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数百年的贝多芬圆舞曲,在上海黄浦江畔“复活”
贝多芬曾应维也纳一家咖啡店之邀,写作12首华尔兹圆舞曲。这组圆舞曲后来遗失,淹没在尘埃里,直到2013年才重见天日。
7月12日晚,在西岸梦中心·梦船坞,意大利公爵学院合奏团为上海夏季音乐节送上一份"出土文物"级礼物——贝多芬12首华尔兹圆舞曲(WoO 16b),其中8首为世界首演。
现场观众爆满,圆舞曲的欢快旋律与黄浦江的晚风相遇,点亮了这个温柔的夏夜。
寻回遗失的珍品
“我们很早就从报纸上,听说过贝多芬这组遗失的作品,一共是12首华尔兹圆舞曲和12首舞曲。”谈起发现的过程时,艺术总监朱塞佩·达米科的眼睛发亮。
他们与意大利的贝多芬研究中心合作,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2013年找到了12首华尔兹圆舞曲的手稿,而另外12首舞曲还是遗失状态。
"当时,贝多芬穷得需要为咖啡厅写作活跃气氛的背景音乐。"达米科笑说,但天才哪怕写背景音乐也会“夹带私货”,人们能从这些旋律中,听到他的第四、第六交响曲的影子,充满了贝多芬的个人风格。
乐谱中的配器颇为古怪,比如,两支长笛配两把小提琴,合奏团对配器进行了改编和提升。每一首圆舞曲长约1分30秒,虽然穿上了“新衣”,但它们依然保留了原始的DNA。
“演出最大的挑战是,12首华尔兹圆舞曲的相似程度较高。”指挥艾尔高担心,观众会被催眠,于是他们打乱了顺序,按快速和慢速分门别类,穿插演出(4首-4首-4首)。
同时,他们在贝多芬的圆舞曲中,插入了多位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就像在巧克力蛋糕层间夹入意大利柠檬酱,让味蕾保持新鲜。
现场响起了维瓦尔第《竖笛协奏曲》选段,以及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选段、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选段,还有尼诺·罗塔为电影《豹》所作的舞蹈组曲。罗塔曾与费里尼保持25年的合作,还以《教父》一、二部的配乐闻名于世。
上海是未来之都
在黄浦江畔,迎着晚风,听着音乐,观众们轻轻摇摆身体。
“意大利以歌剧出名,古典的夏季音乐节较少,但我们对露天环境非常适应。”艾尔高笑说,相比沉重严肃的大型作品,贝多芬的圆舞曲旋律简单,很适合夏季户外音乐会的轻松氛围,“人人都有舞动的潜能,希望观众甚至路人,都可以享受到这份快乐。”
艾尔高第一次来上海,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15年来,他目睹了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叹“上海是未来之都”,“我们选择在上海首演贝多芬的圆舞曲,也是因为这里的观众会积极拥抱新事物。”
历史和现代共存,上海的“时空折叠感”,也对艾尔高有着十足吸引力。比如,他们当晚登台的梦船坞,曾是诞生万吨巨轮的船坞,如今,“造船”之所变成了“造梦”之地,成了大众可以消遣的娱乐空间、文化场所。
“上海生活便利、安全、多元,美食丰富,可以找到最棒的意大利、日本餐厅,足以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参观交流。”艾尔高坦言,他的意大利同胞们对上海的印象,有些还停留在1980、1990 年代,当他们亲自来到上海,一定会被这里的现代化所震撼。
他还注意到上海交响乐团一带的街区,几乎没有城市噪音,路上遍布电动汽车,这也是欧洲很多城市见不到景象。
他甚至翻看了夏季音乐节的节目册,发现了很多惊喜,“MISA在海外的社交媒体中有很好的口碑,甚至让我想到了BBC的逍遥音乐节。一步一个脚印,上海的古典音乐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