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1、1937、1945……来时之路,不能忘,也不敢忘。
那是烽火硝烟中的艰苦卓绝,也是气吞山河背后的英勇壮烈。千千万万的将士筑起血肉长城,信仰的火种穿越黑暗。
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主题宣传推出“来时之路”系列报道。让我们共同聆听历史的回响,一封信、一段经历、一个个具体的人……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本篇聚焦抗战年代的“荆轲”陈三才。
白浪 设计
“我相信,将来惟一的幸福是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生活上……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乎自己有所得,而在乎为别人服务。”
这是一封家书,也可视为遗嘱。作者是一名公认为上流精英的清华留美学子,也是一名驰骋上海滩的实业家。80多年前,他秘密地将汪精卫作为自己的刺杀目标,满腔孤勇无奈未遂而身死。这封信是他就义不久前在狱中写下的。
其人为陈三才,名定达,江苏昆山锦溪镇(又称陈墓镇)人。
陈三才。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翻拍陆宜泰整理资料
1999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给江苏昆山市民政局发出公函,拟在2001年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时,把陈三才的名字补刻在“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的纪念碑上。来函希望征求当地意见,并获取更多历史资料。
清华大学“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纪念碑,陈定达(陈三才)的名字刻在其上。“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
远方的一纸公文让这个尘封的名字再度引起注意。当地政府并不了解情况,便寻到镇上曾编纂《陈墓镇人名录》的陆宜泰。揣着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抗日志士的敬意,陆宜泰将其视为一桩可为之奉献余生的事业。他辗转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通过书信、电话、邮件等形式联络陈三才在海内外的亲友以及他们的后人,让这个险被遗忘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
今人的一腔热血让昔日的烈士热血重现荣光。2001年,陈三才的名字刻在了清华英烈的纪念碑上。2014年,江苏省民政厅追认陈三才为烈士。2020年,陈三才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一个被誉为“当代荆轲”的抗日英雄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和铭记,在陆宜泰苦苦追寻的往昔记忆中,我们已能较为清晰地看见陈三才39年的人生脉络。
留美精英
1902年,陈三才出生在昆山锦溪镇的一个显赫门第。自小他便显露出学习的天资,又从不拘泥于书本。家中同辈兄长留学海外的诸多,新式教育也早早影响着陈三才。15岁时,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部中等科。
在清华的日子里,学习自不必说,他在体育和文艺方面也尤为积极,足球队、军乐队里都有他的身影。1920年,陈三才毕业赴美留学,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气工程科。四年时间,他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参与诸多学术团体。根据学院留存的档案,他在校期间担任过辩论协会副主席、足球队队长、网球队队长,还拿到过学院网球赛的单打冠军。
陈三才担任伍斯特理工学院网球队队长。
清华大学足球队中的陈三才(前排右三)
同学刘驭万回忆陈三才时,说他绝顶聪明,也是最活泼的一个学生,“真正文武全能的,三才恐怕要算第一”。刘驭万写道,他远游异邦,毫不觉得有什么困难,如同在清华一样,都是一帆风顺。在后来查阅到的陈三才毕业档案中,导师给出如此评价:“三才是我班最值得信赖的同学之一,当他说‘我目前还不知道’的时候,你就可以确信,他不久就会找出答案,而更重要的是会找出正确的答案。他不仅学习努力,而且在他承担的任何别的工作上也努力。”
毕业后,陈三才便投身实业道路,先在美国威斯特浩斯电气制造公司工作深造,而后于1926年回国,在上海与他人合伙开办了当时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冰箱公司——美商北极公司,担任总经理、副总裁。北极公司销售的“弗里吉代尔”牌制冷产品在当时毫无疑问是稀缺物什,受到上流阶层的欢迎。当时的陈三才,被称为上海滩的“冰箱大王”,住在建国西路的花园洋房,一家人生活殷实。
陈三才的女儿梅琳后来在追忆文章中写道:“我们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有九个仆人。我有一辆小汽车,还有一个司机……我家的朋友都是中国最有教养的有贵族气派的人。”这也足以说明当时陈三才的生活状态。刘驭万说,很少人知道,他在华贵生活里乱混之时,始终没有忘记对国家建设的义务。对于社会福利和国民各种事业,他总是当仁不让。只要是为公,从不推却。
刺汪未遂
如此一位上流社会的青年实业家,不为人所知的却远不止于对福利事业的当仁不让,即使其身边亲友也鲜有人知他所图甚大。梅琳曾追忆说:“当我们在上海成长时,完全不知道父亲参与抗日活动,并设法刺杀伪政府汉奸汪精卫。”
1940年10月3日,汪伪政府所办《南京新报》刊出一则消息,题为《暗杀元凶法无可恕 陈三才上断头台 不逞份子可以鉴诸》。消息称陈三才“受渝方巨金,专事暗杀阴谋”,刺杀汪精卫未遂后于7月被逮捕,10月2日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
1940年10月4日《申报》刊载陈三才被处决消息。
消息一出,各方倍感惋惜,更震惊于陈三才秘密从事工作之孤勇。陆宜泰曾向陈三才的侄子、外甥女、朋友等多人问起过往,大家的印象多是亲和、友善、平易近人,几乎无人知晓他致力于锄奸一事。
1939年,汪伪特工总部设在极司菲尔路76号,这里一时间被称为“魔窟”。义愤的陈三才决定利用公司物资运输作为掩护,偷运炸药埋在76号和74号之间。运输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无奈中途76号嗅到异常。炸弹最终未能起爆,炸毁76号的谋划只能流产。
但陈三才的行动没有就此停止,他将目标直接转向了刺杀汪精卫,而在这一过程中,陈三才经人介绍和戴笠建立了联系。军统上海站负责人陈恭澍在晚年回忆中表示,陈三才是戴笠交由“上海区”联络的义务工作人员。据此,陈三才与戴笠之间应为合作关系而非僚属关系。
那段时间,陈三才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不惜钱财了解汪精卫的情况。一则情报引起了注意,汪精卫由于宿疾发作,定期前往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一家医院就诊。由此切入,陈三才重金买通一对白俄兄弟,由他们接触医院的俄国女护士,打算借机向汪精卫下毒。
然而,就在行动计划开展的那天,汪精卫竟临时改变了就医计划,没有出现在医院,刺杀因而落了空。更令陈三才困扰的是,这对白俄兄弟借机敲诈勒索,不断索要高额钱财。戴笠也曾在密电中表达要帮助陈三才处理白俄兄弟的麻烦,然而白俄兄弟动作更快,先一步向“76号”告发,导致陈三才身陷囹圄。
1940年7月9日,陈三才被捕入狱。同年10月2日,他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时年39岁。
据1942年1月28日《中央日报》刊登消息,陈三才经押三月,备受荼毒,凡贼威胁利诱,皆弗为动。报道称陈三才面对汪精卫审问直言:“余与尔无私怨,欲诛国贼耳,国贼人人得而诛之,何问为?”
烈士其人
战乱时期尚有优渥的生活,更有无数种生存选择,陈三才为何敢于投身以个人性命相搏的刺杀行动?我们或许找不到最直接的答案,但他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可以从清华说起。
陈三才像
1916年-1920年陈三才在清华,不可忽视的一个节点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4日当晚,天安门广场学生游行示威的消息传到清华,陈三才便和几名同学自发相聚,组织声援城内的示威行动。7日,清华成立学生代表团,陈三才加入其中的宣传队。9日,他和数千名清华学生一起在“国耻纪念会”上宣誓——
“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此誓。”
再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期间,陈三才以上海青联社社长和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名义赶赴前线,利用工程技术帮助军队构筑防御工事。战争期间,他四处联络朋友,频频捐款捐物,为前线提供各种讯息和物质支持。国之危难,他向来奋勇当先。
郑振铎在其《记陈三才》一文中记录了陈三才在狱中留给妻儿的一封长信。陈三才在信中自省往日生活,认为自己的朋友可分为两派,“一派只图自己享乐,其他一派则生活有一定的目标,并且不辞劳作,以求达到目的”。一年前赴香港联络一些老朋友后,他深感不愿为第一派,而应重新开始。
信中写道:“我自信过去的生活,自私而无用。同时,我相信,将来惟一的幸福是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生活上。我差不多费了十三年的工夫来了解: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乎自己有所得,而在乎为别人服务。”
陈三才(左一)在上海
或许是形势所迫,陈三才1940年牺牲,1942年2月1日,各界才得以在重庆联合为其举办追悼会,张一麐主祭,冯玉祥、吴国桢等陪祭。戴笠请蒋介石颁发“烈并常山”挽额,以赵子龙作比,黄炎培则称其为“当代荆轲”。
1942年4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表扬忠烈》一文中说:“我校校友于抗战期内杀身成仁者,以陈君为最著,亦以陈君为最惨。”陈三才1920年从清华毕业时,同届毕业生集体向母校赠送了一台石制日晷,至今仍放在清华大礼堂前大草坪的南端。日晷底座刻着铭言“行胜于言”,一如陈三才所践行的那样。
万幸或是,今日仍有陆宜泰这般人不懈追寻前人脚步。如今已年近八十的老人,心里仍念着,要把镇上的陈三才故居好好修复一番,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能将陈三才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1920届毕业生赠给清华大学的日晷,上刻“行胜于言”。“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