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开学第一天。当校园里的孩子们迎来新学期,上海一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开学第一课”。
13:00,西岸大剧院3楼视野绝佳的望潮排练厅里,20名学员面对黄浦江景练习芭蕾形体,宛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15:00,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25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走上台自我介绍,开启戏剧表演课程;19:00,老年居家护理、职场沟通必修课等多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课程开课,职场白领与银发一族坐进课堂……
当天,上海市民日校、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正式开班,从“艺术早课”“午间一小时”“都市(下)午茶”到“市民艺术夜校”,从早到晚,在一天的每一个时段,市民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课程多元,市民“各取所需”乐在其中
为满足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等群体需要,上海市民日校首次推出,“错峰共享”满足多人群需要。日校在教学点位选择上更注重“就近便利+氛围沉浸”,优先对接商圈、园区及专业艺术场馆,让市民在优质环境中感受艺术魅力。西岸大剧院点位的成人芭蕾形体(零基础入门)是今年热度排名第二的课程,仅用6秒就被抢空。
“大家说自己零基础,但水平其实都很不错。”西岸大剧院芭蕾形体课由原广州芭蕾舞团演员、中央芭蕾舞考级教师陈莉颖授课,课程专为18岁以上零基础学员设计。“成年人学芭蕾,热情比技巧更重要。”陈莉颖根据学员情况调整课程难度,减少枯燥基础训练,增加优美形态练习,还将在课程最后5分钟设置“黄浦江打卡”环节,让学员带着成就感结束学习。
西岸大剧院芭蕾形体课排练厅面对黄浦江,景色优美。 摄影:薛松
70后方女士是这堂芭蕾课的学员,她坦言:“一直有个芭蕾梦,之前送女儿学芭蕾,以为是‘替自己圆梦’,没想到日校给了我亲自参与的机会。”方女士即将退休,白天时间安排较为自由,晚上要照顾家庭孩子,挤不出时间上夜校,新开的上海市民日校刚好符合她的需求。
“半节课上下来,有一点浑身发热,感觉身体正在打开。”90后学员王婕妮特意坐40分钟车从静安区赶来参加芭蕾形体课,她的诉求是“降体脂”。在医院工作,王婕妮比一般人更关注健康问题,“很多人工作后久坐,体脂都是超标的。我是‘脂包肌’体形,体脂率已经有29.7%,报芭蕾课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降低体脂,提升形体。”
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总校的戏剧表演课上,25位学员的自我介绍堪称“多元人生图鉴”:有被朋友戏称“戏精”、想系统学习演戏的中年人,有希望通过课程突破自己的“社恐”,有从事民乐教育、想借戏剧丰富教学内容的老师,还有练了6年拳击、想尝试新领域的爱好者。这门课程学员成分五花八门,有时间灵活的自由职业者,有码农、律师,有全职妈妈,也有“裸辞”调整状态的年轻人。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总校的戏剧表演课上,25位学员做自我介绍。 摄影:薛松
金友兰是宛平南路600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治疗师,在工作过程中,她对戏剧疗愈产生了兴趣,于是报名了上海市民日校课程,想了解戏剧表演的基础内容,“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一位男学员曾担任8年狱警,如今在做律师,“我所在监狱和话剧中心有合作,以戏剧表演课程引导服刑人员,效果很好。我当时在旁边看,也想学一学,这次终于有了机会。”
85后全职妈妈李颖,是市民艺术教育项目的“老学员”,此前已参与10次市民艺术夜校,学习钩针、油画等课程。“白天孩子上幼儿园后时间更自由,日校课程太适合我了。”本次秋季班,她同时报名了iPad绘画课与戏剧表演课,“学绘画能提升我的兼职美术教学技能,学戏剧则能让课堂更生动,一举两得。”
2025市民夜校秋季班总校周一课程。 摄影:杨宝宝
夜幕降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又热闹起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总校多门课程在这里进行。“职场沟通必修课”课堂上坐满中青年白领。Doreen坐在第一排,一边吃着披萨一边等待课程开始,“去年我报了马老师的商务礼仪课程,对工作很有帮助,今年她开了衍生课程,我就马上报名了。” Doreen是名副其实的“职场卷王”,今年共报了三门夜校课程,除了职场沟通必修课,还有日语课和财商课,都与提升自己能力相关,“平时加班很多,但我依然愿意抽出时间提升自己,不想浪费光阴。”
相邻的教室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团队打造的“老年居家中医护理”课则坐满“银发一族”。该系列课程以“居家养护”为理念,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内容包括中医经络调理、中药熏洗、穴位按摩、拔罐、刮痧、药膳制作等。“现在老年人普遍对养生有很大需求,但他们不了解自己的体质,就会出现‘乱进补’的情况。”门急诊及重点部门大科护士长潘琼介绍,参与授课的十余位老师,均长期服务于中医临床一线,擅长将传统中医技法转化为易懂、易操作的居家护理方法,老年人通过本系列课程,可以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体质的长效健康管理方式。
“老年居家中医护理”课坐满“银发一族”。 摄影:杨宝宝
双轨模式覆盖全时段,日校成青年“新宠”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本次秋季市民艺术教育项目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直接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创新采用“日校+夜校”双轨办学模式,精准对接市民全时段学习需求。
从办学规模来看,夜校延续“主力军”作用,开设542个教学点、1766门课程,招收学员36347人,三项数据均占总量的88.7%,教学点覆盖党群中心、文化馆等各类场所,以普惠性优势满足下班后市民的艺术学习需求;日校则作为重要补充,开设69个教学点、201门课程,招收学员4154人,填补白天时段艺术教育空白。两种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覆盖全市16个区、层次丰富的艺术教育体系,其中静安、徐汇、普陀、闵行等区表现突出,教学点数量、课程种类及招生规模均居前列。
“日校报名情况比预期更好,预期开班100门课程,最终落地201门课。”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徐皓表示,日校课程分为“艺术早课”“午间一小时”“艺术下午茶”三类,实现人群精准覆盖:“艺术早课”面向55周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开设美术、书法、瑜伽等课程;“午间一小时” 扎根淮海路、徐家汇等商圈及园区,推出生活艺术、时尚文化、职业技能类课程,服务在职人群;“艺术下午茶”则面向全年龄段,吸引在职人员、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等群体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日校学员结构打破预期,青年群体占比达60%左右,中老年群体占30%-40%,不少95后学员专程参与“艺术下午茶”课程。“青年学员并非追求成为艺术家,更多是想通过课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质。”徐皓补充道。
夜校模式从上海出发,如今已向全国辐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表示,上海市民夜校自2016年创办、2021年正式推广以来,已发展到拥有近500个点位,课程、受众持续扩容,还实现了线上线下覆盖。
他提到,当前夜校资源分散,文旅系统、团市委、总工会及社会机构等均有相关夜校,“如何把这些教学资源统筹起来非常重要”。吴鹏宏建议统筹这些夜校资源,对外统一以“上海市民夜校”名称亮相,“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统一的工作组来推进,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共同推出上海的夜校品牌。”
据了解,上海市民艺术日校、夜校秋季班将持续推进,未来还将根据市民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学点位,让艺术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