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布莱希特确立世界声誉的“主业”,而诗歌则是他更为私密的日常。2025年上海书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以布莱希特为中心展开。适逢《诗歌的坏时代:布莱希特诗选》出版一周年,恰逢布莱希特创立的柏林剧团将于上海西岸大剧院献上《三分钱歌剧》亚洲首演,使这位在德语世界被誉为“最重要作家”的戏剧家与诗人,成为今年书展的文化焦点。活动现场,知名德语翻译家黄雪媛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携手与读者一道,回望布莱希特戏剧与诗歌的“双重面孔”,探讨其如何在时代激荡中相互滋养、彼此映照,并延伸出对当下的思考。
活动现场
柏林剧团,生命最后的落脚点
当我归来时,
头发还没有白,
我暗自庆幸。
山的艰险已被抛在身后,
横在我们面前的,
是平地的艰难
——布莱希特《感受》
黄雪媛:先说说我对这首诗的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叫《感受》,是布莱希特在年近天命之年从美国流亡回到欧洲的时候写的。什么是山的艰险呢?二战结束了,纳粹法西斯被打败了。然后,横在我们面前的是平地的艰难。因为布莱希特前面流亡了17年,他的头等敌人就是法西斯,现在当这个敌人溃败之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胜利之后也会有一种空虚感,我是这样理解的。
黑暗的时代
也会有歌吗?
是的,也会有歌声响起。
唱着黑暗的时代。
——布莱希特 《斯文堡诗集》布莱希特流亡美国期间
之前他还有一种自我坚韧,因为我有敌人,所以我必须要出名。一个无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是斗不过希特勒所代表的法西斯的。可是敌人没有了,他回到了废墟般的欧洲,回到物质和精神双重废墟的德意,他该何去何从?他该去东边还是西边呢?是去奥地利,还是去意大利呢?他面临着一个生活的实际选择。
最后他选择了东柏林,很有可能是实际的考量。因为重要的三家剧院都在东柏林,船坞剧院、德意志剧院和人民剧院,然后东德政府又给了他特权,还有战后非常匮乏的食物。平地的艰难也意味着他如何在东德,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剧团之后,如何开始开创自己的第二次艺术生命。
柏林剧团
直到漂泊成为自己的命运
每天早上
为了赚取面包我赶往谎言市场。
满怀希望加入卖家的行列。
好莱坞使我领教天堂和地狱是同一座城:
对于穷人而言天堂就是地狱。
——布莱希特《好莱坞哀歌》
孙惠柱: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看到梅兰芳的演出,那时候他是一个nobody。斯坦尼梅尔德和苏联的大师们都来跟梅兰芳握手。但是布莱希特,轮不到他来握手,因为此时此刻,他是一个逃亡的艺术家。1941年,布莱希特才到了美国,终于到了和平的美国,有一些朋友把他安排在好莱坞。但他自己不愿意写好莱坞式的作品,唯一一个在百老汇成功的商业。
回到德国之后,一开始他是左右逢缘,东德伸出橄榄枝,奥地利也要他去。但是因为东德政府给他柏林剧团,200-300人的剧团,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有一个自己的剧院和剧团,在他生命最后两年多,他的两部戏先是在自己的柏林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第二年带到巴黎国际戏剧节,又取得了非常大成功。在这个时候,全世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承认了他,但是1956年他就因为心脏病离世了,58岁。
清晨,夏利特医院的白色病房里,
刚醒来的我
听到一只乌鸫的鸣叫,
那一刻
我领悟了更多。
我早已不再害怕死亡,
因为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除了失去我自己。
现在我又能感受到愉快,
也包括我死后,乌鸫的齐声鸣叫。
——布莱希特《在夏利特医院的白色病房里》
布莱希特自己非常清楚,在最后那几年,他排的戏并没有按照他年轻时候的理想来做。他有理想的时候没有剧团、没有演员来给他演戏,我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有同感。到了50多岁有了剧团,功成名就的人不能像年轻的时候,像个小魔王那样无法无天了。其实布莱希特小的时候,他跟我们中国文化里的哪吒差不多。他的很多戏剧作品,其实大家要抛开理论去看,他有很多顽童心态在里面,cynical,以一种打破常规的方式,让你体验到不一样的戏剧感受。
从天才的肆意到大师的留白
孙惠柱:我想向黄老师提一个问题,布莱希特的诗都是押韵吗?
黄雪媛:布莱希特的诗,他有时候特别押韵,也有完全不押韵。根据他的生命阶段,早期特别押韵,那是天才的韵脚、华丽丽的词语肆意放纵,诗歌的荷尔蒙在空气中飞舞。到了中期,艰难岁月,他说我为什么要押韵呢?每一个韵脚都是高傲的。因为要向敌人投出匕首的时候难道你还有心境押韵?到了晚期,他因为接受了老庄的这种哲学,就更不要押韵了,非常简短的真言诗。留白,沉默。
我逃脱了虎口
养肥了臭虫
吃掉我的
却是庸常。
——布莱希特《墓志铭》
在翻译这本诗集的过程中,我就看到一个从一个小城来的人,一生跌宕起伏,不同的诗歌风格映照着他不同的心境,不同创作阶段的生命气质。在翻译他作品的时候,他有一种铁制的、坚硬的感觉,击打着我,让我走出语言和观念的舒适区,去质疑,去跟他对话。但同时,他的诗歌是朴素的,他是平民诗人,粗粝但智慧。
我相信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戏剧,他想讲的就是人性黑白之间在流动转化的东西,撕开完美的假象,用辩证法的智慧去看待一切。
你们这帮先生喜欢教我们至理大道
什么规矩生活,远离罪恶的泥沼
你们得先让我们吃饱
再开口教导:吃饱肚子,方能奏效。
——布莱希特 《三毛钱歌剧》
很多时候,布莱希特的戏剧掩盖了他在诗歌上的才华,而在他知名的戏剧作品《三分钱歌剧》中,不少精彩的台词最后就成为了诗歌的一部分。以他一以贯之的黑色幽默,锋利地划破时代,在阵阵大笑中,让观众们被刺痛。这个秋天,请来到上海西岸大剧院,一同感受这穿越了近百年的荒诞主义力作——《三分钱歌剧》。
《诗歌的坏时代:布莱希特诗选》([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著,黄雪媛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纪念碑)
这是被汉娜·阿伦特称为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精选诗集,为迄今为止收录最全者(318首),由德语现代诗歌研究者黄雪媛老师直接从德文译入。选诗以短诗为主,兼顾风格、主题和写作时期,既有经典名作的新译,也有不少是首次译入中文世界的早期诗歌,让读者得以认识布莱希特热爱生活、享受自然之乐的一面;诗选前的万字译者序既是诗人创作小传,也是读者了解诗人诗歌风格和创作风貌的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