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生态学者: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涟漪效应

article/2025/5/22 7:19:14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吗,雨后池塘边、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晚上院子里、草丛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过去夏天随处可见的它们,为什么消失不见了?它们的集体退场是偶然吗?

其实,很多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悄然开始。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十三个历史上生物灭绝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第六次大灭绝的踪迹:它们并非像恐龙一样突然消失,而是一个一个物种慢慢地消失,甚至不经意间,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物种存在过,它可能就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物种越丰富、越多样,我们的地球就越生机盎然。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鑫老师以及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生态修复师郭陶然老师,一起聊聊: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活的刚需?假如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我们容得下多少荒野?

以下为文字节选,更多讨论请点击音频条收听,或【点击此处前往小宇宙App收听】,效果更佳。

对话生态学家: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

【本期嘉宾】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科普作家,著译有《环游加拉帕戈斯》《鸟类行为图鉴》《生态学通识》等,常年带队前往非洲、南美洲、南亚、东南亚等地进行自然科考旅行。

郭陶然

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乡土专家,上海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城市生态修复和乡土物种保育工作,设计并建成了上海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样地“宜嘉苑生态保育区”和“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

【本期主播】

吴筱慧

·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2:09 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06:3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原来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10:16 地球随时可以重启,可是人类呢?

14:10 当我们缺失和自然的联系,即为“自然缺失症”

17:52 大自然并非无所不能:一片荒地的演化过程

23:56 獐的上海漂流记:野生动物的韧性

28:43 消失的栖息地:龙舌草和无斑雨蛙还会回来吗?

35:43 我们怎么为野生动物留出更好的生存空间?

38:22 绿化≠生态,城市需要怎样的荒野?

40:30 城市里的白头鹎和乌鸫,为什么越来越多?

42:23 什么是好的城市生态?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

45:23 “生境花园”:动物们的城市“廊道”

49:14 在感知物候中观察自然有多有趣

54:07 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第六次大灭绝警报:保护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存亡?

吴筱慧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多样性的大厅,里面展示了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五次主要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同时展板上写着,“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灭绝。”我们知道上海自然博物馆也有一堵灭绝动物墙,上面有1681年灭绝的渡渡鸟,1768年(灭绝)的大海牛,1844 年(灭绝)的大燕雀,以及曾经铺天盖地的旅鸽……这些都曾经是世界上最经典、最著名的灭绝动物。还有更多的灭绝动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它们的名字。据你们观察,近几年还有哪些生物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何鑫

其实我们在谈灭绝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是在谈在过去上百年、上千年,或者说只是最近的几十年里面,因为人类的活动导致一些物种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甚至有些已经灭绝消失的情况。

如果关注一些濒危物种保护的话可能会知道,在长江里曾经能够见到的最大的捕食性的鱼类白鲟应该是在前几年被宣布灭绝。世界自然物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俗称“IUCN”,每隔一段时间颁布濒危物种或受胁物种保护名录或者叫红皮书,里面会提到处在濒危、处在易危以及最为危险的处在极危级别的一些动物,下一个灭绝可能会发生在它们身上。

但如果说身边可能就快灭绝的物种,比如在上海附近,我们中国大陆现在唯一一个能够证明是斑鳖的一只物种,它在苏州的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其他地方已经再也找不到它的同伴了,那它就可能是下一个灭绝的对象。此外,在非洲也有比较著名的,北白犀,只剩下最后两只雌性个体,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它也会迎来物种灭绝的时刻。

江苏苏州:斑鳖“方方”铜像

郭陶然

我们做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调查修复,会发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原有的乡土植物包括一些动物,数量可能在迅速地下降,有些并没有濒危的物种,比如像旋覆花这种菊科草本植物,在上海的郊区零零星星还是可以看到,但在市区就非常少了。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上海传粉昆虫调查,想对比野生乡土植物和园林植物之间对传粉昆虫提供的蜜源粉源的功能差异,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收集的数据当中,园林植物数据很充足,但用来对比的乡土植物的数据非常少,原因就是很多的调查人员,包括志愿者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做调查的时候,其实记录不到这些乡土物种,记录到的可能就是月季这种常见的园林植物,这也可以反映出这些野生的乡土植物,在我们城市当中其实是在大量地消失的。

旋覆花

吴筱慧

我之前看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里面说过,平时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面,可能感觉不到物种的减少,但观鸟的时候你要去记录看到的鸟,就会发现每年鸟都在逐渐地减少。所以真正去了解会发现,其实很多物种在我们身边已经慢慢地消失。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日,我们知道联合国颁布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了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通过,把每年的5月22日设立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也想进一步问两位,保护生物多样性真的可以减缓灭绝吗?

何鑫

从科学定义上讲,我们说的生物多样性其实包含三个层次,从微观角度,它的多样性在于每一个物种、每一个个体,它都有相对无穷的基因的多样性,也就是遗传多样性,就是说每一个副本产生的后代可能与它相似,也可能会产生不同。最简单的就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跟自己的爸爸妈妈都有一些像,但是都有一些不一样,那这就是我们说基因多样性的一种反映。生物多样性还有第二个层次是我们看得见的,也叫做物种多样性。事实上,在世界之中,动植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所有的细菌,这些其实都处在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大的范畴之中。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其实是建立在你对于这些物种的识别之上的,所以我们探讨灭绝,很多时候所指的就是某一个物种,它的所有的个体都消失了。另外生物多样性还有一个层次,我们叫它生态系统多样性。比如说森林、草原、海洋这些其实都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得更小,比如说公园里面的一个小池塘,也是个生态系统,旁边的一个树林,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如果我们把这个概念放大,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完整的宏观尺度的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去谈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基础。生物多样性其实代表的是整个地球的生命力,像我们前面提到,地球曾经历史上经历过五次大灭绝,每一次灭绝都可能会对当时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当然地球在经历这些过程之后,它的生物多样性终将恢复,但是恢复过程之后,它所呈现的新的一种生态系统,以及其中所生活的动植物可能跟灭绝之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现在呼吁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其实是希望保护我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跟我们人类共同演化的这样的一种生物多样性,它所代表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假设我们周围的很多物种一个个消失,最终都走向灭绝,那我们所生活的、所依赖的这个生态系统也会走向崩溃。最终如果我们人类不足以有足够的科学技术支撑我们去寻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在地球上,我们自己也会迎来灭绝时刻,这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的。所以说,从人类的角度,我们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本质的内核其实还是在于我们需要维持人类自己的生存,我们的生存的基础就是依赖于我们周围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里的自然缺失症:生物多样性是都市生活的刚需吗?

吴筱慧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人类就越安全,我们现在说要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说要保护跟人类有关的生物多样性。地球随时可以重启,但重启之后,可能关于人类所有的数据将被全都清除。听起来还挺沉重的。那我们再具体地举例说说,生物多样性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直接的关系?

郭陶然

大多数公众比较直观地理解到生物多样性那一方面,就是像刚才何老师讲到的遗传多样性,它可能会更多地在我们身边的农作物,城市的园林植物、花卉上去体现。比如说水稻还有很多个品种,有的会抗倒伏,有的可能耐盐碱,有的口感会比较糯一些,或者比较有弹性一些,这些其实都是水稻遗传多样性的体现,我们是利用了这些物种本身丰富的遗传资源,人为地选育想要的品种。这种遗传多样性能够让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才会导致生活当中很多园林和农作物的品种的出现,它其实给我们人类的生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我们会发现,城市绿地或者公园小区,经常打农药,否则病虫害的发生不受控制。但在野外,在山里面,大多数情况下,同样科和属的植物,病虫害就属于可控的范围。其实就是种植方式,我们会把单一的一个物种集中种在一起,比如说像樱花,很多地方举办樱花节,就需要成片的樱花,这个情况下,如果有一些樱花的病虫害,比如说春季的蚜虫,它暴发的时候,可能 100 亩的范围内基本都是樱花,那它的食物就非常多,它可以快速地繁殖,导致虫害特别严重,所以才需要使用药物。同时在 100 亩的范围之内单一种植某一种植物,这个植物的多样性是很低的,这种情况下病害就更容易暴发。这也是我们生活当中可以直观看到的跟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一些内容。

樱花林

吴筱慧

刚刚郭老师提到种植樱花,城市里面单一的种植会导致它本来生活的环境改变,失去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很多人都会觉得城市本来就是人生活的地方,为什么要恢复生物多样性呢?这和我们每个城市居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也想请问,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城市里的生物多样性?

何鑫

其实我们谈城市的时候,大家可能有时候会忽略城市本身的形成过程。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多数是一些很大型的现代化城市,但是城市并不是一天建成的,它可能是从一个村镇,一个乡村、一个定居点逐渐形成的,那么在它形成的过程之中,一定是建立在原本一个相对自然的环境之中的。

如果考虑整个人类的历史演变的话,我们会知道人类离开自己的“老家之地”非洲,来到世界各地的时间也不过仅有几万年而已。而我们从事农业生产,开始定居生活、建造城镇,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可能只有几千年的时间,甚至在有些现代化的城市之中,很多变化也仅仅在几十年内发生。

我们能看到整个环境的变化,发展的时间是很快的。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在几十年前我们相对还比较容易能够在身边找到很多野生的小动物,无论是鸟兽还是一些养爬类,包括一些虫子可能都相对更容易见到。

《地球改变之年》剧照

而当我们的环境在几十年内快速改变,很多的生物多样性其实就是肉眼可见地在消失,这种消失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被人类改造了比较多的生态系统,已经逐渐变得不再自然。

人是自然的产物,除了本身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水、空气之外,其实人还有很重要的心理需求。现在经常会说现代都市人,尤其是全球的城市化率超过50%以后,地球上的一半人都久居城市之中,我们可能缺乏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认知,叫做自然缺失症,在这种状态里,你会缺失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在过去的很长的时间,这里曾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人类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将它进行改变,从气候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产生很多的改变,有些改变现在看得到,有些是更长期的,最终所产生的恶果,可能还会反馈到人类身上。

所以我们呼吁大家关注生物多样性,关心城市周围哪些区域还相对保留了一些生物多样性,如果把这些保留区域稍加维护,甚至扩大,就一定能给城市面貌留出恢复的空间。当然以城市作为基础,如果我们能够认识、意识到城市本身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在那些相对还没有受到更多干扰的偏远的村镇,乃至于更少干扰的农田,或者几乎没有干扰的森林、草原或者海洋,我们就更有希望能够在这个地球上维持生物多样性,所以这是循序渐进的。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城市开始。

重建城市荒野:给本土物种留出生存空间

吴筱慧

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从人的角度来说,城市发展也需要生物多样性,如果我们可以把自然更多地带入到城市,一些大城市病,比如说空气污染、热导的效应、洪涝灾害,可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那我关注到2019年郭陶然老师在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租下了一块地,有报道说,你们想尝试用最少的人为干预恢复那里的多样性,看到这片土地本来的样子。您创立的城市荒野工作室也致力于保护本土物种。那想问一下您,什么是本土物种?保护本土物种对我们整个城市的生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郭陶然

我们确实是做了这样一个项目,主要是想做上海的乡土植物在城市里面应用的研究,但是媒体可能采访的时候表述得不是很准确,写“尝试用最少的人为干预去做”,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在生态修复过程当中,会有不同的人为干扰层级,比如以自然恢复为主,可能只要撤出人为干扰就可以了,这可能适用于保护区,像上海,我们认为最主要的生态修复手段应该是生态重建,生态重建的概念就是它需要用比较高强度的人为干预去重新恢复这个地方植被的情况。

吴筱慧

所以说反而需要高强度的干预。

郭陶然

对,现在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概念,觉得大自然就是最厉害的,它可以处理好一切,只要给它时间,让一块荒地荒在那可以恢复。但实际上,比如说有的建设用地,三五年没有被开发,我们做过一系列监测,发现很快会长出很多植物,把这个地方长满。

这些植物主要是一些先锋物种,比如芦苇或者常见的构树,这些是乡土植物,但是多样性比较低。再就是大量的入侵植物,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会持续维持这个状态。那么再往后等一些乔木长起来,树的种类还是很单一,那些在城市当中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很快地自由扩散到这里来的,所以我们不人为干预,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才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且还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状态。

构树

其实本土物种,大家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从通俗的角度来讲,它指的是在没有受到人为干扰以前,原本就分布在这里的物种。我们在做生物多样性保护或生态修复的时候,会特别关注本土物种这个概念。我们希望把本土物种作为最核心的植物群落构建目标,因为本土物种在这里生存经历了几万年、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所以在梅雨或者干旱、酷暑,它都有比较好的适应性。

另外与之相伴而生,这些本土动物,比如鸟类、昆虫,它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本土植物。很多的园林植物并没有给这些野生动物提供很好的栖息地或者食物来源,它是以人的景观审美要求去配置的,它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演化出合理的群落结构,所以稳定性比较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花很多成本做绿化养护。

吴筱慧

想到前些年用那种棕榈科的植物来做城市环境的绿化,遭遇到极端的低温以后,这些植物其实很容易冻死。可以理解,乡土植物它本身的一种适应性可能也保护了我们整个的城市的生态。你也提到乡土植物同时也可以让一些野生动物更好的在这里安家。我看到19世纪20世纪初的欧洲出版物里提到过,在中国上海当时很容易看见一种小鹿,被记录为 Chinese water deer,中国水鹿,其实就是獐,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地区,但是随着人类城市的发展,它的生存空间慢慢地消失了。

何鑫老师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獐,我们查资料也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几乎已经看不到这种动物了。但是据何鑫老师说,2020 年有人在正在建设的临港新城拍到了獐,到现在为止,在上海的一些公园绿地可以监控的范围内,獐从原来的二三十只已经增加到了两三百只,所以也想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獐的数量增长背后经过了我们哪些努力?

何鑫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一两百年之中,长江中下游的地区是一个发展建设、历史的事件都频繁发生的地方。这个过程中,野生动物当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外一些早期博物学的调查显示,20世纪初青浦、奉贤等地还有獐,但20世纪后面十年,獐的种群就已经找不到了。我们再去关注已经是二零零几年的时候。那时在中国东部地区,江苏大丰,以及射阳,浙江的舟山群岛等地,还有少量獐的种群,所以我们尝试把獐重新引回上海。

一开始我们把它放到上海可以控制的相对小型的公园,再输送到林地,再是相对比较大的郊野公园,分别释放了一些,我们去做跟踪、监测,后来的结果证明它们可以在这生存。接下来我们选择在当时建设开发还不是特别多的临港地区,我们叫南汇东滩,进行了野放。现在有一些观鸟的朋友去临港、去南汇观鸟的时候,也偶尔能够看到獐。

我们也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临港建设发展得很快,但同时也反映出动物本身它所具有的韧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给这些动物再留出一些能够生存的空间,它们是不是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獐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当然在我国也有其他一些比较好的案例,我觉得都是可以参考借鉴的。

上海獐群

吴筱慧

郭陶然老师和您的城市荒野工作室,其实也引进了将近300种上海乡土物种,您也提到很多物种在上海已经找不到了。想问两位,跟以前相比,我们目前的环境其实已经改变得比较大了,那些已经消失的物种依靠人类重新回归之后,能够恢复到曾经的状态吗?

郭陶然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理论上来说,上海这个区域整体的气候短期内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理论上可以恢复,问题在于它的栖息地是否还存在。

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这些年在做的濒危物种龙舌草的保育的工作。七八年前,我们在青浦发现了一棵龙舌草长在水稻田边的沟渠里。我们采集了一些种子进行培育,但第一年失败了。第二年想再去采一些种子,发现原来的土沟渠已经变成了水泥沟渠。之后我们又在附近找到一些幼苗放在闵行基地里,现在每年人工采集种子播种繁育,所以现在有几十棵到一百棵的数量存活。但它原来的分布点都已经很快消失了,所以很多物种在上海这样一个变化很快的城市当中,其实消失得非常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栖息地的丧失。

还有一个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关注的一种两栖动物,无斑雨蛙,1888 年由一个德国科学家在上海发现,它的身体可能就三到五六厘米,全身翠绿色,很漂亮,腿脚上有吸盘,可以爬得很高,喜欢在树上、竹林或者农作物上活动,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两栖动物。30年前这个蛙非常多,当地的村民会拿脸盆抓一盆,拿回去喂鸭子。但近8年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只,很可能它在上海已经消失了。2021年我们获得南京林业大学提供的蝌蚪,在室内进行人工饲养,现在饲养过程我们基本已经摸清,如果它的繁育能解决,基本上人工种群的恢复和扩大就有可行性了。去年的秋天,我们在奉贤区租了一个100亩的农场改造成雨蛙生态农场,等项目顺利,再把它从实验室投放到水稻田,看它能否在农场恢复种群。

无斑雨蛙

绿化≠生态: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

吴筱慧

据我了解,上海正在布局更多的人和自然亲近的空间,将累计建成 20 个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恢复和新建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将近 6, 300 亩。郭陶然老师之前有个观点我印象特别深。您说绿化环境的好坏跟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真正的生态不是人说了算,而是所有的动物一起说了算。所以一片草坪上面只有人生活,其他动物都不愿意来,它不能称为好的生态环境。为什么说绿化环境不等于好的生态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到底什么是好的城市生态?

何鑫

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我们需要把这些公园绿地沟通起来,使野生动物能够相对便捷地通过,这一概念在景观生态学上叫廊道。前面郭老师提到,如果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有一些改良,营造方式上更多学习自然,那么仍然顽强生活在这的野生动物,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当然,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个适应于当地的方式,比如上海它在长江口,原本应该有比较多的湿地环境,如果把更多的海边环境营造成人工的湿地,加之重视植被匹配,当野生鸟类迁徙回来,就能找到更多居留的场所。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的。

吴筱慧

我自己一个观察,因为我生活在上海长宁区,最近出门散步看到不少生境花园,我知道生境花园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仅考虑人的需求,也考虑城市动物的需求,它给城市动物提供了一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者庇护。

据我所知,现在生境花园已经被正式写入《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里面,其中专门提到要建设生态花园以提升城市的绿色空间。想请两位跟我们科普什么是生境花园,生境花园建好以后可以支撑我们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它能给城市里面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吗?

生境花园

何鑫

生境花园是最近这些年,包括以上海为代表,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这是挺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当我们营造的状态接近于自然的时候,就是生境花园,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有水、有树、有灌木,有各种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被搭配,成为野生动物到不同大公园进行居留时路过的一个廊道,或者说一个停歇点,一个路过点,一个捕击点。当然生境花园的面积各不一样,所在的地理区位也不一样,所以最终在实现效果上还需要进行持续的跟踪监测,我们希望它们能够汇集成一个大的网络,最终有效地让我们城市空间里其他的非人类居民获得更多生存机会。

郭陶然

我们确实有参与一些生境花园的设计或施工,生境花园最早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长宁一起在做。前期更加集中在社区,会离居民的生活的区域很近,而且空间会比较有限,所以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试点。就像刚才何老师讲的,它是起到了一个踏脚石的功能,比如说鸟类可以喝一点水,吃一些果实,或者像一些蝴蝶,可以在里面完成一两个世代的生长,这样就起到了一个连接其他大面积绿地的踏脚石的功能。

现在生境花园被写入了《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上海各个区也会开始推这件事情,前不久上海东岸滨江新建的生境花园也刚开放。未来这样的生境花园在其他的区域都会有增加,在全市推广以后,会有更大的面积或者或者对人民干扰比较小的区域,这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也会进一步增强,如果未来我们在城市当中有更多生境花园的分布,体量更大的话,对整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也会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

吴筱慧

生境花园确实跟我平时看到的绿化空间完全不一样,感觉它更有生命力。之前我们的嘉宾何雨珈说,观鸟之后她对物候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在城市荒野 studio 的公众号上也看到有个版块是对于基地的物候记录,请问什么是物候?

何鑫

如果探究中国近代的科学体系,我们知道朱可真先生最早提出了物候。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里有三侯,这三候里就包括一些跟动物、植物有关的描述,动物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植物会开花结果等等,它代表着大自然对于地球,尤其是我们所处的北半球,一年四季的反应。

如果长期观察,可能会发现,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很多野生的鸟类迁徙的时间也会有所变化,可能它在春天来得更早,以便更早地去到北方的繁殖地;有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也提前了。所以当你关注自然界,会发现大自然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但从另一个角度,伴随着人类,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对于环境大范围的干预,很多物种在适应物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要适应人类所导致的快速变化。如果有更多人去关注这种现象,甚至有相应更多的数据能够共享,当然也能够为人类自己服务。

吴筱慧

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怎么去感知物候?或者说感知物候对我们认识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帮助吗?

郭陶然

这就在于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比如我们工作当中,这种实际观察有助于我们比较精确地去应用这些植物。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讲,发现动植物跟气候的关系,跟其它物种的关系,会让你的自然观察有更加深入的体验,有助于理解生态学的一些规律。同时长期的物候观察也有助于理解我们做生态修复项目的意义,更好地接受一些项目在城市中的落地。

珍·古道尔

何鑫

人类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去认知万物的一个过程,人类文明的 99% 以上的时间,都是通过观察周围这些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才知道该干什么,该吃什么,该怎样生活甚至生存?所以当我们在现代社会,久居城市之中,开始跟自然有一些隔离的时候,你愿意重新去以观鸟、观虫、观植物为契机去观察身边的自然,尤其是以物候作为观察点,其实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

著名的保护生物学家珍·古道尔说过,我们保护自然世界,首先要有认识,有了解,然后通过观察得到乐趣,才会有热爱。真正有热爱之后,才会付诸行动,无论在哪方面,如果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世界,尤其是大自然,就有可能会得到一点点保护。(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Only if we care, we will help. Only if we help, we shall be saved. )作为爱好者也可以参与科学调查研究,甚至传递给更多人,这是相辅相成,一环扣一环的,我们通过观察物候,其实是希望大家能够重新找到在大自然里生活的乐趣。

【本期配乐】

巴赫 - 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乐章‧前奏曲

Jerry Reed - Talk About the Good Times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xdnf.cn/obKwdFVSHw

    相关文章

    瑞银:国际市场对中国资产关注度持续升温,外资回流空间仍很大

    蒋立冬 AI 图“通过一直以来与众多海外投资者的密集沟通,瑞银深刻地感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正持续升温。”在5月21日举行的媒体分享会上,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这样表示。房东明指出,市场流动性改善提升了投资者信心,国内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回应全球投资…

    从马蒂斯家的小盆栽说起:天竺葵的艺术与哲学漫步

    一株天竺葵,在哲学家的镜中映出文明的暗影,在画家的笔下绽放色彩的狂欢。对色彩着迷的马蒂斯不出意外地喜欢花,他说“想看花的人眼中永远有花”,在他的静物画中上镜率最高的花应该就是天竺葵了。初夏时节,草木茂盛,总是让我想起马蒂斯。他喜欢用饱满而纯粹的色彩画慵懒的…

    海口警方再通报汽车拖猫意外事件:三人造谣网暴他人被拘十日

    责任编辑:万婷婷图片编辑:乐浴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这部“三无”国产动画让王俊凯周深首次献声

    无IP、无厂牌、无知名导演,但这部“三无”作品却有王俊凯、周深、黄渤、马东等诸多业内大咖前来“献声”。2025年5月21日,原创国产动画电影《时间之子》在上海举行首映礼。导演于奥、周铁男,制片人孙凌宇,配音演员王俊凯、周深、刘校妤等主创齐聚现场,与观众分享创作幕后故…

    流散千年的金印归藏故里,实证晋代册封高句丽

    澎湃新闻获悉,一枚流散1700多年的“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近日被无偿捐赠给了吉林省集安市博物馆,归藏故里。印文中的“高句骊”即“高句丽”,集安市在历史上是高句丽的核心区域,金印的"回家"让流散文物重归其历史语境。玺印篆刻研究领域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

    哈马斯称不会放弃武装抵抗,否认其军事领导人被打死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言人吉哈德塔哈当地时间21日就内塔尼亚胡当天在记者会上的言论作出回应,称以方不过是“继续玩弄谈判策略”,强调哈马斯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单方面条件或解除武装的要求。塔哈表示,内塔尼亚胡所谓“愿意达成协议”的言论,只是出于当前面…

    以总理称将全面控制加沙,对伊朗保留单方面行动权利

    当地时间21日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新闻发布会。内塔尼亚胡表示,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整体目标尚未完成。他表示,以色列已为实现短暂停火做好准备,但重申停火必须是“临时性”的。在未来的加沙安排上,以色列将继续全…

    欧洲要求参与俄乌谈判,美称俄乌不需要第三方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9日分别通电话,就俄乌停火谈判等问题进行沟通。美国“阿克西奥斯”网站20日披露了更多通话内容,在特朗普与普京通话结束后,特朗普再次致电泽连斯基。这一次,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以及欧盟委员会等在内的欧洲领导人…

    俄外长:不会与乌克兰先停火再观望

    当地时间2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与俄罗斯亚美尼亚大学师生交流时表示,不会与乌克兰先停火再观望。拉夫罗夫说:“当有人对我们说‘先停火,然后看看情况再说’——不,我们经历过这些了,不会再想要这些了。”责任编辑:苏晨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

    第五轮伊美核问题谈判将于5月23日在罗马举行

    罗马(资料图)当地时间21日晚间,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通过其社交账号表示,伊朗美国第五轮核问题谈判将于5月23日在罗马举行。美国与伊朗4月12日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间接会谈。这是自2018年5月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内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之后,美伊之间的首次正式…

    广西落马官员家中发现大量金砖?官方辟谣

    5月21日,广西互联网辟谣平台发布信息称,经核实,以下网传文章为不实消息。广西互联网辟谣平台提醒广大网民: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警惕不明来源的网传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清朗空间。责任编辑:苏晨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纪念|演员朱媛媛:她的表演将日常琐碎升华为艺术真实

    劳动节那天,朱媛媛在社交媒体上向大家介绍了她的新角色——一个“人生永远潇洒”的生意人。孰料噩耗在半个多月后传来,这竟是她留给人世的最后一次演出,令无数喜爱她的观众伤心错愕,连与她一起拍戏的同行都不知道这个爱笑的演员身患癌症数年。2025年5月17日11时39分,知名女…

    以色列高等法院裁定政府解职辛贝特局长程序不当

    罗嫩巴尔当地时间5月21日,以色列高等法院作出裁决,认定以色列政府终止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局长罗嫩巴尔职务的决定存在程序不当,违反法律规定。责任编辑:苏晨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镇江分站:探讨AI推动产业发展的机遇

    5月21日,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镇江分站暨AI驱动产业升级高峰论坛在江苏镇江举办,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与机遇。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赵志国发表致辞 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互联网协会官网中国互联网协…

    中国戏剧梅花奖在上海揭晓,蓝天、朱洁静等15人摘梅

    5月21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晚会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当晚,15位梅花奖得主正式揭晓:蓝天(京剧)、朱洁静(舞剧)、孙娜(河北梆子)、鲍陈热(台州乱弹)、袁国良(昆剧)、李哲(京剧)、李晶花…

    微软地球系统预报AI模型来了!点赞华为云盘古:掀起AI预报模型研发浪潮

    美国微软公司将正在开发的大气科学类人工智能(AI)模型正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该模型名为Aurora,除了能进行高分辨率天气预报,研究团队还展示了其能更准确和高效地预报空气质量、热带气旋路径和海浪动力学。“这是一个面向地球系统的基础模型,能够处理…

    2025争做巾帼好网民活动启动,彰显新时代女性网民风采

    活动现场 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妇女网澎湃新闻从全国妇联获悉,5月21日,由全国妇联、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5年度“争做巾帼好网民”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安徽合肥举行。活动发布了第五届“百个巾帼好网民故事”暨“十大争做巾帼好网民优秀案例”征集推选结果。巾帼好网民代表马玲敏…

    微博一季度净利增12%,网络游戏和手机行业收入贡献同比减少

    一季度结合春节营销节点,微博在多个行业的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电商行业收入增长明显,汽车行业保持稳健,网络游戏及手机行业的收入贡献同比减少。5月21日,微博(Nasdaq:WB,9898.HK)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一季度微博总营收3.969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若按固定汇率…

    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陈宝国:好作品要有筋骨有血肉更要有戏魂

    第30届上海电视节5月20日官宣中国演员陈宝国担任本届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深情回顾了自己与上海电视节和白玉兰奖一直以来的缘分,表示“白玉兰奖历届评委会对艺术纯粹性的坚持、对角色塑造以及时代共鸣力度的评判标准,让我为之尊敬”。他期待在…

    始祖鸟母公司一季度净利大增超25倍:中国营收增超四成,从容应对关税影响

    一季度亚玛芬体育业绩再超预期,股价实现大涨。5月20日美股盘前,运动和户外品牌集团亚玛芬体育(NYSE:AS)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第一季度销售额、调整后利润率及每股收益(EPS)等数据均远超预期。具体来看,一季度亚玛芬营收达1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3%,在固定汇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