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明暗对比大师”——这场刚刚在法国开幕的展览以全新视角呈现了17世纪法国画家拉图尔的画作,他笔下的烛火总是让人念念不忘。他曾是路易十三的御用画家,作品曾一度沉寂,20世纪初又再次获得关注,甚至成为电影镜头的灵感来源。
获悉,巴黎雅克马尔-安德烈博物馆这些天正在举办一场重要的展览“乔治·德·拉图尔:光与影之间”(Georges de La Tour: Entre Ombres et Lumière)。
这一展览是自1997年巴黎大皇宫特展之后,法国首个大型拉图尔纪念展,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学界公认的拉图尔存世的作品仅约40幅。策展团队表示,收集这些画作的难度很大,尤其因为它们易碎,而且许多收藏家不愿授权,这使得此次展览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展览精选了艺术家创作的23件作品,以及工作室的作品和同时代人的画作共30件(几乎涵盖了目前公认的拉图尔真迹的绝大部分),探索了他如何通过烛光夜景和独特的构图风格将日常生活转化为精神体验。
《忏悔的抹大拉的玛丽亚》1635年 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乔治·德·拉图尔(1593-1652)是法国17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卡拉瓦乔主义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但并非简单模仿,而是融入了自己对光影的独特阐释。他的画风细腻自然,构图利落,画面充满情感张力。
拉图尔生前曾是路易十三的御用画家,但去世后却长期被世人遗忘,甚至一些作品被误认为是其他画家的手笔。直到20世纪初,他的才华和重要性才被艺术界重新发现。
烛光与阴影:艺术的独特语言
如果你对油画作品中的烛火印象深刻,那你一定知道拉图尔。在他的画中,人物常常将手掌或者身体遮挡烛火,光线从缝隙穿透,柔和地照亮自身。这光精准地切割明暗,雕琢出极具立体感的脸庞与身姿,“明暗对比”是其作品最大的特点。
《新生儿》
此次展览的亮点在于能够一次欣赏到拉图尔不同题材的代表作。
海报上出现的重要作品《新生儿》描绘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襁褓中的婴儿,一位年长的妇女手持蜡烛照亮了婴儿。关于是否是耶稣诞生的场景,学者们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这幅画作浓缩了艺术家静默的灵性。烛光不仅照亮了画面,更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而充满宗教氛围的独特世界,令人沉思。
他的宗教画人物宛如当地的农民,形象质朴,有一种端庄自然的美。例如《被妻子嘲笑的约伯》(Job raillé par sa femme)和《圣腓力》(Saint Philippe)等。
《被妻子嘲笑的约伯》,约1630年
《圣腓力》,约1625年
《掷骰子的人》,约1650-1651年
《玩牌的作弊者》 藏于卢浮宫
拉图尔还绘有生动的风俗画,如《掷骰子的人》和《玩牌的作弊者》,人物神情各异,画面充满戏剧性的张力。
通过展览,可以深入感受拉图尔如何用极致的光影对比和简洁的几何造型。
策展团队表示,收集这些画作的难度很大,尤其因为它们时代久远,表面颜料易碎,而且许多收藏家不愿授权。
《圣杰罗姆读书》
《吸烟男子》
艺术与电影:拉图尔的现代表达
拉图尔的画作也影响了近几十年的电影界。例如,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曾表示,这位法国画家的作品激发了他的创作电影《绘图员的合同》(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这部于1982年上映的影片设定于1694年,地点在英国乡村富裕家庭赫伯特家族的乡间庄园。电影的每一幅画面的构图上都使用绘画的标准,使用自然光、烛光、阳光,没有用一点的人工打光,并且依然显得迷离诡异,刚刚好配合这个有头无尾的谋杀疑案。
电影《绘图员的合同》中的烛光场景
格林纳威自己都曾说,拍《绘图师的合同》原始的出发点只是练习精确工笔的制图,和电影制作一点关系也没有。他用蜡烛照亮电影中的一些关键场景,甚至还试图模仿这位法国画家的几幅杰作,如《油灯下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角色们被放入纷繁复杂、充满操纵和谎言的关系网。
艺术史的未解之谜
拉图尔生于1593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洛林工作。17世纪30年代开始,拉图尔将注意力转向夜曲——描绘人物在摇曳烛光的光影中被神奇地捕捉的画面。
《圣塞巴斯蒂安受伊琳照顾》
在拉图尔所处的时代,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或许当属“圣塞巴斯蒂安受伊琳照顾”的系列作品。圣塞巴斯蒂安在拉图尔的时代具有特殊意义,是人们抵御无处不在的瘟疫威胁时最常祈求的圣徒。据传国王对画作极为倾心,竟将寝宫内其他画作尽数撤去。原作虽已遗失,但这个题材却因此声名远扬,现存至少十幅由他人临摹的副本。此举为拉图尔赢得了正式的王室认可,不仅提升了其声望,很可能也提高了画作酬金。他被授予“御用画师”头衔,由此获得宫廷艺术家的官方身份。
展览海报
拉图尔于1652年去世,可能死于瘟疫。有专家确信拉图尔大部分作品(可能多达四百幅)已毁于盗窃或火灾,但学界对此有分歧。有学者认为拉图尔沉湎于乡绅优渥生活(嗜饮美酒、精于骑术、热衷狩猎),创作量必然有限,推测其毕生画作不超过150幅。
前卢浮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等权威认为其晚年出现“缓慢的衰退”,在1973年研究中指出,晚期作品笔法拙劣、创意枯竭。他提出或许是因远离巴黎主流艺术圈最终扼杀了其艺术生命,封闭环境使其失去自我更新的源泉。
展期为2025年9月11日-202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