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内大哲院暑期联合调研纪实|智能养老的边界与温度

article/2025/9/3 17:10:57

“未来,如果让机器人来照顾您,您愿意吗?”

“也不是不行,但如果有个机器人总在房间里看着我,瘆得慌,得给他穿件衣服。”说着,奶奶和访谈的志愿者都笑了起来。这是队员们最后一天在杨浦区吉浦一居委现场调研的场景,队员们与老人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边聊问题边拉家常,活动室里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随着最后一天的访谈的结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实践队员完成了主题为“智能设备在老龄照护中的伦理问题”的实践项目的线下调研环节。

队员们在居委访谈老人

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正日趋加深,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及服务走进百姓生活,其核心目标在于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照护服务。然而,老年人对这些智能设备的实际使用体验究竟如何?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是否潜藏着伦理问题?​

带着这些关键疑问,一支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共计17位同学组成的实践队,在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徐汉辉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于七月下旬开启了专项调研。在复旦大学宋正清老师和内蒙古大学刘威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先后前往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慧享福・福荟颐养院等7个实践地点,深入医院、养老院和社区等不同养老场景开展实地采访调研,试图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老年人智能设备的使用现状与照护服务实际情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实践队员合照

一,政策力推智能养老,为何难入老人心?

2021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智能健康养老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积极推进多样化养老场景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布局健康管理、康复辅助器具、养老监护、中医数字化及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与相关智能平台建设,为智慧养老产业按下了加速键。

在实地调研中,队员们也看到政策的设想在逐步落地。养老机构积极响应,引入智能床垫、智能监护系统与综合管理系统;社区医疗场景里,智能终端实现自助挂号流程、发票打印和报告领取等功能,智能血压仪、血糖仪等让老人可自主检测并实时同步数据给诊疗医生和慢性病管理中心;在相关科室,中医智能问诊机与康复训练设备也陆续投入使用。​居家养老场景中,智能手机已成为多数老人的生活必备品,而其他智能设备的使用多由子女主导推进。家用摄像头、智能手环、智能家居系统与语音设备等高频出现,子女通过摄像头远程关注老人动态,借助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外出老人的心率、步数等数据,为长辈的老年生活护航。​

从机构到社区再到家庭,多样化智能设备正悄然融入养老全场景,为老龄照护注入科技动能。然而政策推动下的智能设备的普及与老人实际接受度之间,却出现了明显断层。在参与本次实践的问卷调研的近百位老人中,30%从未使用过智能手机以外的智能设备,其他老人即便家里安装了相关设备,其使用意愿也普遍偏低。为何政策力推的智能养老工具,难以真正走进老人生活?

二,“使用负担”:智能养老设备的现实落差

智能设备与使用者之间的磨合成本,正让“智能”二字打折扣。某养老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于去年初引入智能床垫、智能尿布和智能系统,但管理者在访谈中坦言,多数老人对这些设备接受意愿不高:“佩戴起来觉得累赘,对科技产品的陌生感也让老人们难以适应。”设备本身的稳定性问题更添困扰。社区医院护士透露,部分智能设备平均每月就会出现一次故障,维护需持续投入人力与时间成本。“机器还是没有人靠谱。”

设计缺陷与操作壁垒则让智能设备不那么“便捷”。“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的数据有时也不准确”“家里的智能窗帘只能全开或全关,我想停在一半也不行”谈及智能设备的使用不便时,老人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情况,“年轻人懂机器逻辑,出问题能灵活调整,我们碰到一点状况就慌了,怕操作错了更麻烦,只能找年轻人帮忙。”一位受访老奶奶的话,道出了老年群体面对智能设备时的普遍焦虑。

队员们访谈护工

照护者与智能设备的磨合过程也并非那么顺利。养老院护士小李坦言,过去护士们用纸质记录老人的心率、血压等数据,直观又便捷,如今所有数据需通过蓝牙实时上传至专用平板,虽规避了传统记录易造假的问题,却丧失了操作的灵活性。她提到:“现在测数据得一手拿血压计、血糖仪,一手拿着联网平板,网络信号弱或平板与仪器距离稍远就会上传失败,只能重新给老人测量。反复折腾几次,老人们难免不耐烦。”

部分家属则对“智能设备”有着更高期待,他们默认智能设备能大幅提升效率,因此要求增加测量频率,却忽视了核心的测量环节仍需人力完成。而系统的不稳定性无形中也加剧了照护者的工作量。

有意思的是,尽管数据已同步至家属端平台,但多数家属仍依赖护士通过微信群拍照反馈。“平台只显示冰冷的数字,而我们会同步解释指标变化及其含义,家属更需要这样的全面沟通。”小李解释道。毕竟系统无法传递老人的心理状态与细微变化,而这些恰恰是家属最关心的内容。“目前的智能系统虽然没有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却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工作中的情感照护有着技术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三,“不愿用”与“不需要”:智能设备遇冷背后的心理原因

另一方面,老人们对智能设备的态度也隐含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照护者们提到老人们对智能设备,尤其是从未接触过的新设备常会有畏难情绪。“老人们发现学了几遍还没学会,时间花了但想办的事情还没办成就会打击学习新设备的积极性。”一位亲属照护者说道。学习成本高也常使得老人对智能设备望而却步。“手机挂号是方便,可我总记不住步骤,上次挂号点错了科室,白等了一上午。”72 岁的王大爷指着手机屏幕上的就医APP,坦言自己对复杂操作仍有畏难情绪。当队员们问及老人们对智能设备使用的顾虑时,“操作繁琐”“功能冗余”“担心误触”成为老人们反馈中的高频词。

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老人们对智能设备的顾虑,其中隐私问题尤为突出。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在家中加装监护摄像头时,有老人直言:“不愿意,因为不希望有人一直盯着自己。” 目前市面上的监护摄像头虽支持子女联网查看并发起语音沟通,但老人往往无法主动发起对话,这种单向沟通的设计也让部分老人感到不适。即便是愿意加装摄像头的老人,也大多要求将设备安装在客厅等公共区域,坚决反对进入卧室等私密空间。​

在智能设备的应用过程中,还浮现出不少伦理问题。养老院护士小李就提到:“有时老人们的健康数据出现波动,他们不希望子女知道进而担心,因此会要求多测几遍,直到测出相对正常的数据才肯罢休。”一边是家属希望尽可能实时掌握老人的状况,另一边是老人对个人隐私和自主性被侵犯的警惕,双方的需求形成了鲜明张力。​

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对隐私权限的过度谨慎。当被问及是否会主动了解智能设备的隐私权限设置时,很多老人表示看到冗长的权限说明便直接选择“不同意”:“觉得安全第一,宁可牺牲一些便利。”部分亲属照护者也提到,因担心老人遭遇诈骗或隐私泄露,会要求他们不要轻易开启定位、摄像头等权限。与老人因担心隐私问题而不愿意加装智能摄像头类似,这种对隐私的过度保护可能会使老人错失一些体验照护服务的机会。

此外,“不需要”也是实践调研队员们经常听到的答案,而这份“不需要”并非全然源于老人对智能设备的不信任。年过七旬的张奶奶曾是医务工作者,如今和行动不便的老伴住在老式里弄,老伴的日常起居全由她照料。儿子多次想给家里添置智能设备,都被老两口婉拒了。目前在用的小度智能音响,最常用的功能仅是帮老伴打开电视。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引入智能机器人协助照顾时,张奶奶态度明确:“我现在自己都能做,没必要用机器。再说机器未必有我细心,真等哪天干不动了再说吧。”对老人们而言,凡事亲力亲为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自我价值的确认。他们对智能设备的“抗拒”,有时并非针对技术本身,而是不愿被工具替代。通过日复一日的付出,他们在证明自己仍有能力守护家庭、照料爱人,依然是“被需要”的存在。

队员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访谈老人

四,智能与人工的鸿沟:无法被替代的沟通联结

如何破解智能设备与老年群体间的适配难题,受访的照护者们给出了高度一致的答案——沟通。这种沟通绝非局限于就事论事的操作指导,而是在日常陪伴与照护中逐步建立的情感联结。

在老年医院的采访中,一位护士提到他们工作中最耗费精力的就是“沟通”,她最期待未来智能设备能分担重复问诊、用药提醒等常规沟通工作带来的压力。但同时,她也坚定地认为,在照护工作中,智能设备无法代替的也是“沟通”。“有的老人会说反话,嘴上说着‘一切都好’,其实在隐瞒病痛。”这类复杂的情绪无法通过语义分析简单判断,却能被长期照护的护士们敏锐捕捉,他们从老人细微的表情变化、语气起伏中,就能读懂老人心情的波动,这种情感照护是智能设备难以企及的。

队员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访谈老人

采访中,一位七旬的退休教师孙奶奶的故事令人动容。孙奶奶独居在家,女儿住得不远,每周都会来看望她。谈起女儿时,老人藏不住眼角的笑意。她对女儿帮忙加装的摄像头表示肯定:“有次身体不舒服一直躺在床上休息,女儿发现我不在平时那个时间常在的地方,就通过摄像头来问我了,又赶忙回家来看我。”被问到智能设备使用的体验时,她也忍不住抱怨:“冬天智能门锁的指纹总扫不出来,语音机器人放首歌还要开通会员。”当队员追问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时,老人笑着说:“女儿会帮我弄的呀,帮设定开门的密码,帮我开通会员。”这位老人对智能设备的信任,源于对女儿毫无保留的依赖。老人对智能设备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照护者的信任程度,正是照护者的陪伴与理解,悄悄拉近了冰冷的机器与温暖的人心之间的距离。

社区工作人员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他们提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增进了他们与老人的交流。“老人们会兴冲冲地拿来手机,给我们看出去玩拍的照片;遇到操作难题时,也会主动来问‘这个怎么弄呀’。”当队员们问及“是否有老人因不想子女加装智能监护设备而和你们抱怨”时,社区工作人员的回答道出了核心:“其实很多老人在意的不是装没装设备,而是孩子们有没有常来。我们上门走访时,他们总会拉着我们说‘昨天孩子来看我,带了我爱吃的糕点’,那种想分享的热情,藏不住对儿女有孝心的欣慰。”智能设备或许能协助家务,实现实时监护,却永远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倾听、理解与牵挂,智能与人工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需要沟通架起联结的桥梁。

五,总结

智能设备不是照护责任的让渡,实时的智能监护无法满足老人们希望子女常来看看的愿望;再拟人的机器也无法取代饱含温情的握手或拥抱。照护的核心永远是人与人的沟通,用心使用才能让冰冷的智能设备带有温度。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的推广也需要适应老年人对于智能设备的接纳程度和真实需要,不能操之过急,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当技术应用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而非让老人被动适应技术逻辑,抵触情绪便会悄然转化为接纳意愿。这也揭示出智慧养老的本质:技术应当成为情感照护的延伸而非替代,唯有照护者真正读懂老人对自主尊严的坚守、对情感联结的期盼,智能设备才能摆脱工具属性的局限,成为有温度的养老伙伴。

    责任编辑:臧继贤
    图片编辑:张颖

    http://news.xdnf.cn/acTJneCgXJ

    相关文章

    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丽水市云和县精减8个党政机构

    近日,《中国机构编制》杂志刊发了由浙江省丽水市委编办综合处处长商政凯、云和县委编办副主任汪丽芳撰写的《优机构 提效能 促发展 高质高效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介绍了云和县的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相关情况。浙江云和县,航拍县城。视觉中国 图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居瓯江上游…

    阅兵剖析|战略“杀手锏”:东风-5C核导弹凭何压轴出场?

    据新华社报道,核导弹第二方队3日上午通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检阅。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浩荡而来。核导弹第二方队是装备方队压轴出场的方队。“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

    涨知识|跑量少也能提高成绩?新赛季到来前就该这么练

    当哈尔滨马拉松的“赛场流水席”在跑圈里刷屏,全新的大众马拉松赛季也已经悄悄临近。从9月中旬开始,一大波优质赛事就将接踵而至。对于跑者来说,这份“甜蜜的烦恼”又来了。这段时间,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户外跑者的身影越来越多。赛事临近,不少跑者选择相信“跑量越多、成绩…

    国际城市观察|大巴黎都市区办公楼存量优化和去空置率的参考

    中国城市的办公空间存量经过了21世纪之初的高速发展期,从原来单向的供应追赶需求,即将面临供需双向矛盾的调整期。相比之下,巴黎大都市(简称“大巴黎”,注:由巴黎市和周围省市共同组成的一个新型市镇联合体,治理框架是一个市镇间合作的公共机构。介于巴黎市和法兰西岛大区…

    寻声音记忆,传城市荣光,上海市公益宣传创新研究基地成立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用好公益传播方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2025年9月2日上午,“声音记忆上海”主题公益传播展示暨上海市公益传播创新研究基地揭牌活动在国…

    “箭”形布阵勇往直前,新一代装甲装备100坦克、100支援战车亮相

    在这次阅兵中,由99B坦克、100坦克、100支援战车编成的地面突击方队呈“箭”形布阵,寓意打赢之箭、胜利之箭。在所有参阅的装备方队里,地面突击方队是第一个驶过天安门广场的,和其他方队使用的矩形编队不同,他们拥有一个独特的队形,酷似一支射向前方的“利箭”。而组成这支…

    第1现场·九三阅兵⑯|民兵方队:阅兵场上的“花木兰”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今年阅兵场上唯一一个全女兵方队,同时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以抗战胜利为主题的纪念大会上的民兵方队,民兵方队备受关注,被称为阅兵场上的“花木兰”。这是民兵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张龙 …

    第1现场·九三阅兵⑮|战鹰呼啸!空中梯队震撼登场

    9月3日上午,空中梯队震撼登场!本次受阅的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基本涵盖我军现役主战机型,有的还是首次公开亮相。战鹰呼啸,气势如虹!空中梯队开始接受检阅。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2025年9月3日,我们站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是属于庆典与阅兵的时刻,更是一个需要整个世界俯身沉思的坐标。当宏大的胜利叙事逐渐远去,我们该如何铭记那场将全人类卷入其中的浩劫?历史的真实纹理,并非仅由英雄与战役构成,它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破碎…

    收看直播后,在沪抗战老同志、老战士说“会把革命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沪抗战老同志、老战士观看纪念大会直播后,感慨良多。“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几天前当我抚摸着那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每一道纹路、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想到了我的那些战友。80年了,当…

    第1现场·九三阅兵⑭|装备方队之战略打击群,国之重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举行阅兵式。其中,阅兵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

    第1现场·九三阅兵⑬|装备方队之后装保障群,铁甲医院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举行阅兵式。其中,阅兵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

    第1现场·九三阅兵⑫|装备方队之无人作战群,立体协同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举行阅兵式。其中,阅兵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

    “所有非洲作家都在审判席上”:恩古吉一生的三个矛盾

    恩古吉,肯尼亚著名作家,1938年出生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肯尼亚,1959年他坐上殖民者修建的乌干达铁路,来到了东非最好的大学麦克雷雷大学求学。他的文学天赋让仍是学生的他就在文坛崭露头角,24岁创作、导演的《黑隐士》(The Black Hermit)登上了乌干达国家剧院,26岁出版了…

    野蛮摔拍让网球不再“绅士”?纳达尔教练呼吁更严厉处罚

    网球赛场上,球员愤怒摔拍的情况时有发生。正在进行的美网公开赛,就不乏这样的场景——男单第三轮兹维列夫不敌阿利亚西姆,发挥不佳的前者就曾摔出球拍。而梅德维德夫首轮爆冷输给邦齐后,更是把球拍砸得稀烂。面对这样的场景,美国网球名宿、前美网冠军罗迪克认为这给比赛带…

    第1现场·九三阅兵⑪|装备方队之信息作战群,网络尖兵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举行阅兵式。其中,阅兵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

    陈嘉庚长孙现场观礼阅兵:中国人民的浩然正气从未断代

    “从当年海外华侨四处奔走、捐献物资支援祖国抗战,到如今中国自主研发出众多高精尖武器装备。80年间,中国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如此感慨。9月3日,陈立人受邀观礼阅兵。广场上旌旗猎猎,战车轰鸣,大国重器集中亮相,显示着中国军队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

    第1现场·九三阅兵⑩|装备方队之防空反导群,空天屏障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举行阅兵式。其中,阅兵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

    在中共一大、四大纪念馆观看纪念大会直播,他们感到震撼、自豪

    黄圭彬在家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上海虹口”微信公众号 图“看到这么多先进武器,祖国真是强大了啊!”9月3日上午,104岁的抗战老兵黄圭彬在上海虹口的家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忍不住激动…

    一文揭秘长剑-1000、巨浪-3、东风-61等中国军队装备

    作为受阅装备方阵的压轴巨阵,战略打击群由巡航导弹方队、高超声速导弹方队、核导弹第一方队、核导弹第二方队组成,以威武阵容展现战略军种的强军风采,彰显保卫祖国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巡航导弹方队长缨在手、敢缚苍龙拉开战略打击群序幕的是巡航导弹方队,方队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