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儿童手表事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记者注意到,网上不断有消息称,当事女游客卢女士是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的卢姓干部,所以当地才如此上心。7月14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已看到网上信息,该信息不实,当事女游客并非该院干部。
7月1日下午,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出站后,卢女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由于儿童手表具备定位功能,经查询发现,手表定位仍显示在大同南站,卢女士判断手表已被当作垃圾处理。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随后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当晚,手表被送还至卢女士手中。
从目前披露的各种信息来看,来自深圳的卢女士种种行为更多展现的是一个疼爱孩子的妈妈,并没有“特权魅影”掺杂其间。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她及其全家的隐私权理应被尊重。
第一,从目前证据来看,因“卢女士是干部”,当地才这么上心只是一种“特权想象”。
深圳市和大同市没有隶属关系,平时工作上的对接也不会太多,卢女士真要是“使用特权”还真的未必有用呢。起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特权介入了此次事件。卢女士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丢手表也只是一个无心之失,其全家的隐私权理应被尊重和保护。
卢女士的职业身份目前还看不出来影响了整起事件的走向。
退一万步说,卢女士真要有特权可能拨打的就不是12345热线,而是某位领导的私人手机了。如此的话,大同市城市管理局还敢这样大肆宣传么?隐藏还来不及呢!
第二,从现有证据来看,这起事件更像是大同城市管理局“讲好大同游客至上故事”的翻车版。
我们来梳理一下此次事件的时间线。
丢手表是7月1日;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并顺利找到手表是7月2日。
7月6日下午,大同市城市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从绝望到惊喜!大同城管在8吨垃圾中“挖”出游客希望》为题,率先讲述了这个他们认为很感人的故事。
文章开头即“上了价值”:“如果来的不是大同,我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还有这样的幸运,而这样的幸运是由众多善良的人推举而成。” 近日,来自广东深圳的卢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在大同的难忘经历,并定制了锦旗,向大同城管人表达最诚挚的谢意。这场跨越8吨垃圾、历经4小时的暖心接力,背后是大同城管人的责任与担当,更是这座城市文明温度的生动写照。
“这场跨越8吨垃圾、历经4小时的暖心接力,背后是大同城管人的责任与担当,更是这座城市文明温度的生动写照”这句话才是大同市城管局愿意花这么大力气去干这件事的本意:打造一个城管版的“游客至上”故事。
其后,大同市内、山西省内、国内媒体才相继开始了报道。只不过随着报道的深入,网友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怎么能让两位环卫工人冒着酷暑4个小时翻遍8吨垃圾呢?于是,整个故事发展方向开始急速逆转并最终翻车了。
这个沙盘推演可能才更接近事情真相:不是特权魅影叙事,更多是讲故事翻车了。
在没有更多涉特权魅影叙事的证据显示出来之前,卢女士一家的隐私权理应被尊重。
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讨论问题的正确态度,一码归一码。
(作者陈良飞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