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时令的起点

article/2025/10/31 0:07:49

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源头是《诗经》,它收录的主要是周朝时期的歌谣。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很早,而周这个部族,恰恰以善于耕作著称。在神话传说里,具有传奇色彩的周始祖后稷,是一位上古时期的农官。他的名字“稷”,就是中国人最早培育的谷物之一。所以,在《诗经》里,我们会读到大量有关农事和时令的诗歌。诗集中较为早期、最为全面的农事时令诗,是大约诞生于西周早期的《豳风·七月》,这是人们所公认的。

豳(bīn),是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省彬县一带。豳地在唐朝时改称“邠”,后来又改称“彬”,所以这三个地名其实是同源的,读音也一样。豳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它距离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宗周镐京(今陕西西安)不远,位于其西北方向,地处泾水流域。熟悉历史地理的人都知道,泾水是渭水的一条支流,它们在镐京一带汇合,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豳也是一个相对“沉默”且弱小的诸侯国,到东周春秋时期,它已经消失,也许是被秦这样的大国吞并了吧?

陕西咸阳彬县至旬邑县之间的泾河大拐弯。视觉中国 图

豳国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弱小,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此地的民众贡献了《诗经》十五国风之一的《豳风》,更因为《豳风》中有《七月》这样经典伟大的诗篇:

七月

诗经·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中虽然有一小部分的生僻字,但其中大部分内容,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明白晓畅且生动的。

我们既然讲“时令”,就有必要将诗中的时令单位——历法和月份——先弄清楚。中国人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历法。周朝时期,历法并不统一,大致有夏历、周历和豳历等各诸侯国的历法。《七月》用的是豳历,而豳历大体以夏历为蓝本。你也会注意到,《七月》中出现了“一之日”“二之日”这样奇怪的词汇。怎么理解?这么说吧,豳历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和“四之日”,分别对应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正月)和二月;其三月至十月,都与夏历完全一致。

回看《七月》,它大体上是按照一年十二月的顺序来讲述,但也不完全拘泥于此。仔细来看,它的每个章节,分别讲述着某个方面的主题。这些主题汇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位农人、一个农家全年生活的全貌。我们完全可以把《七月》看成一部多幕剧:

【第一幕】耕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火(古读huǐ):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

趾:足。“举趾”是说去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七月流火”,这里的“七月”不是夏天,“流火”也不是热得大地和空中冒火。豳历七月,黄河流域已经是秋季,此时,天空中的“大火”星座开始向下行,预示着天气正在转凉乃至转冷。一个多月后,“九月授衣”,就要开始准备冬衣了。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严冬的到来,从“一之日”到“四之日”,应该是一年中最为难熬的时光吧?

“九月授衣”,说起来简单,衣料从何而来?这是最令农家愁眉苦脸的事情。“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觱发”和“栗烈”,都是寒风凛冽的意思。而“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没有冬衣,怎么过这个年呢?

“三之日”“四之日”,就是正月和二月,这是一年之始。此时依旧是寒冬时节,但农人已经要为耕种做好各项准备:在“三之日”要修整好各种农具,在“四之日”就要迈开腿下田劳作了。

这样的劳作,是全家总动员,“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男人在耕田,老婆孩子来送饭。一家人齐齐整整的温馨,仿佛就在眼前。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也许延续了数千年吧?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农忙时节,爸爸在水田里挥鞭赶牛,奶奶或者妈妈会做好喷香的饭食,譬如热腾腾的挂面卧着荷包蛋,让我送到田间地头。

看到这样一副场景,“田畯至喜”,农官也感到很开心。我们要知道,在西周那个年代,农民是没有自家田地的。他们耕种的,都是“王田”,或者称作“井田”,田地的所有权属于周王室或者诸侯。所以,就会有农官来监督干活。

这第一幕,概括了农人一整年的生活主基调——耕织。《七月》没有回避生活的真相,彼时的百姓,收获不是自己的,生活是艰辛的,衣食是难以保障的。但即便如此,他们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失掉对家庭的爱护之心、对未来的憧憬之心、对自然万物的好奇之心。

【第二幕】蚕桑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春日:指二月。

载:始。

仓庚:鸟名,即黄莺。

懿(yì):深。

爰(yuán):语词,犹“曰”。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指三月。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猗(yǐ):也作“掎”,牵引。“掎桑”,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

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黄、朱: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如果说“一之日”“二之日”还是从寒冬向早春的过渡,那么,这一幕中的“春日”(夏历二月)、“蚕月”(夏历三月),时令就已经正式进入春季。此时的人们,在忙什么呢?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种桑、养蚕、丝织。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蚕桑业的始祖。我们这本书的“清明诗话”章节,其主题是《中国蚕桑故事》,也会引用到《七月》的这两个段落。

蚕桑其实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这其中蕴含着一种神奇的“三角关系”:人类尽心繁育着桑树和蚕宝宝,桑叶成为蚕的食物,蚕丝成为人类的衣物,这三方形成了巧妙而平衡的共生关系。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来了,太阳暖洋洋的,黄鹂(仓庚)鸟儿在歌唱。青春少女拿着箩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少女要去干什么,原来是去采集柔桑嫩芽。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蚕月就是农历三月,一个月份居然用蚕桑来命名,可见这种产业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句诗中,提到了斧子等“硬核”农具,原来,采桑并不是动动手指那么简单,有时要伐取树枝,有时要用绳索拉下高枝。总之,这既是一件技术活,也是一件力气活。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采桑、养蚕、作茧、缫丝、织丝、染色、裁布、做衣……这是一项连贯而系统的工程。织染,也是人类的伟大发现。绚丽的服饰色彩,源自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来自人们千百次的尝试和验证:茜草,可以提供朱红的颜色;蓝草,可以提供蓝绿的颜色;栀子,可以提供红黄的颜色……

在这些采桑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采桑女像春日阳光一样明媚;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采桑女的内心很悲伤,很惶恐,她害怕被贵公子带回家。可见,在那个年代里,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男女之间也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甚至是没有人身自由的。

【第三幕】百兽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远志开花。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貉(hé):哺乳动物。外貌像狐狸,昼伏夜出。

缵(zuǎn):继续。

武功:指田猎。

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小兽归猎者私有。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大地之上,多鸟兽生灵。在人类进化和发展史上,野生动植物曾经长期是人类保持温饱的重要来源。迄今为止,采集和狩猎占据了人类历史的99%时间。《七月》年代,是早期的农业社会,狩猎依然是一项重要的传统艺能;陪着贵族老爷打猎,或者为贵族老爷打猎,是农人的一项重要职责。

狩猎的最佳时节,是在秋冬。此时,野生动物经过春夏的滋养,膘肥体壮,毛色顺滑。“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里提到了三种哺乳动物。其中,貉是一种小型的犬科动物,在一些地方被称为狗獾,它是成语“一丘之貉”的原型。近些年,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社区,纷纷发现貉的踪影,这既说明了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说明貉是与人类颇为接近的一种动物。至于“狐狸”,其实是两种动物的并称:狐,即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狐狸;狸,则是野生猫科动物。这些动物,人们狩猎他们,主要是为了获取皮毛、制作裘皮大衣。“为公子裘”,公子的衣服可真够多的。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这里讲到的是野猪。“豵”是一岁左右的小野猪,“公子”开恩,允许农人把小猪留着;“豜”是三岁左右的大兽,这种必须上缴贡献给“公子”。

事实上,《诗经》中还有一首诗是专门讲捕捉野猪的,即《召南·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一下,大致就是这么表述的:在那茂密的芦苇丛里,一箭射中了五头母猪,猎人呀你真厉害!在那茂盛的蓬蒿丛里,一箭射中了五头小猪,猎人呀你真厉害!

“豝”,是母猪,“豵”是小猪,“豜”是大猪……猪的其他称法还有“豕”“豚”等。我在书中会讲到,某种动植物或者器物,人类赋予它的专名越多,就说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越紧密。对于中国人来说,猪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乃至中国人的“家”,就是屋檐下躺着一头猪。

【第四幕】百虫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空隙。窒:堵塞。穹窒: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改岁: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这一幕的主角,是昆虫。昆虫,是地球上类别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门类,它们也许还是这个星球上最具适应性的动物门类。蝴蝶、蜻蜓、蜜蜂,这是我们所喜欢的;苍蝇、蚊子、蟑螂,这是我们所讨厌的。不论喜欢和讨厌,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五月和六月,夏天已经到来,这也是昆虫最为活跃的季节。斯螽,它是《诗经》中的常客。十五国风之《周南》中有一篇《螽斯》,其中写道,“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用螽斯来形容多子多福。的确,昆虫的繁育能力不是人类所能比拟的。而“螽斯”和“斯螽”,其实就是同一类昆虫,指蚂蚱或者蝈蝈等。

莎鸡,名字中虽然有个“鸡”,其实也是昆虫,又名“络丝娘”“纺织娘”,因为它鸣叫的声音如同纺丝。苏轼曾在一首《浣溪沙》中写道,“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没有络丝娘的初夏,是不完整的初夏。

你发现没有,斯螽、莎鸡都呈现出豆绿的颜色,这本是他们的保护色,但是与草木葱茏的夏日确实搭配。

这一幕的主角,还不是斯螽或莎鸡,而是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说的都是蟋蟀。从七月流火到十月深秋,蟋蟀从田野到屋檐下,从房间里到床底下,真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就像家庭里的一员。但是,农人并不讨厌蟋蟀,因为它的鸣叫很好听,如同秋日的私语。

“蟋蟀入我床下”,这如同发出一个信号:要为寒冬的到来做好准备。“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堵上墙洞熏老鼠,用泥浆抹平墙壁和门框。“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哎哎,我的老婆孩子呀,快要过年了,虽然我没有能力给你们一座新宅大院,但也要把现在这个“小窝”整饬一新。

【第五幕】百果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郁:植物名,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

薁(yù):植物名,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读为“扑”,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

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我们在“百兽”这一幕中讲到过,采集和狩猎,曾经长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产形态。而相对于狩猎动物,采集植物具有更大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因为植物就生长在那个地方,既不会移动也没有攻击性;而且,植物果实的成熟期,也总是在每年的同一个时令,周而复始、有规可循。所以,《七月》中就有了“百果”这一幕。这一幕中的许多果实,我们在本书中的不少章节中也会专门讲到。

果实的成熟,大多在夏秋季节。“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这里的“郁”为郁李,蔷薇科植物李子的一种。“薁”为野葡萄,我们在“小暑诗话”中会讲到葡萄。西周时期中国人吃的“薁”,为中国本土所产;而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引入了来自西域的蒲桃(葡萄),“薁”就慢慢远离了中国人的食单。“葵”是冬葵,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绿叶菜。汉乐府《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以及《十五从军征》中的“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就是这种蔬菜。记住,这里的“葵”一定不是向日葵,因为向日葵原产美洲,大约明朝时才传入中国。“菽”为豆类,有时专指原产中国的大豆,它也是最早的“五谷”之一,我们在“处暑诗话”中会讲到它。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们在“白露诗话”中会讲到枣,而在“立秋诗话”中会讲到稻。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一句,主要针对的是“吃瓜群众”。“七月食瓜”,指中国人很早就种植的甜瓜,也就是香瓜,而不是现在最流行的西瓜。我们在“小暑诗话”中会讲到,西瓜大约是在五代、宋元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周时期,不论农人还是“公子”都无缘得见。“八月断壶”,不是拗断水壶,而是采摘葫芦,也就是瓠瓜。新鲜的葫芦可以做菜,老而弥坚的葫芦可以做壶。不仅如此,庄子还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你要是有个大葫芦,为什么不拿来当船用呢?葫、瓠、壶,三字同音,也许还是同源。

采摘植物的果实,总是令人愉悦的,也总是令人心安的。所以,要“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丰裕的果实和谷物,可以用来酿酒,为老人祝寿;“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采到野果野菜,备足薪柴,农夫心里就可以无比踏实。

【第六幕】百谷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穋:亦作“穜稑”。稑,同“穋”。作物先种后熟叫“重”,后种先熟叫“穋”。

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我们前面讲到了狩猎和采集,这些其实都是生产力低下的形态。大约在一万年前左右,人类开始驯化、培育和收获谷物,这是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之一。自此以后,“百谷”取代“百兽”和“百果”,成为人类的主食。

这一幕,讲的就是西周时期的中国人,在秋冬季节收获谷物的情景。关于谷物,我们在这本书的不少章节中都会专门讲到。譬如,在“小满诗话”中,我们会讲到“四月南风大麦黄”;在“芒种诗话”中,我们会讲到“五月小麦覆陇黄”;而在“立秋诗话”中,我们又会讲到“稻花香里说丰年”。

说到谷物,你自然会想到“五谷”的说法。其实,“五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有所变化。最早期的“五谷”,一般是指麻、菽、麦、稷、黍。这种概括,大约就是西周时期在黄河流域形成的。而这五类,我们在这一章节中都能看到——“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黍,是黄米。稷,又称粟、谷子、小米。这两种作物,是早期黄河流域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主食。我们已经知道,周人的先祖就叫“后稷”。严格地讲,黍、稷是同一类作物的不同品种,其起源都是狗尾巴草。《诗经》中有一篇《黍离》,其中写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描述了黍稷从禾苗到抽穗再到结实的全过程。

麻,不是芝麻(芝麻又称胡麻,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而是一种产量颇低、已经被淘汰的农作物。菽,是大豆,我们在上一幕“百果”中讲到过,它一会儿算蔬菜,一会儿算主食,主要看剧情需要。麦,则包括大麦和小麦,原产两河流域,很早就传入中国。《诗经•大雅•周颂》的《思文》中写道,“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其中“来”就是小麦,“牟”就是大麦。

也许有人会问,早期的“五谷”中为啥没有稻呢?这是因为,当时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在黄河流域,主产于长江流域的稻还没有进入主流视野。但是,请大家注意,《七月》中是有稻的,上一幕“百果”中有一句——“十月获稻”。也许,当时的周人是把水稻作为南方的一种贡品来看待;或者,他们会把水稻当作一种稀罕的“吉祥物”来少量种植。毕竟,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是珍贵的。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所有这些劳作都是辛苦的,所有这些收成是要缴纳给“公子”贵族的。而在收获之后,农夫还不能闲着,“昼尔于茅,宵尔索綯”,又是割茅草,又是搓绳子;“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赶紧把房子整饬好过冬,然后又要忙着下一年的百谷耕作啦。

【第七幕】社日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凌:冰。阴:指藏冰之处。

蚤:通“早”。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跻(jī):登。公堂:公共场所。

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穷。

这一年里,从播种到蚕桑,从狩猎到采果,从收获到储藏,总是忙忙碌碌,不得清闲。一转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秋高气爽,寒霜满天,初冬时节,木叶飘零。

现在,可以歇一歇了吗?还不行。天气转冷,河湖上冻,到了小寒、大寒的时节,冰冻三尺,是时候了!“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大家拿着凿子铲子,走向泾水之滨,踏着坚实的冰面来到河道中央。一时冰屑飞舞,整块整块的坚冰,方方正正,晶莹剔透,被凿取出来。人们用麻绳将冰块缚住,拖向岸边,纳入地窖,整整齐齐地码放起来。等到来年盛夏酷暑之际,王公老爷们,尽可以享受这冰块带来的无上清凉。

终于,一切停当之后,“四之日”,也就是早春二月,农人迎来期盼已久的社日。“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大家早早起床劳作,男人杀猪宰羊,女人收割春韭,人们摆上酒馔,心情好不快活!“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家来到村中会所,举起牛角的酒杯,一起为老爷祝寿,一起为彼此祝福!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社交”,其本意就是大家在社日上的相会和交流。

时至今日,在周人、豳人活动的陕西关中地区,每年春节期间的乡间社火依然火红,仍有很多可看之处,堪称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这种古老仪式的源头,就是《七月》吧?

也正是从《七月》开始,社日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唐朝诗人王驾在《社日》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朝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而鲁迅先生的散文《社戏》,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心驰神往。

这就是《诗经·七月》,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农事和时令,还能看到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物质文化……这是一幅华夏时令风物的“工笔画”,这也是一幅早期中国的社会风俗长卷。

    责任编辑:徐崚怡
    校对:姚易琪

    http://news.xdnf.cn/BTZPJydoMt

    相关文章

    为何关门?影响多大?何时结束?一文看懂美政府再“关门”闹剧

    当地时间10月1日,由于国会参议院在9月30日未能通过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在七年后再次关门。数十万联邦雇员不得不面对强制休假或裁员,众多联邦部门的服务也停摆。美政府咋又走到“停摆”这步?美国的每个联邦财年都是从10月1日开始,次年9月30…

    王伟中已兼任内蒙古党校校长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网站“现任领导”一栏显示,二十届中央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王伟中,已兼任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校长(院长)。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乐浴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

    在青浦水岸音乐节,彩虹合唱团要唱《上海的那头》

    凭借幽默风格和扎实功底,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屡有出圈神作,《感觉身体被掏空》《春节自救指南》《想要的一定实现》更被年轻人视为“嘴替”。10月19日,彩虹室内合唱团将在上海青浦水岸音乐节亮相,在青浦区的上达中央公园南园歌唱。这也是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特别…

    北京拟禁止占用观景点“开直播”影响他人行为

    日前,《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提请审议,对搭建帐篷、商业拍摄等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拟禁止占用观景点“开直播”影响他人等行为。修订草案在明确北京市公园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搭建帐篷、噪声污染、准入车辆、商业拍摄等多项市民关心的游园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

    出沪车流高峰预计要持续3天,今日长江隧桥车流量将达8.6万辆

    国庆长假首日出沪,路况如何了?10月1日早上,澎湃新闻记者从崇明公安获悉,G40上海长江隧桥段截至当日上午9时,车流量为每小时3700辆,总体平稳有序,其中大桥缓行路段车速60公里/小时,隧道缓行路段车速40公里/小时。9月30日至10月3日,将有28.9万辆车经由长江隧桥出沪,其中…

    更精准更可控,Sora 2来了!OpenAI:迈入视频领域的“GPT-3.5时刻”

    OpenAI发布会上完全由Sora 2生成的视频(02:01)时隔一年,Sora 2凌晨“炸场”。当地时间9月30日,人工智能(AI)巨头OpenAI正式发布最新旗舰视频与音频生成模型Sora 2。在发布会的一开始,就播出了一段全部由Sora 2生成的视频,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和Sora负责人比尔皮布尔斯(…

    老外为什么点赞“上海速度”?官宣了!首部上海商事调解涉外法治宣传片发布

    上海,中国经济的心脏,链接世界的支点。在这里,每一天全球商业的齿轮高效运转。今天,由上海市法治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司法局、上海法治报社联合推出的首部上海商事调解涉外法治宣传片正式官宣上线!《商事调解 上海智慧》聚焦上海推进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建设商事…

    2184天后,他重新成为世界冠军

    他是最年轻的摩托车世界冠军,他的“手肘过弯”技巧让世人惊叹。2019年拿到第六座世界冠军奖杯后,马克马奎斯曾长期沉寂,一度远离车迷视野。一段长达2184天的蛰伏期后,这位32岁的西班牙车手又重新回到世界摩托车运动的最顶尖行列。  9月28日,2025赛季世界摩托车锦标赛日本…

    因个人资金需求,东方财富实控人父亲及妻子拟询价转让2.38亿股公司股份

    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财富”,300059)实控人父亲拟清仓所持的该公司股份。9月30日晚间,东方财富发布《股东询价转让计划书》称,公司股东陆丽丽、沈友根计划通过询价转让方式,转让股份2.3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50%。转让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公告显…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吴炳芳已任省民宗委党组书记

    吴炳芳 资料图据浙江省民宗委官方网站消息,9月30日下午,省民宗委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省民宗委党组书记吴炳芳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民宗委主任王慧,省民宗委党组成员陈振华、邵中、钟新章、金伟、安锐,省纪委省监委派驻省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张绍云参加会议。上述消息…

    邱源媛评《明代女真史》|八旗共同体的形成

    《明代女真史》,赵令志、李小雪著,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490页,60.00元满族发祥于我国东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先民从周代的肃慎、战国秦汉时期的挹娄、魏晋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辽金乃至元代的女真,均在各代正史中有所记载,且有大量文物古迹作为研究…

    携猫带狗:民国时期的宠物旅行

    民国时期,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猫狗等品类的宠物运输。利用铁路运输宠物,主要基于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旅客偶有携带宠物的需要,如饲养猫狗者迁居;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营部门将运输动物的进项作为一项收入来源。宠物运输作为新鲜事物,在民国时期由…

    杰西卡·罗森:南方之圆——安徽蚌埠双墩钟离国墓

    尽管周王朝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逐渐减弱,但其文化框架仍然具有说服力,并在南方繁荣的多元政体中以不同程度传播,增添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复杂性。中国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将南方不同的地域传统融合。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流域与黄河…

    抗战回望57︱《八路军军政杂志》:“停止敌人的进攻,准备我们的反攻”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八路军军政杂志》于1939年抗日战争的艰困时…

    卡塔尔埃及土耳其与哈马斯举行会谈,讨论美方“20点计划”

    加沙地带(资料图)半岛电视台当地时间10月1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卡塔尔、埃及、土耳其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四方代表9月30日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会谈,重点就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结束加沙冲突“20点计划”进行了讨论。哈马斯代表在会谈中表示,将以高…

    重庆酉阳1.4亿建换乘枢纽站?系谣言

    据重庆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重庆辟谣”9月30日下午消息,近日,有网民在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称“1.4亿大项目来了,重庆酉阳换乘枢纽站建设,新建汽车客运站及相关配套”,引发关注。经核实,网传信息系谣言。重庆辟谣微信公众号 图经向酉阳县交通运输…

    魔都眼·国庆|无人机烟花共舞,吴淞口夜空上演《哪吒闹海》

    2025年9月30日,游客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观看烟花秀。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00:24)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携手上影元于9月30日和10月1日连续2晚推出“吴淞口空中剧场”。作为本次活动的首秀剧目,“吴淞口空中剧场《哪吒闹海》”为现场数千名观众呈现了一场沉浸式文旅盛宴。2025…

    假期第一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

    今天是国庆中秋假期第一天,全国铁路将迎来假期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2106列。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的客流都在高位运行。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国铁北京局今天发送旅客将达173万人次;长三角铁路今天预计发送旅客将达到426万人次;处于全国高…

    什么是“激浪派”,它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听策展人讲

    激浪派(Fluxus)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欧美,是艺术史上极具先锋性与反叛精神的流派之一,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精英与大众的边界。“偶然!激浪派!”正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的,这是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新一轮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首个特展,也是激浪派在中…

    永恒的太空漫游:《2001:太空漫游》重映往事

    【编者按】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不仅是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更见证了阿瑟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这两位巨匠的传奇合作。在《阿瑟克拉克传:童年永不终结》中,通过亲历者的回忆,读者将了解到电影导演库布里克对技术细节的苛求、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