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南昌办张电话卡,营业厅说要无犯罪记录证明,这合理吗?”
记者对此做出调查,发现:有些城市的营业厅仅要求本人带身份证出席即可办卡,有些则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更有甚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多个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解释称,是应反诈工作要求,但具体依据的是哪一条规定,对方却说不清楚。这种打着反诈旗号的层层设卡,究竟是防范风险,还是变相懒政,甚至是变相甩锅呢?
电信诈骗危害甚广,工信部早已明确推行实名制,实行“人证合一”,这类基础防范措施,人们普遍理解并支持。然而,反诈不能成为一刀切加码的理由,要求提交额外的证明材料,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依据。
《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无犯罪记录证明仅适用于升学、服现役、就业等特定情形,办电话卡并不在列。换言之,营业厅的要求已经超出了法律授权范围。
运营商将复杂的反诈工作,简化为对用户层层加码的证明要求、材料审核,本质是懒政思维的体现。
电信诈骗的治理,需要精准识别风险,精准打击,而非用一刀切提高门槛的方式,替代动态监管。把所有用户都预设为潜在的诈骗分子,要求其自证清白,无疑是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风险防控成本,嫁给了消费者。甚至不排除了一些运营商借机要求用户预先充费、做营销。
的报道还提到一个细节,有的线下营业厅要求严苛,线上App却无需额外证明材料,可以直接下单。这恰恰说明,借助技术手段,完全能够实现反诈需求和用户便利的兼顾,根本无需繁琐的纸质证明。
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营业厅,对于办卡的材料审核标准都不尽相同,有的需要三选一的证明,有的只要身份证。这种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暴露出执行层面的随意性。
事实上,类似现象在银行领域也屡见不鲜。一些银行以反诈为由,要求客户提供工作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信息。尽管初衷包含反诈考量,但过度收集信息、随意抬高开户门槛,同样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本质上仍是将监管责任转嫁给用户。
电话卡和银行卡,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核心属性是便民利民。反诈工作很重要,但用户的合法权益同样重要。运营商不能因为怕担责,就把用户当嫌疑人对待,让普通人为了办一张卡,额外付出时间、金钱甚至隐私成本。
在反诈工作中,运营商的重心,理应聚焦于高风险行为的精准识别。比如对频繁开卡、异常开户等情形加强审核;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则应该简化流程,优化体验,拿出基本的服务意识。反诈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