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馆可容纳一万八千名观众,在圆形的建筑里,你看不见一根柱子。你知道吗,这座今天市民习以为常的宏伟建筑,在当年建造时可是让技术人员和工人们费了不少心力。其中的一大难题便是:如何将数百吨重,面积达一万二千余平方米的圆形屋盖,吊到三十多米的高空?
1973年,万体馆建设施工现场。上海体育馆供图
1975年11月19日,《文汇报》曾刊发一篇名为《巧手吊装形大屋顶》的文章,详述了吊装过程:当时,技术人员提供了两套方案:一是顶升法:以千斤顶为动力,把网架慢慢地顶上去;二是提升法:以卷扬机为动力,把大网架用拔杆提升上去。前者平稳但耗时久,同时需要添置一套只能使用一时的顶升设备;后者不如前者平稳但建设速度快。当时,技术人员决定在保障安全施工的前提下采用提升法,把网架整体吊装到预定高度,在空中转向定位。快中求好。
方案已定,在第一阶段吊装柱头时遇到了麻烦,当时大吊车正另有任务,工人们决定采用土桩架进行吊装,土桩架按需要进行位移是个难题。后来,技术人员认为可以在土桩架下按一定方向铺设钢管,让土桩架像吊车在“轮子”作用下那样运动,由此将土桩架依次移至指定位置,代替大吊车。
上世纪70年代,上海体育馆建造现场。施工现场放置12台起重量达10吨的同步卷扬机作为提升动力。上海体育馆供图
实践证明这个方法确实可行。但因为土桩架通常吊一根柱头便需要移一次位,要在二十天内完成三十六根柱头吊装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这个情况,技术人员继续想办法,由于土桩架能左右上下局部转动,通过数据反复计算,提出了在土桩架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移在二根被起吊柱头位置的中间进行连续吊装二根的方案,并取得了成功。
竖起钢筋混凝土柱头后,接下来就是将大网架提升到柱头上。由于已竖好了柱头,网架不能按原位在地面镶拼,一定要转一个角度,使网架的“支承点”落在柱头的间隙里。于是,新的问题诞生了:怎样使大网架在高空转身?
上世纪70年代,上海体育馆建造现场,工人们正在施工。万体馆的建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上海工人阶级、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集体主义精神。上海体育馆供图
以往的空中转身方法对上海体育馆这个体量的建筑体来说均不可行。于是,技术人员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有工人提出,像两个人拉着一条长板凳那样,尽管长板凳表面不动,但实际充满了力。而大型网架提到高空时看上去是静止的,但拔杆两侧系着网架的钢丝绳却在相互“争夺”着,把网架往自己这边拉,是不是可以借助其中的力来为网架“转身”服务呢?
工人们从此得到启发,通过对大型网架六根50米拔杆的分析研究,工人发现只要逐渐放松六根拔杆上同一侧面的钢丝绳,就能使网架缓慢地向另一边绷紧着钢丝绳的方向移动,又因为拔杆的排列是圆形的,所以移动的结果必然是“转动”。用这个方法,工人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使大型网架在空中稳稳地转了一定的角度,准确地安装在柱头上。
1973年,上海体育馆建造现场,网架屋顶还未吊装前。上海体育馆供图
1973年,上海体育馆网架屋顶吊装完毕。上海体育馆供图
在纪实人文频道播出的《城市可阅读之匠·新》的一集里这样解释道:“高出立柱0.5米时,右侧滑轮组下降,左侧滑轮组不变,在不动滑轮组产生的推力下,网架在高空微微旋转,两侧滑轮组同时下降,精准落在立柱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体育馆设计师魏敦山回忆说:“当时起吊班长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工艺,但很轻松就把大型的轮廓线做好了。”
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努力下,1975年8月,气势磅礴的上海体育馆展现在世人面前。
1975年左右,上海体育馆建成初期。上海体育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