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暑运”正式拉开帷幕,民航业迎来旺季,与飞行相关的新闻也接踵而至。
从印度航空的空难,“春秋航空日本”客机的应急下降,再到禁止未获3C认证的充电宝登机……这些消息让你“恐飞”了吗?为什么坐飞机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各类事故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湃客Talk》邀请安全飞行30年的资深机长陈建国和旅行博主林泽君,解答公众对飞行安全的疑虑,聊聊从万米高空到平安落地——关于飞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点击下方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湃客编辑
【本期嘉宾】
陈建国 资深机长
林泽君 媒体人、旅行博主
【内容节选】
*以下内容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稍作修改。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陈建国:空难原因复杂,无法完全避免事故
6月30日,“春秋航空日本”一架波音738客机从万米高空急降大约8700米。高空飞行时,机舱增压系统一旦失效,乘客可能不到一分钟就会失去意识。所以,应急下降是为了让飞机快速到达一个安全的高度。
而最近的印度空难,从目前分析来看,我认为可能是燃油污染导致发动机无法产生足够推力,并不是飞机本身的问题。双发失效,即两台发送机都失效的概率极低,飞行手册上并没有相对应的应急处置程序。
再看看历史上的空难。比如去年韩国务安机场的航班事故,核心原因是遭遇了鸟击,两个发电机同时失效,最终飞机撞上混凝土方位角设施后爆炸起火。
2005年雅典太阳神航空的“幽灵航班”事故,则源于飞机设计上的失误。增压系统和起飞形态的警告声是一样的,维修人员误将增压系统的选择电门放在了人工位,导致飞机在空中没有增压。最终飞行员因混淆警告声而失去意识,导致了空难。
还有1977年特内里费空难,荷兰皇家航空和泛美航空的两架波音747相撞。这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比如空管与飞行员的沟通不畅以及地面能见度不佳等多方面问题。
这些重大事故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涉及设计、操作、天气、管制、鸟击等因素,我们无法仅靠一种方法完全杜绝空难。
当然,也有一些化险为夷的案例。2018年川航机组的成功迫降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破损的是前风挡,机舱内气压高于外界,飞行员获得足够氧气,避免失去意识;二是当时天气良好,可目视飞行,否则处置难度极大。
还有2009年全美航空的“哈德逊奇迹”,被全球业内公认为典范。在应激状态下,萨利机长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并指挥所有人站到机翼上避免落水,决策判断和最终执行都非常优秀。
电影《萨利机长》剧照
林泽君:让乘客觉得“恐怖”的颠簸,空乘们早已习惯
我比较担心天气会影响航班起飞,因为一旦延误,旅行计划就会被打乱。我在软件上的飞行记录有96次,延误只有四五次,主要是天气原因。我基本从广州和深圳出发,这两个地方天气变化挺快的。
前几天我从深圳飞曼谷,起飞时一点感觉都没有,但飞到广东上空时,飞机突然遇到了强烈的颠簸和失重感。窗外闪电不断,机舱内左右摇晃,飞机突然下降,发动机的声音也变得安静下来,那一刻觉得挺恐怖的。
这种颠簸对普通人来说,感受很强烈。我甚至看到前面有个女生在用苹果手机写备忘录,内容似乎是写给她前任的,大概是在记录当时的情况和她的心情。
我坐的是亚洲航空,飞机看起来有些破旧,空间也比较拥挤。快到平飞的时候,颠簸还在继续,突然“啪”的一声,所有的灯都亮了,空乘开始发餐,他们好像对这种颠簸已经习惯了。
还有一次,我从伊宁飞往西安,航程大概要三到四个小时。飞行中颠簸还算平缓,但后来我起身去洗手间,空乘看到我还以为我要去呕吐。那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原来这种颠簸也会让人觉得不适。
问题充电宝,怎么成了航空隐患?
林泽君:充电宝空中起火,安检防患于未“燃”
今年4月,我从日本关西的德岛机场出发,乘坐香港大湾区航空的航班飞往香港。德岛机场规模比较小,但安检非常严格。这可能是因为此前在香港航空的航班上,发生过充电宝起火的事件,幸好被及时扑灭。所以德岛机场的安检人员会要求旅客把充电宝拿出来,用透明胶带把接口封住,防止意外发生。
国内安检一般不要求脱鞋,除非穿厚鞋时才会检查。但我在胡志明市的机场遇到过全员脱鞋的情况,不确定是不是航班特殊要求,那是几年前的事了。
除了这些,我觉得大部分机场的安检还是挺快的。目前我觉得最快的要数香港的安检了,他们更新了设备,你不需要特意把电脑拿出来,所有物品直接放进机器,工作人员就能直接查看。泰国的安检也不太一样,人走进安检设备,如果没有报警,就不需要再进行人工检查。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比较特别,会进行两次安检。第一次安检比较宽松,和内地类似,能直接进入机场,登机口位置还有第二次严格安检。
俄罗斯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男子将行李放到扫描传送带上。
陈建国:锂电池一旦着火,几乎是失控的
不同国家的民航规章对安检的要求各不相同,机场自身的特点也会影响安检安排。例如,欧洲的大型枢纽机场,如法兰克福机场、希思罗机场、戴高乐机场等,由于机场区域庞大,管理难度高,安检通常安排在登机口前进行。
如今,锂电池尤其是充电宝受到严格限制,但许多人对锂电池起火的危险性缺乏直观认识。严格来说,锂电池一旦进入热失控状态,普通灭火设备,尤其是飞机上有限的灭火设备,很难将其扑灭。飞机上能做的,只是应对锂电池燃烧引发的次生灾害,如行李箱、衣物等其他物品的燃烧。
此外,飞机空间有限,无法像在陆地上那样迅速停下并疏散撤离。因此,减少锂电池起火的可能性必须从源头抓起。
同样,酒精等液体禁止带上飞机,也是为了防止起火。历史上曾有多起空中起火事件,例如2002年的大连“5·7”空难,就是因乘客点燃可燃物导致飞机坠毁。
飞机座椅,安全、空间、成本的平衡
林泽君:考虑到票价,廉航座椅也是能接受的
前段时间南航的“轻薄型座椅”被吐槽,可能是因为其票价并不像廉价航空那样便宜。
对于三小时以内的短途航班,我其实能接受春秋航空或九元航空这种廉价航空的座椅。春秋航空的座椅不能调节,稍微偏硬;而九元航空的座椅可以稍微向后倾斜,椅背更厚,是真皮材质,舒适度稍高,但压迫感也更强。
当然,廉价航空和普通航空在座椅体验上确实有明显区别。如果你长期坐廉价航空,偶尔体验一次普通航空公司的座椅,会明显感觉空间宽敞许多。
此外,廉价航空通常不提供机上食物,其实进食可以有效缓解飞行压力。如果在飞机上吃东西,哪怕只是吃上二十到三十分钟,也会让飞行时间感觉过得更快。
巴黎国际航展上,一架空客A319CJ飞机上的头等舱乘客座位和餐桌。
陈建国:鞍式座椅和双层座椅只是炒作,超薄座椅却是可行方案
关于网传的鞍式座椅和双层座椅,更多是话题炒作。飞机客舱空间有限,不能仅凭能否放下就随意设计。
飞机有很多严格的安全标准。比如座椅必须能承受一定载荷和撞击力,不能随意堆叠或更换成鞍式座椅。此外,还有应急撤离的标准,在一半出口不可用时,飞机仍然可以在90秒内撤离所有人员,这限制了飞机可以搭载的旅客数量。
但为什么说超薄座椅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超薄座椅只是替代了老式加厚座椅,但强度完全符合安全标准。它们可以节省空间,尤其能大幅减轻重量。飞机每节省一公斤重量,对成本都有显著帮助;还能增加座位间距,累计下来可能还能多装一两排座椅。对航空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未来也有这样的发展趋势。
此外,对于飞机上“靠近安全出口的座位更安全”的说法也没有任何根据,并没有哪个位置比其他位置更安全。
恐飞症VS飞行梦
林泽君:相比耳鸣耳痛,“恐飞症”更严重
坐飞机时,我最不舒服的是耳朵。
有一次去上海,飞机下降时我耳朵特别刺痛,疼到想哭;到达后发现一直听不清别人讲话,就像戴了降噪耳机一样。那次耳鸣持续了两天,我当时查了一下,好像叫做“航空性中耳炎”。
感冒或本身有中耳炎的人,耳鸣会更严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飞机上可以张大嘴巴或者吞口水缓解。后来我是打了一个哈欠,突然就好了。
相比耳朵问题,更严重的是“恐飞症”。我以前有一个关系很好的西北同事,性格很坚强,但没想到她其实害怕坐飞机。
她曾在英国留学,飞行途中紧张到不小心抓住了旁边人的大腿,引发误解,这让她之后更加恐惧。她每次从广东回老家只能坐高铁,非常麻烦,算是比较严重的“恐飞症”患者。
陈建国:普通人开飞机,并非遥不可及
早期,我国的飞行员大多来自空军。因为当时飞机各项设备比较落后,对飞行员的身体条件要求非常高。随着飞机设计的进步和安全性的提升,对飞行员的身体要求逐渐放宽。如今,视力标准为裸眼0.1,矫正后达到0.7即可合格。
民航飞行员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私人驾照,类似于汽车的C照,只能自用或载家人;第二类是商业驾照;第三类是航线驾照,可以驾驶大型飞机、担任机长;现在还有一种运动驾照。
这类驾照的最低飞行时间要求大约为40小时,取得地面理论合格证、通过飞行训练和考试合格,通常三到四个月就能取得。学费方面,市场价格大约是10万到20万元。如果学的是运动型也就是轻型飞机的驾照,费用会更低,10万以内就可以,要求也更低一些。
普通人开飞机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十几年前,我曾创办有一家公司,就是提供这种体验的。当时我在泰国买了一架飞机,让普通人有机会亲自驾驶。如今,这种飞行项目已在中国各地普及,有效推广了飞行文化。
成都,泡泡玛特城市主题乐园彩绘机
【时间轴】
01:37 9分钟急降8700米,怎么回事?
06:01 印度空难,究竟是不是波音的锅?
10:11 世纪空难:从“幽灵航班”到特内里费浩劫
16:52 哈德逊奇迹,何以被称为“奇迹”?
29:22 充电宝起火,在飞机上有多可怕?
40:31 飞机上的“花式座椅”,可行吗?
44:35 “航空性中耳炎”和“恐飞症”,你中招了吗?
52:08 普通人开飞机,要过几关?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陈玉坤
监制/徐婉
实习生/郑丽丽 王瑜琛 苏怡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