问得还细。华政彬也经常停下脚步,耐心解释材料特性、工程原理等。“大家都希望桥更稳一点、路更牢一点,我们也是这样要求的。”

新修的漫水桥横跨黑水河 辽宁日报 图
在杨树湾子乡,去年被冲毁的石洞子大桥已竣工通车。新桥抬高了桥身,涵洞升级为柱式桥墩,过水能力大幅提升;桥面也从单车道拓宽为双车道,通行更加顺畅。河道两侧,曾经被沙石覆盖的农田已在春耕前完成复垦。玉米秆壮实饱满,土豆在地下默默积蓄能量,一片生机勃勃。“当时大水过后,地面上盖了一层沙子和石块,最厚的地方有一米多深。”王志华指着眼前的绿色田野,感慨万千。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们心中。
经历过灾难,老百姓的防汛意识明显增强。今年8月底,当大雨预报再次传来,村民们不再慌乱,而是积极配合乡政府组织防汛演练。“大家知道了避险安置点在哪,懂得了要向高处走、不能强行过河。”乡政府早已绘制了详细的转移路线图,挨家挨户提前通知雨情,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这片土地正在伤痕中长出新的力量。刘庆梅依然会在雨夜惊醒,但白天的她更多时候在复垦的田地里忙碌;华政彬依然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工地之间,但他的草帽下多了几分笃定;王志华依然密切关注着天气预报,但他的话语中多了几分从容。
灾难改变了山川河流,也改变了生活其间的人们。玉米即将收获,新桥畅通无阻,复垦的田地里庄稼茁壮成长。
新的家园
见到来访的记者,47岁的唐凤洁热情地招呼着,“快进来坐坐!”
作为绥中县水满族乡祝家沟村有名的“大厨”,她经常为祝家沟村里节庆宴席“掌勺”,如今却在这个春天,用拿手好菜迎来了八方来客。
走进唐凤洁的家,明亮的客厅、整洁的厨房、舒适的卧室,处处透露着新生活的气息。“新院子地方大,忙的时候一天要翻桌十几次。”她带着记者参观新房,语气中满是自豪,“你看我们家装修挺漂亮吧,经常有人来参观。”
在祝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后方,一片占地3466平方米的“祝家新村”已然崛起。几十栋白墙灰瓦的新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背后的青山融为一体。41户186名村民已经入住新家,每户的宅基地面积都是220㎡,位置比原来的山沟低洼地点高出了近40米,地势更高也能更好地防范洪水。

载歌载舞的祝家新村村民 葫芦岛日报 图
令人惊叹的是,这片整洁美观的安置房,从开工到交付仅用了40天。这是葫芦岛为安置受灾村民拿出的“真心速度”。
去年八月那场特大暴雨中,山脚下村民原有的家园,多数被无情的泥石流冲成了废墟。作为绥中县重要的水果产区,祝家沟村遭受重创——8000株果树面临减产、绝收等风险,昔日的“花果山”满目疮痍。
暴雨之后,施工队迅速进驻,先是全力协助村民抢救受损果树,不到一周便抢通了运输水果的道路与桥梁。随后,他们又陆续将冲毁的果园进行填土重整、铺平修复。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也持续提供技术支持,一年内先后派出专家30余人、共计11批次,深入祝家沟,从灾后果树管理、新园规划,到果枝修剪、病虫害防控,开展了系统性培训与现场指导。
64岁的王宝维家客厅里,珍藏着一张老照片。那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4小间瓦房,红砖灰瓦,透露着年代的印记。“这是1985年大儿子出生那年盖的房子,”王宝维感慨道,“在洪灾中被冲毁了,连同300多棵果树一起没了。”
如今,王宝维住上了带院子的新房,果树也发展到了1000多棵。“拎包入住,冰箱、彩电这些家电都是赠送的,房子顶部还有很厚的一层保温板。我们自己都舍不得用这样好的材料建房子。”
站在村口眺望,远处山上的11个“红灯笼”格外显眼——那是村里新建的蓄水天池,夜晚还能发出温暖的光芒。
过去,祝家沟村的村民浇水只能依靠小泵,连着细长的管子到山上给果树浇水,费时费力效率低。如今,只要打开阀门,水顺着“红灯笼”的管道,直接下山流到果园里,实现精准灌溉,将全村35万株果树全部覆盖。
不远处,蓝灰色琉璃顶的恒温库已经建成使用。李子、桃子、蓝莓、梨,果子能一直储藏到次年5月,拉长了水果储藏和交易的周期,让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卖。

田地复耕 葫芦岛日报 图
甚至,祝家沟村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不少游客特意前来,看看这个从灾难中重生的村庄,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
祝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丽丽说,“今年通过果园认养、游客采摘等项目,预计能增加到80至100万元。”
安心面对未来
13公里的出村路,他走了9个小时,跋山又涉水。
加碑岩乡是去年暴雨灾害中,绥中县降雨量最大的一个乡。黄木杖子村地处山谷内,三面环山,乡道卜黄线是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要道。卜黄线全长13.4公里,涉及两个行政村的1400余人。洪水冲毁路段6.5公里,这等于切断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是本次洪灾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农村公路。
去年暴雨之后,4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董占有,毅然踏上了那条生死未卜的报信之路。在这条原本熟悉的出村路上,他经历了九个小时的生死跋涉。“爬到山上又下水游泳,走的都是从未开发过的山路野道,”他回忆道,“不敢相信会经历这样的野外‘历险记’。”
洪水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水中被刮伤的大腿,因长时间浸泡至今未愈的后脖颈湿疹般的疮疤。作为全村第一个与乡政府取得联系的人,他为后续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董占有的勇敢前行,正是葫芦岛全市上下全力投入灾后重建的一个缩影。灾难发生后,葫芦岛市迅速成立灾后重建领导小组,设立14个工作专班,每周调度灾后重建项目进展。灾后不到一周,灾区道路、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基础设施已迅速恢复。
卜黄线仅用了三个月,新修的10.2公里路段就竣工通车。道路旁边的河床挡墙都采用高配版混凝土,路面加宽加高,显著提升了抗灾能力。如今,董占有站在新修的公路上,目光所及已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如今,从村里去乡政府仅需20分钟车程。卜黄线路两旁还特意预留了黄土带,“已经选好了花种,明年开春就种上,到时候这条路就更美了。”董占有说。

交通重建 葫芦岛日报 图
葫芦岛市的灾后重建工作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葫芦岛速度”。
2024年9月2日,160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安全开学;9月底,7250户维修住房全部竣工入住;11月3日,灾后仅75天,全市5447户重建住房全部完工,确保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今年4月,全市2.13万亩水毁耕地复垦完毕,没有耽误春耕;77项水利工程、512处供水工程、水毁国省干线公路;12520栋受灾大棚以及27.8万平方米畜牧业圈舍全部完成修复。
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个奋战的日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葫芦岛市也为灾后重建设立了清晰目标:2025年底,各领域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完工,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2026年底,全面完成所有灾后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确保基础设施韧性、产业体系活力、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质量、防灾减灾能力等实现系统性跃升,为葫芦岛全面振兴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从一户到一村,从道路到住房,从农田到产业,葫芦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并比以前更加坚韧。这份抗灾重建的答卷,背后是对每一个生命的至高敬重,是对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