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 CBE·胡润中国彩妆品牌TOP50》榜单发布,上海以独占17席的成绩稳居国内头部彩妆品牌之首,充分彰显其在美妆产业中的龙头地位。过去十年,上海化妆品零售额从全国总量的约十分之一跃升至三分之一,同时带动长三角形成“研发在上海、制造在江苏、营销在浙江、原料在安徽”的全链条布局。
长三角美妆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与产业链错位分工协同作用的结果。上海依托研发、首发和国际通道资源,形成强劲虹吸效应;邻近省份在制造、供应链和渠道上发挥补位作用,实现产业错位互补。下一阶段,长三角美妆能否从单点优势走向区域联动,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打破分散壁垒,将各地优势“串联”成可复制、可放大、面向国际的区域品牌竞争力。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美妆小镇,化妆品展区。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上海领衔,长三角美妆产业“错位协同”
长三角美妆产业正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辐射三省的错位分工与联动发展格局,形成“研发—制造—市场—要素”四位一体的高效生态。上海不仅是国内最大消费市场,更是研发、国际首发和品牌孵化的策源地。2025年上半年,上海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零售额达到685亿元,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口岸进出口总值253.2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35%以上。借助东方美谷产业集群及“首发上海”政策,上海已建成从配方研发、样品检测到品牌孵化的完整闭环,成为新产品试水和国际化首发的首选阵地,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品牌和创投机构集聚。
在上海的引领下,江苏太仓承接进口分拨与本地化加工,成为区域供应链的“中枢枢纽”。太仓港区进口额占全省60%以上,聚集汉高、宝洁、利洁时等国际企业,形成从通关、检测到代工的一体化体系。与此同时,太仓通过产业孵化和长三角区域监管协作,将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能力,为全链条运作提供制度保障,使供应链响应速度和产能匹配度显著提升。
浙江则以电商和柔性供应链打造快速反应优势。湖州美妆小镇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65.5%,义乌与杭州市场通过数字化营销捕捉“情绪消费”与个性化趋势,使新品从设计、生产到终端销售快速响应,成为爆品孵化与订单外溢的发动机。这不仅提升了区域品牌竞争力,也推动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的提升。
安徽依托低成本要素和完善的配套材料体系,承接上游研发和下游制造环节。高端包装、玻璃瓶罐以及中药材提取物等产品逐渐形成区域特色,为长三角美妆产业提供坚实基础保障,同时提升了整个区域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成本效率。
在这一生态中,上海如“大脑”引导创新方向,江苏太仓提供“枢纽支撑”,浙江释放市场动能,安徽保障要素供给。通过错位协同,长三角不仅实现产业链高效衔接,更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美妆产业区域化发展模式,为中国美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路径。
打破“隐形高墙”,让制度为产业加速
三省一市这种“分工+互补”的模式虽然高效,但如果仅靠市场自发流动,难以支撑长期一体化发展。实际上,当前三省一市在备案流程、检测标准、审评周期上的差异,已经成为制约产业链顺畅运转的“隐形高墙”。这种制度摩擦不仅增加企业跨省运营成本,也延缓新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流转速度,甚至可能限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要让长三角美妆产业的错位协同优势真正转化为可持续动力,制度互认显然是最直接、最迫切的抓手。
首先,共通备案与审评机制可以为区域企业打造“通行证”。通过“一次检测、一地审评、区域互认”,企业在原料采购、代工生产、品牌上市等环节将无需重复提交资料,大幅压缩流程时间,提高产业链响应速度,同时释放更多研发和市场资源,用于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从而进一步激活整个产业链的活力。
其次,以监管沙盒与试点机制为创新提供“可控实验田”。在自贸区或示范区内,新原料、新配方可以先行试产、有限量上市,既降低创新落地门槛,又为监管部门积累经验。这种可控实验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也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模板,为跨省创新流动提供制度支撑,推动长三角形成可闭环运行的创新生态。
第三,数字化监管与数据互通能够将制度互认落到实处。区域级产品溯源与抽检信息平台可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备案、抽检、风险预警的同步更新,既减少制度摩擦,又提升监管效率。例如,上海海关正在探索贸易便利化和分类监管应用,为企业跨省流转提供实时数据支撑,使产业链上下游信息能够高效共享,形成“数据驱动的制度协同”,进一步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此外,还有一系列政策工具正在将错位分工转化为可持续产业发展动力。包括设立区域美妆产业基金,支持原料、配方及包装关键技术攻关;共建检测与公共研发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通过税收、通关、知识产权等差异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创新吸引力。这些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相辅相成,将推动长三角从单点错位协作逐步推进为可复制、可扩展、可持续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长三角美妆产业正迈入从“邻近共生”向“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上海的创新研发、江苏的精密制造、浙江的市场敏锐、安徽的资源禀赋,依托制度互认、数字化监管与创新试点,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推动千亿规模的美妆生态圈加速成形。唯有打通备案互认、数据共享与试验机制的“最后一公里”,长三角才能真正将错位协同转化为持续创新的引擎和长期增长的动力。
长三角
长三角广告大会推动区域协同与数字标准创新
近日,长三角品牌与广告生态大会在上海静安举办,聚焦区域广告产业协同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大会推出长三角区域首部《数字广告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建立统一行业标尺,推动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三省一市广告协会签约深化合作,静安区发布专项支持政策,聚力打造数字广告发展高地。(来源:上海静安)
上海
上海“风乌GHR”大模型实现产业化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相风科技入驻“模速空间”,基于“风乌GHR”大模型推出“AI+气象”产品,以极低算力成本实现10天精准预报,已应用于电力、新能源、航运等行业。实验室通过“三梯合一”机制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加速AI赋能千行百业。(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建设三大集聚区,促高端医疗器械全链条发展
9月15日,上海发布《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部署7方面20项重点任务。目标到2027年新增三类注册证超500件,培育2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并建设浦东、闵行、嘉定三大产业集聚区。方案聚焦创新策源、临床赋能及企业国际化,推动AI技术、供应链韧性与医工交叉融合,加速产业智能化与国际化发展。(来源:解放日报)
江苏
盐城发力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
近期,盐城依托完整产业链和智能化转型,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佛吉亚(盐城)公司凭借30%全球市场份额的座椅滑轨产品,通过AI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自动化率达80%、不良品率仅百万分之零点二,正在申报苏北首家“灯塔工厂”。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已集聚519家产业链企业,上半年零部件企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22%。(来源:新华日报)
第八届IEEE国际无人系统大会在常举办
2025年第八届IEEE国际无人系统大会于9月18—19日在常州举行,大会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和IEEE南京分会主办,吸引400多位学者与产业界人士参与。会议聚焦无人系统在文化产业的创新应用,包括无人机演绎历史画面、机器人博物馆导览与古籍盘点等场景。13位院士及国家级专家作主旨报告,探讨无人系统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智能驾驶预测控制等前沿技术。会议设置28场专题论坛,交流182篇论文,展示153项研究成果,推动无人系统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升级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应用。(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
浙江出台全国首部“人工智能+海洋”三年行动方案
浙江省近日印发全国首个《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海洋”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打造“人工智能+海洋”创新发展高地。方案聚焦海洋渔业安全、大黄鱼智能养殖、智慧港口和海洋新兴产业四大领域,部署17项重点任务。浙江将依托最长海岸线、宁波舟山港和数字产业优势,破解海洋数据孤岛、专业模型缺失等瓶颈。通过建设高质量海洋数据集,开发专用大模型(如GeoGPT、OceanGPT),推动技术在养殖全周期、海上风电等场景落地。计划通过三年探索,形成一批标志性应用,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建立市场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首获国际航空器保税维修资质,预计带动200亿贸易收入
浙江长龙航空近日获批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开展飞机全球保税维修业务,填补了浙江航空维修产业空白。该资质采用“保税”监管模式,企业维修境外飞机无需缴纳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破解了以往高额税款担保限制国际业务承接的瓶颈。此举将助力浙江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提升本地维修保障能力,吸引国际航线。长龙航空正申请欧盟EASA认证,并建设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拓展高附加值产业,预计到2035年将带动200亿元服务贸易收入,并通过维修链主企业拉动航材贸易等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来源:浙江日报)
安徽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
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大会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为核心主题,旨在推动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发布了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报告及安徽领先技术产品报告,举行重大项目签约,并首次运用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凸显科技与制造融合趋势。约1100名国内外政要、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会,共商打破技术、人才、数据壁垒,推动绿色低碳和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来源:安徽日报)
皖企氢燃料电池获船级社认证,重卡订单创行业纪录
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安徽明天氢能公司宣布其MTSYS-120船用燃料电池系统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证,为安徽省首张氢燃料电池船舶认证,适用于海船与内河船舶。该系统功率120kW,寿命超2.2万小时,采用耐震冲和防腐设计,可通过模块化组合扩展至兆瓦级,覆盖客轮、集装箱船等多类船舶。公司同步发布甲醇重整制氢装备,并签署500台氢能重卡订单,创行业年度最大订单。(来源:安徽日报)
(本文作者奎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付晓晴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