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首站抵达武汉,深入调研这座城市的文旅活力与创新动能。
清晨,深秋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在武汉江岸区黎黄陂路的红砖墙上洒下斑驳光影。手持气球的广东游客王钰半倚在“巴公房子”的栏杆上,仰头45度拍下一张“打卡标配照”,随即上传至个人社交平台。
“触摸这些花砖地板,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她在配文中写道,抚摸着历经115年风雨洗礼的俄式建筑外墙,她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时间的重量”。
百年前,“巴公房子”已是武汉的地标建筑,作为当时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高级公寓楼之一,汇聚中外商贾名流;百年后,经过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它以全新姿态回归城市中心。因其独特的三角形轮廓与上海武康大楼相似度高达99%,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爆款”。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这里再次迎来人流高峰,单日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热度不减。
午后,采访团驱车前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进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岚图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在这座高度数字化的现代工厂里,机械臂正以每118秒完成一台整车装配的速度精准舞动。
一边是老建筑的静谧重生,一边是智能制造的澎湃轰鸣,正是武汉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实力的真实写照。

“巴公房子”航拍图。 主办方 供图
让老建筑“活”起来
位于武汉江岸区黎黄陂路与洞庭街交会处的“巴公房子”,其穹顶塔楼下,印有“武汉,武汉”标语的五彩气球随风飘扬。这座比上海武康大楼还早14年落成的三角形建筑,曾为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所建,见证了万里茶道的鼎盛时期——彼时,全国86%的出口茶叶经由汉口运往世界各地。
此前,“巴公房子”项目运营方曾向媒体介绍称,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力求还原清水红砖墙的原始风貌。每一寸墙体都需经历手工剥离、清缝、拼色做旧等十余道工序,80多位工匠耗时近一年,才使这座百年建筑重现昔日风采。
2021年启动修缮,2023年,““巴公房子”保护修缮项目”一举斩获柏林设计奖建筑类银奖,赢得国际认可。
如今,“巴公房子”转型为拥有45间客房的精品酒店,完整保留了10座原木楼梯结构。住客可在光影交错的“万里茶道展览馆”中追溯历史脉络,也能在融合古典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客房里体验时空对话。
而这只是黎黄陂路片区老建筑“活化再生”的一个缩影。从“巴公房子”出发,整条街区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西班牙风格的红色礼堂小洋楼曾见证革命风云,八七会议会址的英式公寓铭刻着中共历史的重大转折。
今日漫步于此,人们既可在百年老洋房改造的咖啡馆里啜饮拿铁、消磨时光,也可步入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等红色场馆,重温峥嵘岁月。

“巴公房子”已成武汉的网红打卡地。 主办方 供图
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地6.02平方公里,汇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2处、优秀历史建筑169栋、列入保护名录的里份18个,承载着全市超过一半的红色遗迹和纪念场馆,构成了武汉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坐标。
近年来,当地政府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进“空间再造”工程,在严格保护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引入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
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咸安坊引进首店品牌79家,占比达81%;吉庆街三期“通城印巷”聚焦“音乐+潮玩”,汇聚中式调酒、舞蹈俱乐部等新兴夜间消费形态,成为武汉“夜经济”的代表性地标。
“仅仅守住里份的原汁原味,并非最终目标。”咸安坊运营总经理郭洪林称。如今,周边不断涌现文创空间、艺术展陈、轻餐饮等多元业态,吸引本地居民与八方来客纷至沓来。
今年国庆期间,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累计接待游客达394.5万人次,同比增长21%。老建筑不再是尘封的标本,而真正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枢纽”。
创新引擎正在高速运转
正当城市文脉在老建筑中悄然复苏之际,武汉的科技创新引擎也正全速前进。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已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城市创新能力前五;《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武汉跃升至第9位。
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从“科教重镇”向“创新高地”的深刻转型。

岚图公司一装备车间,每118秒完成一台整车装配。 主办方 供图
岚图公司的崛起便是这一进程的生动注脚。在总装车间内,焊接机器人灵活穿梭,精准完成数百个焊点作业,每118秒完成一台整车装配流程。
“我们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品开发全流程模拟,新品质量提升超10%。”岚图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称,针对混动MPV市场普遍存在的续航焦虑,岚图自主研发的“岚海智混”系统,不仅实现360公里纯电续航,更突破12分钟快充技术瓶颈,刷新行业标准。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至9月,公司交付量同比增长85%,实现月销量“八连涨”。
“我们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唯一深度布局欧洲市场的中央企业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公司一位管理者称。
他指出,出海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中国文化与科技实力的对外输出。
这背后亦是武汉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态支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四年间从6259家增长至166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翻近两倍;2025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达11.1%,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民营经济贡献率首次突破“半壁江山”。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92.8亿元,同比增长5.5%,首次迈入“半年破万亿”行列。
“我们正在驶向未来。”上述管理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