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规模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城市竞争力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不仅要满足本地需求,更要立足全国乃至全球视野,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全球教育竞争格局。
一、高等教育的属性与上海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
高等教育具有多维度的属性,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已成为推动城市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软硬实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上海高等教育在服务本地的同时,更应承担起推动国家教育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应与上海作为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定位紧密相连,与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相契合。
二、上海高等教育规模与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当前,上海高等教育在规模和空间布局上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与国际对标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在校生规模与城市人口比例来看,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数据显示,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在校生规模占城市人口的比例约为5%到6%,而上海、北京目前的比例为2%到3%。这不仅制约了上海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其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此外,上海高等教育的生源结构也值得关注。上海高校不仅要满足本地生源的需求,更要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高等教育规模时,不仅要考虑本地需求,更要考虑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需求动态变化。
三、上海高等教育规模与空间布局的未来展望
(一)规模拓展与产业属性的深度融合
上海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拓展规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在规模拓展过程中,要兼顾考虑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将其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不仅可以提升教育质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上海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使高校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引擎。例如,哈佛大学对波士顿地区的经济贡献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在带动间接消费、促进创新和劳动力质量提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空间布局优化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
空间布局方面,上海高等教育应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高校不仅是教育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科技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与城市中心区域的融合,促进高校资源与城市资源的共享。例如,推动高校回城,使高校成为城市创新的核心区域,提升城市活力和吸引力。同时,对于新城和浦东等区域,应根据其功能定位,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形成各有特色、相互补充的高等教育空间格局。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将部分高校或其专业学院迁回中心城区,利用城市中心的资源和优势,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三)多样化与专业性高校的发展
上海高等教育应注重多样化与专业性高校的发展。专业性高校在培养特定领域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上海应根据城市功能需求,发展一批专业性高校,如金融、贸易、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院校。这些专业性高校不仅能满足上海本地的产业需求,还能提升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影响力。同时,上海应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例如,纽约市立大学的研究生院位于第五大道,这种嵌入式布局不仅提升了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增强了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四)开放校园与城市资源的整合
开放校园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既涉及具体的空间开放,更涉及开放性开展高等教育和创新创意活动。上海高校应积极开放校园,与城市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开放校园,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也能增强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文化机构、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研究的机会。此外,开放校园还可以促进高校与社区的融合,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社区服务基地等,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互动。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规模与空间布局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扩大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的监管,确保高校的发展符合城市规划和教育发展目标。
(二)推动高校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
推动高校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使高校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高校与城市中心区域的融合,推动高校回城。同时,应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土地资源等方式,支持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
(三)鼓励多样化与专业性高校的发展
鼓励多样化与专业性高校的发展,满足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专业性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土地资源等方式,鼓励高校发展特色专业。同时,应加强对高校的评估与考核,确保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专业评估体系、设立专业发展奖励基金等,激励高校提升专业水平。
(四)促进开放校园与城市资源的整合
促进开放校园与城市资源的整合,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放校园,与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例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社区服务基地等方式,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同时,应加强对高校的管理与指导,确保开放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开放校园管理规范、建立校企合作监督机制等,保障开放校园的顺利实施。
总之,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应立足于全球视野,紧密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通过拓展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发展多样化与专业性高校、推动开放校园与城市资源的整合,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屠启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