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成见”大山,避孕如何给了女性说“不”的底气与自由?|涟漪效应x健康有方FM

article/2025/9/26 7:34:29

前段时间,韩国女星张元英因手臂上的汗毛被推上热搜,遭遇审美的审判。这场看似荒谬的争论,却尖锐地揭示了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女性的身体,为何总被置于他人目光的显微镜下,被规训、被评判?

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它与当下“汗毛争议”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共同叩问着同一个问题:谁,才能真正主宰女性的身体?

从一根汗毛的去留,到一次避孕方式的选择,这种主宰权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知识的武装、清醒的认知和勇敢的实践。本期《涟漪效应》串台《健康有方FM》,邀请了果壳网主笔@游识猷 以及小红书情感教育博主@阿文就是Aya ,我们将从这场关于汗毛的喧嚣谈起,探讨避孕如何成为女性从身体自主迈向生命自主的关键一步,又如何让我们得以挣脱外在的规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叙事。

以下为文字节选,更多讨论请点击音频条收听,或【点击此处前往小宇宙App收听】,效果更佳。

翻越“成见”大山,避孕如何给了女性说“不”的底气与自由?

【本期嘉宾】

游识猷

果壳网主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果壳时间》主播,典赞·科普中国2019十大科普自媒体,微博2023年度新知博主,米尔斯研究科普文章《从21岁追踪到72岁,这个研究告诉你“女性经历的一生”》作者。

阿文就是Aya

小红书210万粉情感博主。2024年6月,她以一条《处女膜,本来就是破的》的性科普视频在小红书斩获千万播放、83.6万点赞,一夜之间涨粉13万,把“大方谈【性】”系列推向爆款。

【本期主播】

王恒婷|《健康有方FM》播客主持

吴筱慧|·镜相工作室编辑

从汗毛到避孕,女性的身体到底谁说了算?

吴筱慧

我们注意到从近段时间打破月经羞耻、推动职场的生理假,再到脱口秀节目里面女性脱口演员用幽默去解构身体的禁忌,越来越多曾经隐秘的话题被坦然讨论,这种转变对我们当代女性的自我认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中的步惊云

阿文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很正向的改变,不管是脱口秀也好,自媒体博主也好,或者是其他的公众人物、女性把这些话题摆在台面上说,其实本质还是在为打破性别符号化在做努力。因为大部分人还是被蒙在鼓里的一个状态,就是女生不应该有体毛或者是月经,这是羞耻,好像也是被动接受一个固定的思想,但是她们的这些表达会让人去质疑:这些所谓权威的观念是不是有问题?

游识猷

对,我也很同意阿文的看法,这些公开讨论会让很多女生发现,一些困境、一些痛苦是很广泛存在的,然后我们会更接纳自己的身体,不会觉得麻烦或者羞耻,或者觉得其他人都没有这个问题,就我有这个问题。当你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身体,你这种比较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身体意像,它对于你的自尊、亲密关系、生活满意度都是有很显著的正向提升的。

阿文

我觉得在亲密关系中的改变,其实一方面是状态,更底层的是会对我的择偶观发生影响的。我不需要再为了一个人去改变了,我直接做筛选,不符合我的价值观的人我就直接淘汰掉了。

王恒婷

我们知道阿文一直在做“大方谈【性】”系列性科普视频,反响特别好。那现在大家还会不会有一些相对比较禁忌的话题,不好意思问?

阿文

有很多,我其实私底下还会收到很多的私信,她们是不敢在评论区问的,一个是自己身体健康、生理构造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连自己的白带或者私处长什么样子都不清楚;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年轻女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女生,她们一旦开始了性生活,就一直活在恐惧里面,一直怀疑自己有没有怀孕,又或是性生活之后私处破损了,怕自己得病,就是各种各样的恐惧将会一直伴随着她们。

王恒婷

刚刚说到避孕知识的匮乏,我们在准备这期播客的时候,看到有一篇2021年的论文《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趋势与特征》,对1997年到2017年四次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近年来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发生的风险在逐步下降,但是婚后发生人工流产的比例仍高于婚前。比如2017年,婚前的人工流产比例是36.1%,婚后则达到了63.9%。这个调查结果还挺出乎我们意料的。

图源《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趋势与特征———基于1997~2017年4次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游识猷

对,这篇论文我也读了,其实一直是这样的,为什么?首先就是婚内性行为其实是比较稳定跟持续的,已婚夫妻暴露在怀孕风险下的总时间是远超婚前的。从避孕来讲,其实没有100%完美的避孕方法,不管是什么避孕方法,肯定存在微小的失败率,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避孕失败的概率就越高。

还有一篇2022年的论文,叫做《中国妇女产后2年内人工流产率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显示,在我们中国每100个新妈妈当中有11个,就是超过一成会在产后的两年内经历一次人工流产,很多人误以为哺乳期不会怀孕,产后恢复性生活时没有立刻避孕,结果意外怀孕。

还有一种也是避孕方法不可靠,比如依赖安全期或者体外的方法,那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她本身比较失权,导致在避孕方法上面的决定权和话语权太低。比如论文里头有提到,一些高风险人群,比如这个女性她年龄偏低,处在医疗资源比较差的地域,周围的环境给她的支持和教育不够,她就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那在产后两年内流产的风险就很高。所以其实我们中国女性真的在婚后面临意外怀孕和流产的风险都还是蛮高的,这个是希望未来能够改进的地方。

吴筱慧

我们也稍微梳理了整个避孕史,它也是一段女性重新夺回自己身体自主权的漫长征程。

第一个阶段:古老又离奇的避孕配方,比如古埃及人会用蜂蜜和树胶,甚至是鳄鱼的粪便做成杀精的栓剂,放到女性的阴道里面。古罗马人会用雪松的树脂和蜂蜜制成杀精剂。中国古代会使用丝质的油纸、鱼鳔作为屏障物,甚至会吞食水银避孕。

第二个阶段:安全套的诞生与进化,16世纪梅毒肆虐欧洲,意大利医生首次提出用亚麻布套作为防护,用了将近300年。17世纪末,英国人又发明了第一个羊肠的安全套,而后1883年的乳胶避孕套的出现,也让避孕套进入了工业化的生产。

第三阶段:宫内节育器的演变,宫内节育器又被称为IUD,原理就是在子宫里面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阻止受精卵着床,比较长效可逆,有效率达95%。1909年一个德国医生,第一次发明了蚕丝质的IUD。

第四阶段:避孕药的研发和普及,它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等方式达到避孕效果。1921年,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性激素可以控制月经周期。1950年,第一款激素避孕药首次研发成功,并于次年成功临床试验。这片小剂量的激素药片,从此也改变了全球女性的生育选择。

避孕技术

王恒婷

刚刚筱慧科普的这个历程中,短效避孕药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历史转折点,《经济学人》曾经将短效避孕药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进步之一,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劳迪娅·戈尔丁也将其称为无声的革命。

电子妈咪能不能给我们科普一下现在当下有哪些主流的避孕手段?

阿文

主要分三个大类:

第一类是自然避孕法,这个其实不太靠谱,就是计算安全期和体外射精。

第二类就是物理避孕法,通过物理的一些方式去隔绝精子进入子宫,就是熟知的避孕套,但其实避孕套也分男用和女用的,只是女用比较少见。然后还有个就是结扎,一了百了,生过孩子的可以去考虑这个。

第三类现在比较主流的,就是激素避孕,激素避孕里面也有很多的细分,有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紧急避孕药等。但大家很容易混淆,以为长期吃的叫长效避孕药,短效避孕药是紧急时候才吃的。其实长效避孕药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长期吃的这个药叫短效避孕药,为什么叫短效?就是它一片只能持续24个小时药效,你每天都要吃,所以叫短效避孕药。然后紧急避孕药就是非常时刻、紧急情况下才服用的。然后还有一些长期的激素避孕方法,比如说避孕贴、避孕针、避孕环,现在改良过的上环技术,叫曼月乐环,跟以前妈妈辈用的铜质环完全不一样,是一个塑料环,有人是用来避孕的,也有人是用来治病的。基本上主流的就是这些。

王恒婷

确实挺容易混淆的。现在不是那些网文和短剧很火,里面还会出现一些和避孕药相关的情节,非常离谱。比如说霸总事后扔给女主一盒避孕药,或者女主为了以示独立跑去药店买药。每次看到这样的情节就担心会不会产生一些现实的混淆,特别是对青少年,它也不区分短效和紧急避孕药。

“接姨妈”许愿背后:看见女性的深层焦虑

吴筱慧

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避孕的焦虑一直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会影响女性的情绪、生活和工作,甚至也会导致亲密关系上的回避,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会常常看到“接姨妈”这样的许愿,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这种焦虑的体现。你们有过这样的焦虑吗?背后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女性的困境呢?

游识猷

我记得我曾经有一阵有过避孕焦虑,就是真的会很担心,比如说生理期迟了,我就恨不得立刻跑去医院抽血检查,你用棒的话还要晚一点才能验出来,那个时候我是用避孕套来避孕。为什么会有避孕焦虑?就是因为避孕手段是真的可能失败的,失败的结果又完全是女性在承受。拿避孕套来说,它的失败率是,比如100个女性用避孕套避孕一年,可能有2~12个人会意外怀孕。避孕套已经是相对可靠的一种避孕方式,但它失败率还是挺高的。当你觉得现在不适合怀孕的时候,这个焦虑就很难避免。

那对于男性来讲有一个调查,德国汉堡的一个教授现场调查他学生使用避孕套的情况,收了匿名问卷,有30%的男生承认至少有一次在避孕套破裂之后没有告诉自己的女伴。所以当这种避孕的执行和后果在两性当中分配不太公平时,焦虑就是一种必然了。我觉得避孕焦虑的本质,就是女性去独自承担了本来应该由两性共同面对的生育风险,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的必然结果。

王恒婷

而且我感觉这种焦虑跟你人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也有关系。比如我在婚前这种焦虑感会存在,然后结婚了到备孕这段时间就完全没有。然后我已经有了一胎,没有二胎、三胎规划的话,这个焦虑又会复现,很担心打破我人生的规划。这时候女性能够掌握一种可靠的避孕手段就非常重要,有了这种选择权的话,可能避孕焦虑会好一点。

吴筱慧

对,我刚结婚,也一直有这样的焦虑,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只要还没做好怀孕的准备,这样的焦虑就一直在我们的头顶上……

阿文

其实我第一次了解到短效避孕药是通过一部20年前的美剧《绝望主妇》。这里面有一对夫妻Gabrielle和Carlos,Gabrielle是一个非常爱美且自私的美丽女人,她不想生孩子,但她老公Carlos非常喜欢小孩,希望她可以生孩子,就各种使坏想让Gabriel怀孕,然后Gabriel就自己偷偷吃短效避孕药。后面好像是Carlos发现后,就使坏把那个药换掉了,然后Gabrielle就怀孕了。从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除了安全套还可以通过服用短效避孕药来控制怀孕,原来女生其实是可以自主掌控自己的身体。

《绝望的主妇》剧照

游识猷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故事,是没有避孕药的时候女性的遭遇。因为我是厦门人,有一个厦门出生的非常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她是协和的妇产科医生,被誉为“万婴之母”,接生过非常多人,比如袁隆平就是她接生的,还有冰心、林徽因她们的小孩。

这样一个非常顶级的妇产科医生,她自己一辈子没有结婚生小孩的。为什么?因为当时协和医院规定女医生一旦结婚就必须辞职,当时就是认为女性结了婚就会要生育,生育就会中断事业,这个很不平等的规定是到解放后才被废除的。所以我有一段时间去厦门的妇幼保健院,每个月要去开一次短效避孕药,我走进那个医院,看到林巧稚的雕像,就觉得曾经女性会面临非常不公平的一些要求,当时只要你想进入精英行业,就必须放弃家庭。

“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雕像

所以短效避孕药它会被誉为很伟大的科技进步之一,然后也是无声的革命,是因为它从根本的层面,给了女性前所未有的对自己身体和人生的掌控权。诺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她的研究很多都是集中在性别领域,她就发现短效避孕药普及以后,美国女性的大学入学率和毕业率是显著提高的,比如说1970年那时候法学院的新生当中女性只占10%,到了十年之后,这个数字是36%。我们现在也会看到,可能大学当中女生比男生还要多,那毕业率当然也是很高的。

女性可以去很自信地规划未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生育,安心投入到一些比较长期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当中,不用担心突然的怀孕会让她整个培训中断。还有一个就是避孕药的出现,它也让女性的婚姻地位发生变化。比如说以前奉子成婚可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有了避孕药以后,女性可以去推迟生育,那奉子成婚的意外会大幅减少。包括职业发展、教育培训这些直接带来了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如果说一段关系不幸福,她可能更有离开的底气。如果说遇到待遇不公,她可能更有反抗的底气,那么这些个体力量的汇聚,它其实总和起来就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于女性来说,避孕药它就帮助女性把这个生育的控制权比较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头。这个对女性来说真的是翻天覆地的一个变化。

王恒婷

其实从1960年发明短效避孕药到现在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为了提供更好的避孕效果和降低副作用,短效避孕药一直在不断被改进,经历了一代代的进化,但还是会有一些误解或是污名化,或者有人担心吃了会发胖,激素会影响怀孕。那短效避孕药它是怎么来实现这个避孕效果的?

阿文

短效避孕药就是每天摄入少量的孕雌激素,让身体以为自己怀孕了,从而降低怀孕的可能。直白地说,短效避孕药是一个防火系统,但紧急避孕药的逻辑是一次性补充大量的孕激素来强制给你的怀孕进程猛踩一个刹车,是紧急灭火,所以会有一些恶心呕吐,经期紊乱的副作用。紧急避孕药是不能高频服用的,但是短效避孕药是可以长期服用,如果有备孕计划的话,可以随时停止,不会影响后续怀孕。

另外就是还有大家担心的长胖的问题,避孕药它其实也有不同的种类,它生效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也有一些差异上面的细分,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这个成分叫做屈螺酮,它更加接近天然孕酮,相对来说副作用会比较小,也可以减少水钠潴留。

翻越“成见”大山,避孕给了她们选择的自由

吴筱慧

游老师之前做过一个叫米尔斯研究的科普,其实米尔斯研究是1958年美国加州的女子私立大学米尔斯学院做的一个研究,当时选了142名21岁的女学生参与了一项叫女性创作潜力的研究,研究持续了50年,追踪她们的生活。游老师首次把这个研究带给了我们国内的读者,您还提到米尔斯研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健康的人生多样性,所以也想请你跟我们具体地聊聊什么是健康的人生多样性?

游识猷

米尔斯研究很有意思,首先它是一个追踪女性50年的研究,当时也没有什么预设,隔几年去回访一下,看看你们都过得怎么样?那么最后发现幸福的人里,家庭主妇也有,职业女性也有,有的人人生轨迹变来变去,到最后其实你有足够的主体性,对自己的人生有深入的思考,而且你很有自觉地去做出一些抉择,那么很多道路都可以通向幸福。

我之前也写过一些关于“怎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这样的研究。比如哈佛也做过这样的研究,但一般是男生为主。你会发现其实女生的道路跟男生的不太一样,女生遇到的一些事件跟男生遇到的也不太一样,比如米尔斯研究是1958年开始的,口服避孕药恰好就是1960年开始上市的。也就是说米尔斯研究这批女性,她们在大学毕业几年后,其实遇到了包括口服避孕药的出现,包括女性主义的思潮,这些对她们的人生都造成了很多的影响。

她们刚毕业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会像以前的女大学生一样,毕业可能工作几年,然后去结婚生小孩,不再工作了。她们没有想到毕业之后,世界上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这个米尔斯研究,它最后就记录了一代女性,她从单一剧本到活出万千人生,其实这是一个蛮伟大的历程,她们每个人的挣扎、反思跟成长都非常精彩。

在这当中,其实避孕技术是一种可以说是非中性的技术,《避孕简史》里也说到,“避孕从来都不是一个中性的技术。”如果一个技术它是中性的,它只会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但是一个非中性的技术它可能会重塑我们整个社会的结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还有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可能短效避孕药,它就是这样一种技术。

《避孕简史》

避孕药出现以后,女性生育的紧迫性被大大缓解,她可以重新排序她的人生的模块。这条路我们今天会觉得很正常,很普遍,但是在口服避孕药普及之前,这是很少数女性走的道路。而且这也让很多女性从命运的接受者变成了人生的设计师。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预备役,她可以去思考,我要不要成为学者?我要不要成为艺术家?我要不要成为企业家?她第一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说我是谁?我要成为谁?这是她们人生多样性开启的一个钥匙。

王恒婷

刚刚游老师跟我们聊了20世纪末期,米尔斯女性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包括掌握了可靠的避孕方式之后,对自身的一些改变。当下,阿文你所接触的女性中,她们会不会因为真正地了解并掌握了一种可靠的避孕方式后,对亲密关系以及自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阿文

肯定会的,首先如果选择短效避孕药来避孕,在正确服用的情况下,避孕效果是大于99%的,在两性关系中会给你非常有安全感的保障。另外一方面我觉得避孕观念其实是亲密关系的一个照妖镜。

避孕是两个人一定要好好敞开聊的话题,我们以前会觉得跟男生去讨论很羞耻,然后男性也会觉得讲这个问题好像很扫兴,但它本质上是需要直面展开聊的问题。如果不敢跟你的伴侣很公开地去讲这个话题,那得反思一下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是不是有点权力上的不对等?所以说越是敏感的话题,越是能够反映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是否健康。

王恒婷

确实是,避孕话题的探讨也好,避孕方式的选择也好,其实我们都应该慢慢地破除焦虑,寻找亲密关系中的一种松弛感,做到爱是日常,无需紧急。

我想问阿文,很多女生在你这里获得了妈妈级的科普之后,你能感觉到她们的变化吗?

阿文

她们的变化就是,早期当我抛出一些私密话题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很多争论在的,但是现在会有一些非常正确的,非常与时俱进的观念出现在评论区,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进步,我觉得挺好的。

吴筱慧

特别感谢阿文最近在做的这些事情,也让我们不断地去翻过成见这座大山,我想起房主任的脱口秀,她就说“我翻了那么多大山,怎么还翻不过成见这座大山?”然后我也想问游老师,在米尔斯研究中那些发展得好的女性,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清晰认知并且表达自身的需求。

像刚刚阿文也提到说,性科普给很多女性带来了改变,让她们重新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包括对伴侣的需求也好,对自己身体掌控方面的需求也好。也想请您聊一聊信息透明与否,如何影响女孩们的决策的质量?

《喜剧之王单口季2》中的房主任

游识猷

其实信息透明它有两种,一种信息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可能性,还有一种信息是关于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对于米尔斯那一代女性来说,首先她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她们可能慢慢接触到更多的避孕手段,也接触到更多的人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外部信息对她们渐渐变得透明的过程,那么还有一部分是她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当你从小被教育,女性只有一条路,走入家庭,抚育孩子的话,你其实可能不是特别能够理解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因为天生就喜欢家庭生活的女性确实是存在的,包括米尔斯研究当中也有这样的女性,她一生都过得特别开心,她也成为非常非常好的母亲,非常好的妻子,但同时也有一批女性,可能她的热情会在一些其他的地方。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她如果没有办法透明地去认识到自身的需求,只是遵循社会时钟,她其实会挺痛苦的。你会发现有一些发展得好的女性,其实经历过很多痛苦,很多边缘化,很多很曲折,她对于外部世界提供了哪些可能性,以及我的内心到底是想要走哪些路,这些信息都慢慢对她越来越明显,她也就真的能够做出关于她自己人生的比较好的决策。

“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

吴筱慧

米尔斯研究中有一个点特别让我向往:那些在42岁达到自主阶段的女性,最大的特点是清晰地认识到生活里不满意的地方,能想象出别的替代道路,并且有勇气、智慧和能力推动改变。这也让我特别期待自己的42岁,也想请游老师讲一讲其中对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有哪些启发?

主持米尔斯研究的女研究者雷文娜·赫尔森(前排中)和IPAR的同事合影 | IPAR

游识猷

其实刚开始读米尔斯研究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些基本上是我们奶奶辈的女性,她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其实一些底层的心理逻辑还是永恒的,比如说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那种智慧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获得的。那种主体性和智慧都需要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它可能需要你去主动地觉察,主动地去想象,主动地去做出行动,这样动态循环之后,你才会看到那种42岁很有智慧,对自己的人生很有看法,很有勇气,很有能力来推动改变的女性,她们的人生都很好玩,有的会开着拖拉机去收割小麦,会去读研究生,有的去研究生院读了一年,觉得不太对劲,又退学去结婚。

她们的童年也是普遍比研究当中的其他女性更坎坷,有的人家庭破裂,有的人出身贫寒,有的人因为疾病或者身高太高,一米八几,感到孤独。这些苦难,有的人可能走不出来,但是对这些女性来说,她依靠这种主体性,依靠自我反思,不断地去打破和重建她们的认知框架。

对今天的女性来说,我们拥有比前辈多得多的信息和选择,也面临着一些更复杂的期望和压力,但是去活出真实自我的路径始终是相通的。这条路你从20多岁就可以开始走,不用像米尔斯女性一样,她们可能更晚才开始走,但她们最终也走到了。

吴筱慧

不管怎么样,自主思考和行动永远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并且往前走。游老师之前在播客里说过一句话,“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你们怎么理解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你们希望未来的年轻一代如何面对“爱与生育”这些问题?

阿文

通常网络上一个词被频繁提及就会有一种用烂的感觉,但唯独我觉得主体性这个词非常好,它其实概括了我们,尤其是女生从小到大成长的各种困境和问题。培养主体性最好的一点就是它能在你思考的过程中植入一个习惯,让你能换位思考、辩证思考。在处理各种生活的问题中,可以考虑问自己,比如“我有没有物化我自己?”“我是否把自己放到一个被审视的位置?”“我身边是否有其他因素干扰我做抉择?”“如果我是另外一个角色或者性别,我是否会做同样的抉择?”“排除干扰因素后,我是否会做同样的决定?”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关键的节点上问自己的,拥有这些辩证思考的习惯,它会让你更加从容自由。

电影《好东西》剧照

游识猷

有一个概念叫做“生育正义”,它有三个层面,一是有怀孕能力的女性,是不是允许你自由地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还有你有没有选择?你能不能够选择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抚养孩子?这三点其实对于女性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我觉得生育真的是一件会改变人生的大事,我想有主体性的年轻一代,她应该会把爱和生育视为构建自我体验世界的一种主动的方式,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推着去完成的一些义务。

多种研究都显示,当我们能够更好地去支撑女性,让她做出有主体性的抉择时,母亲也会过得更好,小孩也会过得更好,然后社会也会过得更好。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可能也是要为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做出努力,也要尽量支持更多的女性,去坚持她们的主体性。

王恒婷

对,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尽可能让自己变得强大,掌握了更多的选择项才能获得更多的自由。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说不的底气和选择要的自由。

吴筱慧

我理解的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其实就是一句话,从“要我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以前老会问别人“你要我做什么”,到现在从自己出发去问自己“我要做什么”。从管理一根汗毛到管理自己的生育计划,再到管理自己的人生蓝图,其实每一步行动的背后都是在实践“坚持自己的主体性”。我们也希望大家从掌控自己身体的细微实践开始,把爱自己当成日常。

【收听指南】

02:47 当我们在谈论体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7:39 破除身体羞耻:公共讨论正在推动女性认识与接纳自我

12:19 是的,婚内也有避孕的需要!

14:46 避孕的千年神奇历史

17:55 当下主流的避孕手段有哪些?

21:22 女性的专属困境:避孕焦虑

26:40 从《绝望主妇》到《17.3》,从影视剧里能学到真东西!

28:55 “万婴之母”林巧稚的选择

33:10 了解短效避孕药的各种用途之后,想给它换个新名字

36:08 发现“健康的人生多样性”——追踪女性50年的米尔斯研究

41:28 “避孕观念是亲密关系的一个照妖镜”

48:07 当信息变得透明,女性靠自己的力量摆脱了“下滑的处境”

53:01 关于女性的主体性,再怎么谈都不嫌多

【本期配乐】

Big Gigantic / Angela McCluskey - The Little Things (feat. Angela McCluskey)

Selena Gomez - Who Says


    http://news.xdnf.cn/BdhkpIGpBp

    相关文章

    我的科学观|龚新高:AI开启了物质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AI的出现,使得物质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将推动新材料的研发数量和质量出现本质变化。创新首先是激发人才的创新兴趣,其次是社会要能够容忍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一、作为一名从事计算的物理学工作者,如果没有AI的出现,我可能已经在思考“退休”了;但AI来了,物…

    近60年来首次!叙利亚领导人沙拉联大行:外交破冰易,国内稳定难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2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纽约发布消息称,在与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会谈期间签署了乌克兰与叙利亚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泽连斯基表示,两国领导人详细探讨了合作发展前景、两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共同应对威胁的重要性,双方商定将在相互尊…

    特朗普: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

    当地时间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无论是否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进行了交谈,他都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特朗普表示,当日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进行了交谈,也与所有中东领导人进行了交谈,他们即将就加沙问题达成协议,甚至可能实现和平。据美国《政治报》网站…

    在蔡国强“升龙”的雪山脚下,我和当地人一起捡垃圾

    一场烟花留下的伤痕。 文|园长 编|陈梅希 2025年9月24日早上,当我把车停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江孜县热龙乡349国道旁的一条岔路时,发现导航上,这是一个叫做“翁塘”的地方。刺猬公社拍摄 不到一周前,蔡国强联合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山边来了一场“升龙”…

    AI算力的下一站是什么?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市场大模型的日均token消耗量激增至10.2万亿,较去年下半年暴增363%。然而,这庞大的算力洪流,并非完全涌向模型训练与迭代——MIT的研究发现,90%以上的公司员工正使用个人AI工具自动化工作任务,而仅有40%的企业采购了官方LLM订阅。这其中的巨大落差…

    圣丹斯有个谷仓,一起来演戏吧

    讣闻|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去世,享年89岁纪念|电影人缅怀罗伯特雷德福视频|回顾罗伯特雷德福经典银幕形象美国电影演员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的名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看过他主演的《走出非洲》的人不会少。听到他遽归道山的消息,我脑子里浮现的不…

    美国务院批准价值超12亿美元对德军售

    当地时间25日,美国国防部表示,美国国务院批准向德国出售AIM-120D-3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预计价值12.3亿美元。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乐浴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菲佐:进口俄罗斯能源是斯洛伐克最经济选择

    当地时间9月25日,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在国民议会质询环节表示,斯洛伐克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原料的比例仅占2%。因此,斯洛伐克通过购买俄罗斯能源并未对战争资金做出实质性贡献。更何况,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对斯洛伐克而言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地理现实问题。菲佐指出,该国别无选择…

    年轻人开始捡漏散装奢侈品,奢侈品散装化意味着什么?

    如果要问这些年中国消费者最特殊的市场需求变化是什么?无疑就是各家奢侈品巨头的市场变化了,原先各家免税店门口排长队,到如今散装奢侈品成潮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怎么看这件事呢?一、年轻人开始抢购散装奢侈品?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对于年轻人来说,在钱包最…

    普京:俄罗斯正努力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克里姆林宫25日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普京指出,俄罗斯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包括全球核安全领域。俄罗斯正努力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以应对该机构面临的全球性任务。格罗西表示,此次访问恰逢全球核能发…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特展呈现文景之治

    两千多年前,一段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的黄金岁月,奠定了大汉王朝的巍巍基业,更深刻塑造了此后中国两千余年的治国理念与文明底色。“文景之治——帝陵深处的盛世图景”大型特展日前在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开幕,共展出各类文物148件(组),其中,西汉鎏金车马器等多件珍品为…

    最新研究刷新人类演化时间线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团队对一件出土于中国、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重新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一个与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新演化支系——“龙人”(Homo longi),并将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与这一亚洲古人类…

    李强同美国友好团体座谈

    当地时间9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纽约同美国友好团体座谈。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当地时间9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纽约同美国友好团体座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对外关系委员会代表以及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出席。李强在认真听取美方人士发言后…

    特朗普批准华盛顿特区恢复死刑

    当地时间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批准华盛顿特区恢复死刑。当天,美国司法部长帕姆邦迪称,将寻求在全美范围内恢复死刑判决。责任编辑:王建亮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6美加墨世界杯官方吉祥物发布

    “新华体育”微信公号 图25日,国际足联发布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三个官方吉祥物:名为“梅普尔”(Maple)的驼鹿、名为“萨尤”(Zayu)的美洲豹和名为“克拉奇”(Clutch)的白头海雕,分别象征着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三个举办国的文化传承,彰显首次由三个国家举办的世界杯“…

    美防长要求数百名军方将领下周紧急集结

    赫格塞思(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25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下令数百名美国军方将领下周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海军陆战队基地紧急集结,且未说明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这项“极不寻常的指令”几乎发给了美军在全球驻扎的高级指挥官。该指令于本周早些时候发布,而几…

    《日掛中天》国内首映,导演蔡尚君:辛芷蕾的表演堪称伟大

    刚刚从威尼斯“载誉归来”的电影《日掛中天》作为“惊喜影片”,9月25日在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进行了国内的首场放映。导演蔡尚君偕新晋威尼斯“影后”辛芷蕾亮相。这部聚焦普通人七年爱恨纠葛的影片,在平遥古城完成了与中国观众的首次深度对话。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惊喜电…

    雷德福:不痴迷于自己的形象,又懂得应时而变的巨星

    罗伯特雷德福去世的消息传来,将他拍过的电影在脑海里拉了一遍,他拍过太多名声显赫的经典,但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称号。有的人的演艺生涯被拉长了,才会发现他的价值。雷德福在2002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2017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就是这个道理。2017…

    电影《监狱来的妈妈》圣塞首映,映后收获20分钟掌声

    作为第7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入围的中国影片,《监狱来的妈妈》于当地时间9月24日,迎来全球首映。曾执导工人诗人纪录片的导演秦晓宇、历时七年匠心打磨,讲述了一个狱中女性的十年。《监狱来的妈妈》海报首映当日,导演秦晓宇偕主演赵箫泓、监制周强、制片…

    《日掛中天》国内首映,导演蔡尚君:辛芷蕾表演堪称伟大

    刚刚从威尼斯“载誉归来”的电影《日掛中天》作为“惊喜影片”,9月25日在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进行了国内的首场放映。导演蔡尚君偕新晋威尼斯“影后”辛芷蕾亮相。这部聚焦普通人七年爱恨纠葛的影片,在平遥古城完成了与中国观众的首次深度对话。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惊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