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演唱会、微短剧,这三者有什么共同点?
千人千面,回答自然也旁逸斜出,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士恐怕会想到:它们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都属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这个说法也许不好玩,但赋予了它们一种结构,便于从整体上加以观照。
“十四五”收官之年进程已过半,全国各地的经济运行“半年报”中高频闪现着一个亮点: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
这是一项服务业指标,统计对象为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文体娱行业法人单位,涉及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新闻和出版业。
“苏超”5月开赛,火速出圈,也踢出“绿茵GDP”,当月江苏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增长20.7%,1-5月累计增长9.5%。
江苏各地通过架设大屏等形成众多苏超“第二现场”观赛点,在南京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转播前还有乐队演奏、DJ说唱预热。 “南京日报” 图
滨海度假地大连打磨“跟着演唱会游大连”等6个城市IP,制定促进演唱会经济的10条措施,设立“粉丝之家”,今年已演出、计划定档30余场,1-5月,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9.1%。
河南省在郑州及其周边培育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上线宣发、海外发行的微短剧产业链,今年前五个月,省内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营业收入增速高达23.9%。其中,影视节目制作企业营收、艺术表演场馆营收的增速都在90%左右。
不止上述三地,1-5月,四川省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增长18.7%,安徽增长16.5%,浙江规上文化艺术业营收增长21.6%。
换一个角度看,文体娱行业的营业收入也即消费的一部分。上半年,大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领先。河南该项指标增速7.2%,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四川、安徽、浙江、江苏分别增长5.6%、5.5%、5.3%和5.0%。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项重点任务。在各地为促消费、拓内需而纷纷开展专项行动的当下,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均以满足精神需求为核心,强调参与感和沉浸式体验。在物质匮乏年代,消费讲的是性价比,满足功能需求是第一选择;而在如今的物质丰裕年代,实用性越来越让位于情感满足、审美体验和自我表达,“心价比”水落而石出。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以主观感受驱动、愉悦度优先的情绪消费、悦己消费持续“圈粉”。
试举一例。
咖啡馆出杯量的全国纪录,被位于浙江安吉县红庙村、利用废弃矿坑改造的“深蓝计划”保持着:单日单店8818杯。主理人程铄钦告诉我:“同样一杯咖啡,在城里喝、在村里喝,完全两样,城里的咖啡用来续命,村里的咖啡用来放空。对我来说,咖啡只是道具,我做的是处处出片的‘户外摄影棚’,提供的是情绪价值。”
安吉县的一家“村咖”。如果人们在自己的城市是要“得到”,那么此时此刻,在日常生活的彼岸,他们只为了“忘掉”,联想关机,子弹退膛,人来人往,世界空荡荡。
“长剧的核心是人物,微短剧的本质是情绪。”青年编剧雷博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情绪体验对微短剧来说最为重要,一些虐、甜、爽的情绪,第一秒就交给观众。宁波市消保委的调查也表明,剧情紧凑、适合碎片时间解压、情感共鸣是微短剧吸引用户的核心要素。
作为现象级赛事,“苏超”是全社会活力的集中迸发。干净、纯粹的竞技叠加地域文化的裂变式传播、业余球员的忘我拼搏化合普罗大众的自我投射,草根赛事因而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情感载体和社群纽带,以绿茵场为中心的关联消费形成“流动的盛宴”。
社交媒体上,对于“为什么花重金看演唱会”的一个高赞回答是“那是演唱会吗?那是我挂的专家号”——在集体狂欢或感怀中,人们释出压力,做回自我,身心为之一轻。正因为如此,除了吃住行游购,演唱会还衍生出专属妆造、Cosplay观演、集体刮奖等多样化消费场景。
“如果你为物品和有形的东西收费,你从事的是制造业;为自己开展的活动收费,从事的是服务业;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收费时,才进入了体验业。”在合著的《体验经济》中,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预言了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发展将加剧竞争,使市场价格不断逼近边际成本,供应方为了区别于他人,必须思考何种体验在业务范围内有意义、会令消费者心动,并将它融入自己的商品、服务中。
细分情感需求,创新文化、体育、演出、数字等多元化场景,以高“心价比”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拓展消费空间——《体验经济》的副标题,无比贴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工作是剧场,生意是舞台。
(作者张军系长三角编辑部主任)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