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女子误踩“化骨水”不幸身亡,引发广泛关注。9月18日下午,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发布最新通报。
警方通报指出,涂某某在事发区域垦荒种菜,途经废墟时踩破一只装有氢氟酸的塑料桶,脚部接触液体后出现剧烈灼痛,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该桶为艾某2015年搬离原居住平房时所遗弃。目前,涉案人员已被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起事件不仅对涂女士的家庭是巨大悲剧,更对危化品管理带来深刻警示。
氢氟酸俗称“化骨水”,名列《危险化学品目录》。本该严格管控的危化品,涉案人员是从何种途径获取?使用后为何可以随意遗弃?在长达10年时间里缘何无人问津?还有多少危化品正“潜伏”在居民身边?这些问号都指向公共安全链条上的薄弱环节,需要一一厘清。
海报:王宇峰
危化品管理事关重大,丝毫马虎不得,否则很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威胁居民生命。从生产到储存,再到经营、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置等,安全生产上的每一个链条都不能掉链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上紧弦”。
实际上,我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对危化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等都有明确规定。
但法律法规的生命在于执行。目前来看,对这批氢氟酸的处置显然并未严格遵循执行。若空地、荒地沦为“被遗忘的角落”,若危化品管理频频失守,再严密的法律条文也难免落空。
相关监管部门仍需进一步找准薄弱环节,排查风险隐患,切实提升管理水平。不光是杭州,各地和相关企业均需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对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不留盲区死角。
无论相关部门还是企业主体,对安全生产规律特点、重点环节安全管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处置与救援等内容,须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术,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监管,加大违法成本。而对于相关从业人员,更需要加强管理,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责任不能减,底线不能破。唯有功夫下在平时,才能真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月,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正在征求意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律日益健全,对危化品的治理也将迈入更高层次。
城市治理容不得“被遗忘的角落”,公共安全经不起“出了事再醒悟”。每个环节都拧紧责任螺丝,积极履职、主动作为,排查隐患,消除危险,“化骨水”等危化品才不会出现在居民脚下。让制度长牙、让监管带电,让法治之网覆盖每一寸土地,公共安全才更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