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时间5月15日至22日,在戛纳电影节国际村中国馆举办的系列主题交流会及圆桌会圆满收官。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电影人相聚于此,在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互动中互通有无,感受不断发展中的东方光影的当代活力,亦探寻其在世界电影语境中的发展可能。
嘉宾在戛纳电影节国际村中国馆前合影
青年的自我表达,构筑世界电影未来
今年的中国馆,青年电影人依旧占据话题的焦点。5月18日举行的“青年电影人如何走上国际舞台”圆桌会上,知名电影学者、编剧、监制焦雄屏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青年影人走向国际化的方式,即从文化认同出发,从对本土文化的真实关注出发,不断把这样的声音带入国际平台,形成自己的论述与网络,从而让国际电影圈真正听见我们华语电影人的声音。
5月19日举办的“青年影人创作谈:中国故事的‘年轻化’讲法及其可能性”交流会,邀请本次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推荐人于适和三位入围的青年导演景一、黄绮玲、祝新共同交流创作心得。
于适表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青年电影工作者,和更多优秀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年轻人视角的表达,期待被更多人看见。”他谈到自己这一代的表达应扎根时代背景,用“年轻化”视角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他认为当代青年创作的优势在于“身在其中”,无需刻意迎合群体,而是自然呈现时代特色。
“青年影人创作谈:中国故事的‘年轻化’讲法及其可能性”交流会
全球电影人共话“哪吒”
5月20日在中国馆举行的“扬帆出海与开门迎客:那些‘双向奔赴’的中外电影发行成功经验谈”主题交流会上,与会嘉宾从《哪吒之魔童闹海》出发,探讨中国电影进入单片百亿票房时代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
在法国知名电影记者与影评人Jean-Michel Frodo看来,过去四十年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能见度不断上升,《哪吒之魔童闹海》代表了一种现象级的成功,以及基于此所进行的对于电影产业多样性的思考。主营东南亚电影发行业务的Encore Films创始人、制片人Joyce Lee肯定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的发行表现,打破了好莱坞电影长久以来对东南亚市场的发行垄断,引发了未曾见过的观众观影行为,对影院特别是IMAX厅的经营困难起到救市作用。
法国Heylight公司合伙人、资深电影发行人Boris Pugnet则分享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发行情况,在这部影片的发行过程中如何利用有效宣传制造口碑效应,以及有地域针对性的宣传物料对观众以及影片票房的作用,以法国观众为例,艺术片和好莱坞大片同样受欢迎,但对于中国影片来说艺术路线反而比商业大片路线更加顺畅。汉学家、中国电影专家Luisa Prudentino则从当下年轻导演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出发,分析他们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作方式让他们更强调个性表达而非集体风格。同时,对中国电影人来说,反映现实生活,从自身经验中寻找灵感的创作很重要。
从海外发行经验出发,掌握国际叙事是中国电影实现跨国传播的重要方式,对国际发行的重视及针对不同地域观众的本土化物料制作亦能助力影片成功出海。
跟着电影游中国,构建世界交流语境
5月15日举办的由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跟着电影游中国”主题交流会,向来到现场的海内外影人介绍了中国馆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中国与世界电影文化交流的窗口性作用,并立足中国电影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绩说明“高质量的内容、国际化合作与战略传播打破文化壁垒,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结合成为连接全球观众的情感纽带”。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表示:“电影是一种影像的旅游,通过电影了解一个国家、民族、人民的生活、表达人们的情感,是一种非常具有国际化的表达。”制片人梁静则从《斗牛》《八佰》《东极岛》等影片的制作故事出发,分享用一部电影带动当地文旅建设的实际案例。
同时,美国著名制片人唐娜和法国著名导演菲利普分别从《卧虎藏龙》和《夜莺》的制作经验出发,分享自己通过电影认知中国山河之美好,并鼓励更多人到中国拍摄影片,让更多观众跟着电影一起畅游中国。
“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