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天道与人文》是竺可桢在爬梳历史文献之后,探讨中国气候变化及其规律的一本小书。本期漫画家寂地的《书中礼物》系列,就和大家分享这本书。
他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十分严谨,甚至会写信去纠正周总理对气象学的一个小小的错误。他坚持做了38年的物候笔记,最后一篇笔记,日期是他的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天。
他的名字叫作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他教自己的小孩看云识天气,他说:“能够预报阴晴的人,永远不会被生活所突袭。”当他的儿子想学习艺术而不是科学时,他虽然失望,却还是支持自己的小孩,他说:“科学教人求真,艺术教人求美,都是天道。”
所以我不禁想,这本《天道与人文》不光是一个科学家的学术观点,更是他用自己内心深处的柔软与爱,写给自己爱人还有小孩的一本书。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特别,读起来特别平易近人,趣味十足,而且非常非常的亲切。
《天道与人文》,竺可桢/著 施爱东/编,文津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竺可桢的知识面广阔得仿佛没有边际,书中有许多让我们重新去观察生活的观点,写得十分优美,而且富有文学性。他会从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当地气候的关系讲起,带着我们回到楚汉时期的古战场,细细地讲述着气候对古今中外的战争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他很幽默地讲述那些被天气影响的生活方式,在崇洋风气十分盛行的民国时代,他就告诉大家,其实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气候并不适合穿西装,高温多雨的地区,我们更不应该学西方人去穿皮鞋。
在西藏旅行时,就有一件事情特别奇怪。我很困惑为什么藏区的一些寺庙的餐厅里,会有凉拌猪耳朵还有牛肉,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在古代干燥寒冷的高原气候,只适合畜牧业的发展,蔬菜、粮食的产量极为稀少,所以古代的僧侣们就不得不肉食,藏地的寺庙提供各种肉菜也就并不奇怪了。
这一本书给了我全新的看待周围环境的眼光。
今天的我们,常常置身于现代社会构建的钢铁森林中,蔬菜、水果会不分季节地销售,暖气、空调控制着气温。这当然带来了许多便利,却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感知不到整个世界的律动,于是我们就变成了终日拿着手机,在浩瀚无用的信息里漂浮着,却始终感觉很孤独无助的灵魂。
《天道与人文》这本书实在有太多值得与大家分享的内容,但是时间很有限,而且大科学家文字的韵味,留给大家细细品读也许会更好。让我看见了那些从古至今都认真观察着世界的灵魂。
我自己特别喜欢书中一段关于云的描写。竺可桢认为,云雾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美丽的存在。他觉得,如果禽鸟、花卉很美丽,那么人就想要饲养、栽培,把花插在花瓶里,把鸟囚禁在牢笼中;如果山水很美,那么人就会想要建造房子来享受美景,于是就争夺起地盘,也破坏了景色。唯有云雾,它再美,人也无法占为己有。就算你富可敌国或者是具有帝王的威严,云要散了,你也一样都留不住;就算你是个无名之辈,贫穷潦倒,云来了,也一样可以去观赏、欣赏。
这一名硬核的科学家,竟然会有如此富有禅意的观点,而且他的文字中也充满了诗意。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本珍贵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