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翻两番。
【本文摘要】
“翻两番”是重要的统计学概念,也是和我国政治生活密切关联的术语。“八五”计划最大成就便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八五”计划也成为建国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五年计划。
“翻两番”是中国最为人所熟知的统计学概念之一。翻两番和翻两倍是不同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增加两倍,就是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翻两番”就是在原本基数上增加了300%。
“翻两番”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用“翻两番”对“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阐述。他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根据中国国情和小平同志的设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八五”计划(1991—1995年)是开启第二步战略的首个五年计划。“八五”计划总的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10年平均每年增长6%,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1%,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
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是“八五”计划期间最大成就。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南方谈话”精神,1993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对“八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速进行了调整。最终在整个“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2%左右。从“一五计划”开始,在中国执行的前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建国以来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从“八五”计划至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高于预期等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明确“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我国将经历三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五五”规划不仅仅是“十四五”规划的一个简单延续,更是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五年。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