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百代小楼灌制,在抗战年代成为鼓舞人心的时代最强音。然而,聂耳是怎样走上音乐创作道路,又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答案在他出生、成长的云南昆明,那里保留着他成长的珍贵印记。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聂耳逝世90周年之际,7月22日,一场以聂耳故里为主题,深度探寻聂耳音乐成长之路的主题特展“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于7月22日在上海《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拉开帷幕。
“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特展开幕。
本次展览由上海徐汇区和云南昆明市合办。“上海代表了聂耳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但他如何成长为一名民族音乐家,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这部分内容。” 昆明市聂耳墓文物管理所所长徐承谦说。
聂耳出生于昆明,成长于昆明,昆明的老街、翠湖的波光、西山的松涛,成为了他生命乐章的第一个音符。1930年,聂耳赴上海投身革命文艺,《卖报歌》为底层呐喊,《大路歌》为劳工发声。1935年年初,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以音乐为武器,为《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乐谱、修改歌词。同年5月3日,《义勇军进行曲》在百代公司首次灌录,歌曲旋律如雷霆迸发,瞬间响彻神州,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
本次展览从聂耳的童年成长经历起始,讲述他如何在故乡的风土人情中汲取音乐灵感;再到他求学、创作的历程,呈现其为追求音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坚韧精神;最后聚焦于他那不朽的作品在时代中的深远回响。
展览现场。
展览筹备期间,上海徐汇区和云南昆明市两地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精心梳理每一份资料,力求让展览内容准确、全面地呈现。此次展览得到云南省博物馆大力支持,展出了10件与聂耳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藏品,均为首次亮相上海。从聂耳的手稿真迹,到他生平的照片影像,再到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各类实物,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展厅中,一支聂耳用过的笛子静静诉说着聂耳最初开始学习音乐的故事。当时聂耳家旁边有一位姓邱的木匠邻居很会吹笛子,年幼的聂耳就经常去听邱木匠吹笛子,之后聂耳也向邱木匠学会了吹笛子。聂耳的母亲彭寂宽在家庭财务极其困顿的情况下,给8岁的聂耳买下了这支笛子。在很多场合,聂耳都演奏过这支笛子,例如逢年过节的“家庭音乐会”、学校的音乐表演、同学之间的音乐交流等。笛子陪伴着聂耳,直至他离开昆明。除了笛子,他还学习过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月琴、小提琴等乐器,丰富的涉猎,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
聂耳8岁时,母亲给他买的笛子。
另一封4页的泛黄家书,是聂耳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写给妈妈的。在信中,他写道:“在上海演艺界中,提到聂耳,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知道了!尤其在许多电影界刊物常常可以见到四只耳朵的名字。妈妈!您应该够开心了吧!”
他依然受到经济状况困扰,没有钱回家与家人团聚。在信中他不遗巨细地列举了自己的每月花销,并感慨并非为了向母亲诉苦,而是“总想着寄点钱帮助家用,但结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在这样窘迫的状况下,聂耳仍心系音乐,为了收集云南民歌资料,他叮嘱母亲:“现在我想在中国各地的民间歌谣上下一番研究,请三哥帮收集一些寄来。不论什么小调、洞经调、山歌、滇戏牌子都要。”
聂耳写给母亲的家书。
在昆明读书期间,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小学开始聂耳所用的教科书、曲谱,都是聂耳借来后认真抄写在练习本或包药用过的纸上。他说这样做不仅给家里省了一笔开支,而且抄了一遍后,容易记住。展览展出的20世纪20年代聂耳手抄《再试一下》曲谱,整齐干净,字迹工整。
聂耳手抄《再试一下》曲谱
聂耳在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才华还表现在演话剧上,在学校一些很难演的角色,都由他扮演。展览展出的《克拉维歌》剧本,就是聂耳1929年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演出的一部歌德编著的话剧。当时,省立师范学校只招收男生,因而大家推荐“演什么像什么”的聂耳饰演女主角玛利亚。每次演出之前,聂耳都要反复熟悉剧本,领会剧情,认真琢磨,并留心观察女性的思想感情、仪表姿态、言谈举止等。节目演出时,聂耳扮演的女主角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克拉维歌》剧本。
展览现场,观众还可以观看精心制作的聂耳音乐纪录片,聆听聂耳作品的原声演奏,身临其境地感受聂耳音乐的魅力。
展览将持续至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