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包围下,“秋收”的味道去哪儿了?|湃客Talk

article/2025/9/23 7:01:29

秋分时节,本是稻浪翻滚、瓜果飘香的传统丰收时刻。然而如今,超市货架上的西兰花、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四季常驻,“青黄不接”这个词,已悄然从现代人的生活词典中消失。

当预制菜成为热议焦点,当外卖变成日常选择,我们与土地、与食物之间最本真的联结,正经历着怎样的改变?

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有容看来,农业与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但他也指出,市场有时并不理性——比如对“甜度”的过度追求,会让作物失去原本丰富的风味。

与此同时,在市场和味蕾的双重选择下,我们餐桌上的“新”与“旧”正在微妙更迭。食农领域公益从业多年,马小超曾参与种子保护工作。她在河北王金庄村见到这样一个场景:村民们至今仍在梯田里轮作上百种作物,社区种子库中保存了百余种地方品种。“地种百样不靠天”,不仅是农民的生存智慧,更是与自然共处的朴素哲学。

尽管育种技术和物流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人却开始转身走向阳台,尝试亲手种植。预制菜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复杂的情感:我们拥抱便捷,却仍本能地渴望与土地的真实连接,向往“从田间到餐桌”的自然状态。

本期《湃客Talk》邀请植物学家顾有容与食农实践者马小超,一起聊聊秋收背后的品种迭代、文化记忆与土地情感,探讨我们与食物、与自然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层联结。

*点击下方收听本期节目

预制菜包围下,“秋收”的味道去哪儿了?|湃客Talk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湃客编辑

【本期嘉宾】

顾有容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植物学家

马小超 食农领域公益从业者

【内容节选】

*以下内容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稍作修改。

餐桌变迁:那些“味觉消失事件”

顾有容:只要你愿意多花点钱,就能买到更好吃的西红柿

每个人的饮食偏好不同,餐桌变化也因此各异。例如轻食中以西兰花为主是出于健身需求,并非其他食物消失。

从长远看,数千年来蔬果粮食种类确实在变迁,如古代的“葵”“杏菜”已被更高产、耐运输的品种取代。但就人的一生而言,市场种类实则更丰富。

以西红柿为例,我国蔬菜供应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优的进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保障供应,多种植耐储运的品种,但口感较差。如今物流发达,柔软美味的品种得以广泛流通,消费者既可选择低价耐储的西红柿,也可购买“普罗旺斯”等风味更佳的品种。

我常逛各地菜市场,发现售卖的品种都是经市场筛选。如21元三根的彩椒或甜味水果椒,定位是尝鲜,不必对营养和口味期望过高。

马小超:蔬果没有“青黄不接”,但“老味道”却慢慢消失

如今我们一年四季吃的食物越来越相似,西兰花、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在超市随时可见。过去所谓的“青黄不接”——春夏和夏秋交替时的蔬菜短缺期,如今已逐渐消失。

虽然市场上品种看似更多,但具体品种间的细微差异,如西红柿的风味变化,往往被忽略。只有在生吃时,口感差异才较为明显。

而玉米品类则日益丰富,出现了水果玉米等新品种,传统的老玉米却逐渐难寻。品种的更替,正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

年轻一代口味愈发多元,物流的发达使他们能轻松品尝全国各地食物,也更愿意尝试新口味。而父母辈则更愿意自己做些发酵食品,比如酸菜、西红柿酱等。

顾有容:市场对高甜度的非理性追求,让阳光玫瑰“跌落神坛”

“野生的就一定比家养好”的观念,是个误区。人类万年育种史证明,好品种需要培育而非野生。但市场导向并不总是理性的。

比如,白色草莓是引入了野生白草莓的基因,除了颜色和香味稍有特色外,其口感甜度不如好的红草莓品种。很多人尝过一次,就不会再买了。

而软枣猕猴桃,则是中国原生的野果,近年来得到重视。此前,它在日本和欧洲有较长的培育历史。目前,本土育种已取得显著进展。

还有阳光玫瑰葡萄,原产国日本对其果实质地和香气指标都要求非常严格;但在国内推广时,大家只盯着“甜度18”这一个指标,其他因素全被忽略了。

现在阳光玫瑰的价格是跌下来了,但品质变得非常糟糕。很多人尝过之后都觉得,除了甜之外毫无特色,反而还不如巨峰这类风味更丰富的传统品种。

马小超:被认为是转基因的新品种,其实才是“老味道”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黄、绿西红柿时,以为是转基因新品种,其实它们都是被遗忘的老品种。只因皮薄难运输,一度退出市场。如今农友为丰富品类重新种植,消费者反而觉得新鲜。

除了种子,种植过程也很关键。有农友跟我聊:种植的时候不能给作物“太好”的条件,比如适当缺水、减少肥料,反而能激发更多风味物质。

近年来,农户盲目跟风种植的情况减少,更多生态小农通过小众渠道销售,自主定价,按需生产。但小农仍面临困难:杂交种子无法留种,依赖公司供种,一旦断供,只能更换品种。

秋收记忆:土地、人与食物的情感联结

顾有容:老种子发烧友,为市场找回丢失的风味与多样性

想要保持蔬菜水果的多样性,不一定非要追求新品种,很多时候反而要靠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老味道”。

我认识一些专门收集“传家宝种子”的人,他们大多是农业从业者或者爱好者,有的人甚至痴迷于某一个特定品类,比如番茄或者辣椒。他们会搜集各种各样的种子,在自己的田地里精心种植,然后分享或者出售给同样感兴趣的人。有些做得很成功的,还会直接出售这些特色品种的果实。

正是他们的努力,为我们保留下了更多样的果蔬品种。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不妨尝试一下这些品种。它们的风味和口感,相比市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商业化品种,真的很不一样。

罗素说过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我常常鼓励朋友和学生们,不要过早限制自己的口味偏好,尽可能多地去尝试不同的食物。重要的不是你吃过多少种“好吃”的东西,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多样化本身带来的愉悦和惊喜。

从一个“吃货”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正是保护农作物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马小超:在河北王金庄,我见到了农民对粮食的敬畏

在河北太行山深处的王金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民对粮食的敬畏。这个以梯田闻名、入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村庄,几乎每家二楼都储存着可食用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粮食,源于艰苦环境培养的危机意识。

当地社区种子库保存了上百种作物,以耐旱豆类为主,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他们还践行着"地种百样不靠天"的古训,通过种植多样化品种确保收成。

最令人动容的是,村民在冬至日会给家里的小毛驴煮面表达感谢,因为这些毛驴是梯田耕作的主要帮手。

保护老种子绝不是怀旧,而是必要的行动。种子保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存在基因库的“迁地保护”,另一种是每年在地里种植留种的“就地保护”。

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保存作物基因。基因多样性不仅能帮助我们培育新品种,更是有助于应对病虫害和极端天气的关键。

比如江苏昆山有农场复种了曾经作为贡品的“苏御糯”糯米,花了多年时间才让它重新适应环境。但有关这个品种的使用和烹饪方法,还有待挖掘。

还有一个例子是金华的两头乌博物馆,通过展示当地特色猪种,让游客在参观中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顾有容:我们对土地的情感因食物的富足而淡化,这并没有对错之分。

无论是亲自种地、体验农活,还是在家做饭,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事情。而时间,恰恰是当下年轻人最稀缺的资源。

中国人对土地的这种深厚情感,其实源于很长一段历史中,我们必须依靠与土地的直接联系才能生存下去。然而现在食物供应充足,这种依恋正逐渐淡化。甚至有不少人觉得,苹果就是超市货架上长出来的。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人们不必亲自种地,也能衣食无忧。

我也不鼓励大家盲目去挖野菜、采野果或者摘野蘑菇。除非你百分百确认可食用,否则千万不要随便把野外植物或蘑菇往嘴里放。

今年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关于“打野”热潮的反思。以前的采摘活动规模小、很分散,大家也就是采点自己吃的量。但现在完全不同了——在社交平台的流量驱动下,很多人采摘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拍照出片,其次才是食用,加上缺乏节制、参与人数众多,给野生植物种群带来了巨大的采集压力。

马小超:我们一边疏远着真实的土地,一边在阳台上努力重建与自然的连接

作为80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离土地越来越远了。我小时候,很多朋友都有在爷爷奶奶家的小菜园里过暑假的经历,但现在的孩子恐怕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了。

还有一个现象是,年轻人离土地越远,对西方快餐文化的接受度反而越高,这仿佛成了两个极端。

很多人把田园生活想象得特别美好,比如现在年轻人热衷“阳台种菜”。我们有个“阳台农夫”微信群,特别活跃,里面有些菜友非常专业,从土壤改良到灌溉系统都搞得明明白白。种菜这件事,其实成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

不过,如果你真的想开一个小型农场,那需要掌握的技能就太多了。不光是要把菜种出来,还得懂市场、会销售。

所以不鼓励大家盲目“入坑”。食通社专门设立了生态农业实习生项目,建议那些想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先来农场体验几个月,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

未来的餐桌:回归传统还是拥抱科技?

顾有容: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是必然趋势

在我看来,预制菜在保障人人能吃饱这件事上,有它的价值。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是必然趋势。要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达到平均质量水平的食物,我们必须依靠工业化生产。

另一方面,人类对食物多样化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只要社会不发生像《流浪地球》那样的巨变,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应该不会改变。

所以我觉得,到2055年,我们的餐桌可能不会和现在有太大不同。那些所谓“自然环境下生长”的食物,价格也不至于涨到普通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说到最喜欢的秋天的味道,我会选柑橘。但说实话,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柑橘这一种味道,那活着也太没意思了。只有多样化,才能真正带来幸福感。

马小超:但愿未来餐盘中,仍能尝到泥土孕育的鲜活滋味。

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与第一次绿色革命提高产量的目标不同,这一次我们既期待更丰富的口感,也担忧潜在风险。

也许未来只有从干净土地里长出的食物才会成为奢侈品。所以我希望,到2055年,我的餐盘里还能有真正从土壤中孕育出的新鲜蔬菜水果,哪怕它们变得昂贵。

前几天我在朋友院里吃了铁锅炖大鹅,锅边贴了一圈用新玉米磨面做的饼子,那份香甜让我难忘。

我们都希望餐桌永远丰富多元,秋天的味道也该如此——酸甜的苹果、梨子、新磨的玉米面、飘香的面粉……但如果只能选一种,我可能会想起柿子。那饱满的颜色,就是秋天丰收最好的象征。

【时间轴】

01:12 秋天的第一个南瓜,有几个人认识?

04:31 西红柿的逆袭:从“钢铁硬汉”到“柔软甜心”

09:09 21元三根的彩椒?它不是来填饱肚子的

12:23 白色草莓:除了能拍照,还剩什么?

16:36 “葡萄爱马仕”如何跌成“葡萄大路货”?

23:11 小农的无奈:爱种的品种怎么没了

25:15 这个世遗村庄,冬至给小毛驴煮面

36:31 阳台种菜:种的不是菜,是焦虑的解药?

43:18 年轻人返乡种地?别把腰练废了

44:50 2055年的秋分早餐盘会出现什么?

51:46 预制的秋天味道,植物学家怎么看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陈玉坤

监制/徐婉

实习生/李欣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xdnf.cn/LEJfrxiTtr

    相关文章

    追更西天取经vlog,已经追到八十难了

    抖音vlog,正成为一部部自制穿越短剧 文|毛巾 编|园长 Vlog用来记录真实生活的时代,可能要一去不复返了。 在AI的加持下,最近抖音上的Vlog已经渐渐脱离了当下的时空,而成了一部部穿越短剧——你能跟随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像追更一样追完八十一难;也能亲历赤壁之战,…

    法国、比利时等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比利时首相德韦弗(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22日下午(北京时间23日凌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上,马耳他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至此,本次会议上已有法国、摩纳哥、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

    马耳他等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比利时首相德韦弗(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22日,比利时首相德韦弗表示,比利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责任编辑:王晓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比利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比利时首相德韦弗(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22日,比利时首相德韦弗表示,比利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责任编辑:王晓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俄愿将俄美唯一军控条约再延一年,白宫回应“听起来很不错”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22日,美国白宫表示,俄罗斯提议《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后一年内继续遵守相关规定“听起来很不错”。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知道相关提议,并希望对此发表公开评论。她还表示,特朗普称将亲自处理这一提议。当天,俄罗…

    美政府取消多名巴西官员签证

    白宫(资料图)总台记者当地时间9月22日获悉,美国政府取消了多名巴西官员的美国签证,包括巴西总检察长豪尔赫梅西亚斯、前总检察长何塞莱维等人。与此同时,美国还对巴西最高法院大法官德莫赖斯的妻子实施制裁,她在美国关联资产将被冻结。巴西外交部大楼当天,巴西最高法院发…

    法国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新华社联合国9月22日消息,在22日举行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前一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分别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责任编辑:王晓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

    法国在联合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新华社联合国9月22日消息,在22日举行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前一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分别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责任编辑:王晓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

    防御台风“桦加沙”,深圳全市停课、机场停航、铁路停运

    9月22日,深圳湾公园景象。视觉中国 图新华社深圳9月22日消息,防御台风“桦加沙”,深圳市22日宣布,9月23日至24日,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全市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参照学校严格执行停课指令;深圳机场将于9月23日20时起暂停航班运行;深圳地区各个方向列…

    国际观察丨五人角逐、两大决定因素,谁会是日本下任首相

    新华社东京9月22日报道,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管理委员会22日发布公告,确认5人报名参加本届自民党总裁选举,投票将于10月4日举行。这次党总裁选举的胜者如无意外,将成为日本下任首相。自民党在国会两院选举中接连受挫,党内分歧明显,选举博弈激烈。日本舆论认为,5名候选人政…

    白宫:医生H-1B签证费用或可以免除

    当地时间9月22日,美国白宫表示,允许部分人员豁免H-1B签证费用,其中可能包括医生和住院医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提高至10万美元,并称此举旨在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不能被美国人替代的人才。此前,企业为H-1B签证支付的费用…

    光明网评论员:个体户入围表彰对象,也是一种示范

    此次高规格表彰非公经济人士,尤其将个体经营者纳入荣誉体系,是一种引导示范,有助于进一步擦亮浙江民营经济这张“金名片”,同时,也传递了一个朴素的认知——为经济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也有普惠大众的“民生小微”。近日,浙江省委统战部在《浙江日报》上发布公告,对50名…

    交给下一代有能力的高管!甲骨文换帅:云基础设施总裁和行业总裁接任联席CEO

    甲骨文 视觉中国 资料图云服务供应商甲骨文(Oracle)突然宣布换帅,云基础设施总裁和行业业务总裁将担任联席CEO。当地时间9月22日,甲骨文宣布,将提拔其云基础设施总裁克莱马古伊尔克(Clay Magouyrk)和行业总裁迈克西西里亚(Mike Sicilia)为联席CEO。连续担任了11年CEO…

    光明日报:希望“零近视”小学,不再是新闻里的“奇观”

    9月是全国第11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来自云南的好消息格外引人关注:普洱市孟连县的腊福小学、戈的小学,以及此前红河州屏边县的湾塘小学,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零近视”小学。在这三所学校里,几百名孩子的视力普遍保持在5.0甚至以上,5.2(1.5)、5.3(2.0)的比例不低,眼…

    葛红兵已任澳门科技大学教授,被称为中国创意写作学科领军人物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刊发了葛红兵、陈颖的文章《AI时代的创意写作》。文章作者简介部分写道,葛红兵,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学研究。这意味着,葛红兵已担任澳门科技大学教授。葛红兵 微信公众号@长江文艺杂志社 资…

    现场|光影下的斗舞,一场文旅商体展的多赢

    当光影节遇到高校街舞挑战赛,上海的西岸片区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上海徐汇滨江南段曾经是始建于1920年的上海水泥厂的旧址,很长一段时间,它是被外界忽略的工业遗存。2024年底,当这片工业遗存改造成滨水商业文化秀带,老厂房成为了上海最时尚、最休闲的地标性胜地。每到周末…

    改革重组激发澎湃动能:贵州大数据集团“数”径通达,引领数据价值释放

    贵州,或许是全国最懂数据价值的省份,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全国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之一的战略定位,加之大数据产业的先发优势,这里早已成为政策研究者剖析区域数字改革、产业实践者探寻技术落地路径的重要观察样本。扎根黔贵沃土的贵州大数据集团,没有只守着贵州的“数据金矿…

    杨飞云写实油画苏博展出:丰盛生命与古典之美

    今年71岁的油画家杨飞云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是中国油画“古典风”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写实油画的标志性人物,澎湃新闻获悉,9月22日,“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在苏州博物馆本馆对外开幕,展出了杨飞云59幅代表性作品,集中呈现艺术家近20年来…

    养成复杂的思维习惯,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9月2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家睿教授做客上海杨浦区图书馆,通过分享《新科学时代的思考》一书,带领听众了解当代科学领域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吴家睿教授“20世纪科学研究…

    特朗普将出席联合国大会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9月22日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出席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据彭博社报道,美国目前既是联合国最强烈的批评者之一,也是联合国会费最大拖欠方。联合国方面表示,自特朗普今年1月上任以来,美国几乎停止支付会费,至今仍有2024年的欠款未结清。华盛顿方面共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