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日前,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为未来十年创新布局定下基调。
《若干措施》明确,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个方向,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未来产业,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并提出了包括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强化关键环节支撑等在内的一揽子支持政策。
这预示着,从量子科技到具身智能,从新材料到可控核聚变,一张关于前沿技术、未来产业的行动地图,正在上海徐徐展开。
上海科技公众号 图
上海如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具体来看,在布局未来产业上,上海明确了几大重点领域,并实施分类推进。
如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定位为“发展壮大”,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加速产品工程化、产业化;对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定位为“加快培育”,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加快原型样机或样品研究;而对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领域,则定位为“加速布局”,并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开展产品研发或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
这种分步推进、分类施策,既突出了重点,也契合了这些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以具身智能产业为例,今年8月发布的《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很明显,对这类已初具规模的未来产业,加速产品工程化、产业化,就自然成为重点。
而在尚需要技术突破的量子科技等领域,则重点要推进人才培育和技术攻关。这方面,上海也已经在行动。如就在上个月,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上海量子科技装备产业创新联盟宣布成立。其中,未来五年,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将重点开展量子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突破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与重点应用,培育高水平量子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团队。
产业方向确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就能精准赋能。《若干措施》明确,要强化关键环节支撑。包括加快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速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如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与运行,按照规定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机构,按照规定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模速空间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上海发展未来产业的底气
一般而言,未来产业都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本和技术储备,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生态圈。这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同时,应用场景广泛是上海的另一大优势。从智能制造到金融科技,从生物医药到数字城市,上海为各种创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
《若干措施》明确在政府采购中,依法依规采用强制采购、优先采购、订购首购、发布需求标准等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产品在多领域规模化应用,推进创新产品应用和迭代升级。并特别指出,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创新产品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合同金额30%、最高2000万元支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打造未来产业示范性应用场景……这些都是对这一优势的制度化确认。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优势也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定心丸”。《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多层次金融支撑。包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已超150亿元,放大倍数约6.8倍,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构建了符合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投资孵化生态。更为重要的是,基金通过“母基金+直投”双模式,将为早期创新提供跨周期的“耐心资本”,这正是长周期、高风险的未来产业最需要的金融支持。
开放水平高,则让上海在未来产业发展上能够拥有吸纳全球资源和抢占国际合作先机的主动性。《若干措施》特别强调鼓励全球创新合作,支持设立重点领域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对制定国际标准的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并支持本土企业、研究机构、孵化器等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支持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沪设立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这种开放姿态,使上海有望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应该说,这些支持政策,既紧扣了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也充分结合了上海在发展未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显示了产业布局的务实与理性。
工作人员向观众解说人形机器人构成 创新徐汇微信公众号 图
百花齐放的未来产业竞争格局
上海布局未来产业,远不止于自身发展需要,更是承担国家使命的必然选择。
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这些表述,为上海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
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方面可谓“责无旁贷”。发展未来产业,就是培育新的增长引擎。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未来制高点。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发力未来产业,正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上海不是唯一的行动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的大背景下,当前各地在布局未来产业上,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如公开报道显示,仅今年三季度以来,就有安徽、四川、海南、重庆、北京等多地出台了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政策。
这场未来产业竞赛,不仅仅是政策文件的比拼,更是创新生态的全面竞争。各地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注重原始创新,有的强于产业转化,有的侧重应用场景拓展。正是这种百花齐放式的差异化竞争,客观上形成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路径探索格局,有利于整体提升未来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可以预期,未来十年,将是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关键窗口期。上海的举措,代表了我国超大城市的战略前瞻。随着各地未来产业政策的陆续实施,一场关乎长远发展的竞赛已经拉开帷幕。而全球城市发展史表明,每一轮技术革命都会引发新的城市洗牌。未来产业的崛起,相信同样将重塑城市竞争格局。
海报设计: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