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10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新四军档案史料选编》新书发布会在沪举行。该书由上海市档案馆编研,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为研究新四军与上海的抗战历史提供了珍贵原始史料。
呈现三方视角,近千件档案勾勒立体历史
上海市档案馆史料编研部副主任魏松岩介绍,该书是市档案馆“新四军与上海”档案史料研究项目成果,编研团队从馆藏中筛选、考证近千件开放档案,最终精选约200件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史料,形成20万字书稿,并搭配长三角多省市档案馆提供的20余幅图片。全书以 “我方、敌方、外方” 三个视角划分结构,从不同侧面映照出完整的新四军形象。

《上海市档案馆藏新四军档案史料选编》
我方视角收录4篇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回忆文章,包括王尧山等老同志对上海地下党输送人员物资支援新四军、沪东工人准备迎接新四军进城等史实记录。
敌方视角选录1940年至1945年敌伪档案65件,详细记录新四军在上海及周边的数十次郊县武装斗争。针对敌伪档案的错误立场,编纂团队特意附上对照材料以正视听。
外方视角收录外国记者的5篇报道,源自馆藏革命历史资料中一本名为《成为时局中心的新四军》的小册子,这本1941年3月上海远东书店出版的书籍,包含《新四军》《我所知道的新四军》《叶项两将军访问记》《一支日军最怕的军队》《记叶挺将军》五篇文章。这些文章是美国记者贝尔登1938年深入新四军军部采访的内容,真实还原了新四军的战斗、训练与生活场景。
研究新四军与上海,多维度解读历史意义
“《上海市档案馆藏新四军档案史料选编》从我方、敌方和第三方的不同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部研究新四军与上海的新作。”为本书作序的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九届会长刘苏闽将军指出,上海是新四军组建的孕育之地,既是新四军物资采购、情报获取、宣传推广的重要基地,也因新四军的英勇战斗获得坚强抗敌的后盾。
他强调,该书“有助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新四军及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战斗历程,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

书籍收录了新四军各部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活动的记录。
“上海在全面抗战时期,地下党与人民如何支援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目前这方面的材料呈现远不及一·二八、八一三抗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认为,该书的重要性在于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且兼具珍稀性与学术性。
他提到,编纂过程中需对史实严格考证,“比如在书籍编纂过程中,我们查证出了一位参与新四军的德国人,这类外国友人参与抗战的史料,比以往资料更具独特价值。”同时,他指出敌方档案与外国记者报道的特殊意义:“对方承认的史实,有时比我方记录更有说服力;英美记者的观察,往往是我们难以表述或表述后说服力不足的内容。”
“这是一本强强联合的产品,上海市档案馆提供珍贵资料,刘苏闽将军的序言是精准的简史,熊月之教授的提要堪称治史楷模,出版社的装帧校读也极具水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特别提到书中收录的朱家店战斗史料,“这场1:34的经典战斗被写入解放军进攻案例,发生在南汇六灶镇,这类细节史料为研究上海郊县抗日斗争提供了关键支撑。”
增加可读性,让档案史料传得开、留得下
该书的出版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蕴含深刻现实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表示,出版团队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敬畏,在编排上兼顾学术性与大众阅读体验,“通过高清精印历史图像、简洁明朗的版式设计,让‘高冷’档案转化为‘好看’‘有意思’的历史叙事,让档案史料传得开、留得下。”
新书发布会现场。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上海市档案局局长、上海市档案馆馆长徐未晚表示,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着一批反映新四军抗战历程与光荣历史的珍贵档案,希望这本书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年轻一代真切感知、理解并传承融入血脉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也希望它能成为一份证言,以档案史料的形式,向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和死难的同胞致以深切的哀思,向所有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举行了新书赠送仪式,向嘉定区档案局(馆)、新四军淞沪支队陈列馆、浦东图书馆等6家单位赠送新书。会后,与会嘉宾参观了“铭记历史 团结一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馆藏档案影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