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的世界里,麻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手术的“护航者”,更是患者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关键保障。
在一些手术中,除了“全身麻醉”,我们有时还会听到“神经阻滞麻醉”这个专业术语。它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已经选择了全麻,还要打神经阻滞麻醉呢?本文将带你了解其中的医学智慧。
一、认识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
(一)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犹如为患者按下“暂停键”,通过药物的精准调控,实现消除疼痛感知、抹除手术记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目标。
现代全身麻醉已发展出可视化监测技术,麻醉深度监护仪能实时显示患者意识状态,精确到不同脑电波频率的解析。但就像精密仪器需要定期维护,单纯全麻术后常需要服用大量镇痛药物,可能引发呼吸节奏紊乱、胃肠功能停滞等并发症。
全身麻醉的优点在于它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完全无痛、无意识,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同时,它也为医生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使得手术操作更加顺利。
(二)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式。它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周围,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这项技术犹如在神经通路上设置临时“关卡”,通过超声或神经刺激器定位,将局部麻醉药精准送达目标神经,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其独特优势在于:
①形成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术后镇痛屏障;②保留非手术区域正常感觉(如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仍能感知脚趾触觉);③减少全麻用药,减轻全身性药物代谢负担。
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点在于它只作用于特定的神经区域,对患者的全身生理功能干扰较小。同时,它还能提供确切的局部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此外,神经阻滞麻醉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然而,神经阻滞麻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的麻醉作用范围有限,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神经区域。其次,对于某些手术来说,单纯使用神经阻滞麻醉可能无法满足手术需求,如需要全身肌肉松弛的手术(有些手术需要患者术中的肌肉比较松弛,才能有较好的视野,有些操作也能更顺利进行)。最后,神经阻滞麻醉需要麻醉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操作技巧,否则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二、手术选择全身麻醉,为什么还要打神经阻滞麻醉?
(一)提供更完善的术中和术后镇痛
全身麻醉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丧失知觉,术中完全无痛,但术后疼痛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神经阻滞麻醉则能在术后继续提供确切的局部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施行了神经阻滞麻醉(如腹横肌平面阻滞),那么术后患者的切口疼痛将会得到明显减轻。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还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二)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全身麻醉药物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完全无痛、无意识,但大剂量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循环抑制(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等)、苏醒延迟(患者可能术后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苏醒)等。此外,大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还可能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而神经阻滞麻醉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通过局部麻醉作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从而降低全身麻醉药物的需求量。这不仅减少了全身麻醉药物的副作用,还有助于保护患者的肝肾功能。
在骨科手术中,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患者往往需要较大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来维持麻醉深度。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施行了神经阻滞麻醉,那么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将会得到明显减少。
(三)满足手术需求,提高手术安全性
在某些手术中,单纯使用全身麻醉可能无法满足手术需求。例如,在需要全身肌肉松弛的手术中(如胸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等),全身麻醉虽然能让患者失去意识和痛觉,但无法提供足够的肌肉松弛效果。此时,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施行了神经阻滞麻醉,那么就能满足手术对肌肉松弛的需求,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例如,在老年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麻醉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而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施行了相关的神经阻滞麻醉,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三、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组合的四大临床优势
(一)用药更少,副作用更小
当全身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一起用时,全身麻醉的药可以用得更少,大概能减少40%-60%。这样,因为全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等,就会大大减少,阿片类止痛药的需求也能降低70%以上。
(二)身体状态更稳定,手术更安全
这种组合能让手术中的身体应激反应减轻,比如皮质醇、肾上腺素这些应激激素的水平能降低50%。血压波动也会更小,幅度能缩小30%,血糖也能控制在更稳定的范围内,大约在±1.5mmol/L以内。这对有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来说特别重要。
(三)术后恢复更快
用了这种麻醉组合,患者术后清醒得更快,甚至有些患者能提前30-45分钟。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也能缩短约6小时,肠道功能恢复也能加快约12小时。
(四)长期效果更好
这种麻醉方式还能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生率能降到约12%,而单纯全麻的话是约28%,6个月的生存率也能提升约4.7%,能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状态。
四、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在选择麻醉方式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综合考虑。对于需要全身肌肉松弛或患者无法耐受疼痛的大型手术,应优先选择全身麻醉。而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手术或患者对局部麻醉有良好反应的情况,则可以考虑联合使用神经阻滞麻醉。
(二)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神经阻滞麻醉,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在选择麻醉方式时,医生应严格掌握这些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例如,对于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全身麻醉;而对于存在局部感染或神经损伤的患者,则应避免使用神经阻滞麻醉。
(三)注意药物剂量和配伍禁忌
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医生应注意药物剂量和配伍禁忌。过量使用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同时,某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同时使用。因此,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医生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临床指南进行操作。
(四)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手术过程中和术后恢复期间,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调整麻醉方案。例如,在手术过程中如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手术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在术后恢复期间如发现患者出现严重的术后疼痛或并发症也应及时处理并调整镇痛方案。
五、突破认知的三大误区
误区1:“双重麻醉风险加倍”
事实上,药物总量减少,反而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了。有研究显示,使用组合麻醉的情况下,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可大大降低。
误区2:“神经阻滞会损伤神经”
事实上,神经阻滞损伤神经的概率很低,尤其是目前普遍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损伤神经的概率更低。
误区3:“局麻药会影响伤口愈合”
最新研究显示,局麻药罗哌卡因可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促进血管新生,甚至可加速切口愈合。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的联合应用,为手术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通过合理选择麻醉方式,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药物剂量和配伍禁忌,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此来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另外,患者也应积极参与与医生的沟通,了解自己的麻醉方案,表达个人担忧和期望,询问麻醉风险及预防措施,了解术后镇痛方案,并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