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27日,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同主办的“东周和近代的特殊时刻与中国哲学的两次突破”学术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东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部等四十余所院校单位的七十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
7月26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薛稷教授主持,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及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王中江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
尤洋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的办学历程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提出王中江教授的加盟是助力我院中国哲学学科发展迈入新台阶的强劲动力,并表示此次会议不仅将是哲学学院重新发力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也将是一次学界扩展东周和近代这两个特殊时刻的中国哲学相关研究的学术盛会。
尤洋
王中江教授在致辞中简述了此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并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能够相约龙城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结合近年来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动力出发,他强调,此次会议是我院中国哲学学科举办的一次高质量、大规模专题会议,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积极的学术讨论和观点争鸣。
王中江
大会主题发言
开幕式之后,大会于7月26日上午至7月27日上午进行了三组主题发言。学者们围绕王中江教授研究和著作、中国哲学的特殊时刻、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儒家典籍、儒家经学、儒家政治思想、中西哲学比较、道家哲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汇报。
主题发言(一)
大会第一组主题发言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哲学系李景林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王路教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王中江教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李承贵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陈赟教授分别进行报告。
陈声柏
李景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突破与连续——关于古今两次思想巨变的一点思考》。首先,李景林教授表明,东周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基于文质(文明与自然)连续性。进而,李景林教授指出,中国近代突破未完成,需回归自身文明根源,重建文化主体性,这是思想再次出发的起点。最后,李景林教授着重强调“突破”需以“连续”为基础,要回归自身文明历史的根源性以重建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文化的主体性。
李景林
王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哲学的观念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王路教授首先表示不赞成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认为其作为学科已存在百余年且获国际认可,讨论无意义。其次,王路教授提出“加字哲学”概念,将中国哲学等归为此类,与西方形而上学相区分,认为中国没有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最后,王路教授着重强调哲学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哲学的观念才是探讨中国哲学相关问题的关键,而非合法性本身。
王路
王中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历史的特殊时刻与哲学运动和创造》。王中江教授首先借由张岱年两次“百家争鸣”的论断,表明东周和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刻。其次,王中江教授解析了两个特殊历史时刻的结构性标识。进而,他又分别论述了在两次特殊历史时刻中国社会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后,王教授强调中国历史上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造就哲学创造与特殊时刻,此为经验;而21世纪是否有特殊时刻、中国未来哲学创造是否可能,是待解课题。
王中江
李承贵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事实、逻辑与价值——王中江教授著作学习心得》。他指出王中江教授的学术研究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注重问题的事实性,不空谈价值;二注重严密的逻辑性,遵循“事实(事)—逻辑(理)—价值(义)”的逻辑;三注重观点的探索性,提出了诸多新观点。综上,李承贵教授还强调,王中江教授的研究展现了客观、逻辑、创新、关怀四种精神,值得学界学习。
李承贵
唐文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庸>事天之德发微》。首先,他首先认为孔子与孟子分别是从基要之德与本性表现角度阐释美德。其次,他表明《中庸》可阐发出诚、和、仁三种事天之德,为儒学美德理论增添了新层次。最后,唐文明教授指出由此可构建儒学美德体系的三个层次:事天之德指向超越性,显性之德为内在本然之德,达德为事人之德的基要美德。
唐文明
陈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精神突破视阈中的天人问题和古今问题》。陈赟教授首先以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和沃格林“天下时代”理论为视阈,描述了历史性意识和超越性通过精神突破的同时性发生和交融共生的复杂图景。其次,他表示精神突破包含经验层次和符号层次两个层面。进而,陈赟教授分析了精神突破催生的超越性和历史性。最后,陈赟教授着重指出,超越性与历史性是通过精神突破在人性意识中共生。
陈赟
主题发言(二)
大会第二组主题发言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孙伟研究员主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景海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林宏星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赵法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鹏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部彭彦华研究员分别进行报告。
孙伟
景海峰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经学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安身?》在梳理经学的材料化进程和儒家的哲学化尝试之后,他指出在现代的学术观念和学问形态下,怎样重新理解经学,扩大经学研究的视野,将经学资源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的学问格局中去,是经学解体之后,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和长期所致力的目标。
景海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林宏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何谓秩序?如何创制“好”的秩序?——<根源、制度和秩序>读后感》。他指出秩序问题是人类的可欲的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人类可欲的生活状态总是与秩序问题密切相关。通过缕析全书的核心主题、特色和贡献,他表示,“何谓秩序?如何创制‘好’的秩序?”是《根源、制度和秩序》一书带给我们、同时也是问给我们的现代问题。
林宏星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赵法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性情、身心与贯通式超越——王中江先生出土儒家文献研究的思想贡献》。赵老师以人性论、性情观、仁字诠释与“贯通式超越”等概念为例,析出和整理了王中江教授关于出土儒家文献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王教授对于新近出土文献所进行的系统深入研究,不仅是学界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而且对于子学时代的思想史研究有重要推进作用。
赵法生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鹏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广义之知与本体之知:现代新儒学的知论探索》。他认为现代新儒学哲学探索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在良知、明觉、智慧的性知或智知系统中回应理智、知识、科学等知性活动。对于这个论域,我们应称之为“知论”。
现代新儒学一元化的知论中包含广义知论和本体知论。在具体分析了牟宗三、唐君毅和成中英理论之后,陈老师表示儒家知论的现代重建是未来儒学发展的重要论域,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陈鹏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部彭彦华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孔子“神道设教”的智慧及其人文意蕴》。在对“神道设教”进行思想溯源之后,彭老师从历史语境、天命重构、祭祀革新、生死智慧、理论回响五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宗教观中所蕴涵的奥秘所在。最后,他指出孔子对传统宗教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突出了孔子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坚守,对超越的追寻,是一种崇高人文主义精神的真挚表现。
彭彦华
主题发言(三)
大会第三组主题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贡华南教授主持,深圳大学文学院李大华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小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余治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宝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谢林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马思劢研究员分别进行报告。
贡华南
李大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哲学突破与观察视角》。李老师认为哲学的突破既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资源等客观条件,同时也需要爆发式的努力以及思想家的群体努力等主观因素。他指出创造性是哲学突破的根本特性,理性反思是哲学突破的先决条件。哲学的突破,总是会集中在一些关键的概念上,如德、道、仁、爱,就是具有标志性的概念和思想。最后,李老师强调在考察哲学的突破时应当采取客观与公允的态度。
李大华
陈小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奚以”——蜩鸠寓言中“用”的现象学阐释》。陈老师运用生存论、解释学、现象学的方法结合中国的训诂学,对蜩鸠寓言进行解构和重构。他指出“奚以”即是“有什么用”之义。用是一种意向性行为,用的指引本质即是道。最后,陈老师论及了“逍遥”与“道之用”的关系,逍遥的本质是由道决定的。道给予逍遥内在可能性。所谓逍遥就是循道而行。
陈小文
余治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帝道:儒家好古、法古的价值源泉——中华文明存在过一个圣王时代的神话哲学追溯》。他尝试在神话哲学的视域下,把“古”上溯到传说时期由尧、舜圣王所创造的帝道文明,发达、先进,天下大同,并为后世中国奠定文明范式和价值基础。余老师认为儒家善于总结并吸收古言、古礼而使之成为自己学派思想的有机构成,但也常把自己的观念主张假托为“古之道”,以便提高和增强对现实进行道义批判的力量。
余治平
孙宝山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儒家“治人”与“治法”思想的发展和转换》。他指出“治人”与“治法”历来是儒家学者讨论的话题。“治人”“治法”之争实际上是贤能优先、还是法制优先之争。随后,孙老师又梳理了儒家孟子、荀子、黄宗羲等人关于“治人”与“治法”的探讨历程。最后,他认为清末人士以此为理论依据所推动的变革和“治法”内涵的更新,使传统的“治法”实现了向现代的“法治”的转向。
孙宝山
谢林德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章太炎<齐物论释>的思想结构基于何种哲学理念?》。他集中讨论了章太炎对《庄子·齐物论》的诠释。谢老师主要从三个领域分析了章太炎《齐物论释》的方法论与内容。一是齐物的意义和方法,二是人之思维认识和真理的普遍性,三是关于《齐物论释》的讨论如何回应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变迁。
谢林德
任蜜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王中江先生的简帛研究及其贡献——以<太一生水>研究为例》。他介绍了学界对《太一生水》的研究以及王中江教授对此研究的特殊贡献。他认为王中江教授对于《太一生水》的文本、结构、宇宙论、天道观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这对于认识《太一生水》的思想和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推动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任蜜林
马思劢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Laozi and the Birth of Chinese Metaphysics: Uncovering Laozi’s Original Phenomenology that Preceded and Led to Huang-Lao Metaphysics"。他指出学者们难以处理、甚至难以认识到,“恒”与“常”这两个词在古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前者围绕时间性的律动变化而凝聚,后者则围绕具体的度量标准而凝聚。通过分析老子的多个版本,他认为每个版本所阐述的不同哲学,是以其对“道”的不同理解为根基的。
马思劢
分会场讨论
7月26日下午至7月27日上午,大会组织了五场分会场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先秦诸子百家、出土文献、中西哲学比较、近现代中国哲学、传统与现代之辨、儒家伦理、道家哲学等重要论题出发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分会场(一)
第一分会场上半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匡钊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贡华南老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老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陈之斌老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袁青老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李攀老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裴健智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贡华南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哲学两次突破的思想逻辑》。贡老师对周秦之变和近代巨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他又认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与思想逻辑。贡老师指出,反省中国思想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质,也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思想趋向,更好地理解当代世界。
贡华南
李巍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普遍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学科时刻”》。李巍老师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术的确立,自始就与对普遍哲学的认知相关。通过对比当今学界和冯友兰、金岳霖对普遍哲学的理解,他指出前者的理解是从哲学的中西比较出发,后者则是从普遍的学科分类出发。最后,李巍老师还由此分享了自己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哲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诸多观点。
李巍
陈之斌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轴心时代中国哲学突破的新视野:<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述评》。他指出不同于以往针对出土文献所偏重的具体篇目文字考释、义理解析,此部著作更侧重于从宇宙、天下等宏观的视角考查早期中国思想。陈老师表示书中对于早期中国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的深刻揭示,不但能帮助我们改变已知,增加新知,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早期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和创造性。
陈之斌
袁青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清华简<畏天用身>与早期中国的天人观》。袁青老师通过对清华简《畏天用身》的文本分析,指出《畏天用身》的天人观凸显出了“天人相分”和“天人人合一”的思想特征。在对比其他文献之后,他认为《畏天用身》最接近《心是谓中》。由此出发,袁青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早期中国的天人观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并以此来考察《畏天用身》在早期中国天人观中占据的思想定位。
袁青
李攀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楚简<忠信之道>的政治哲学》。通过对楚简《忠信之道》的文本分析,他认为《忠信之道》的政治哲学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楚简将忠德信德提高到了至德层面,二是楚简将忠信之人上升到了圣人的地位,三是主张圣人通过化育的方式构建了社会的忠信秩序。
李攀
裴健智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再论简本<文子>的成书时代》。他认为,学界对简本《文子》的成书时代有很多讨论,所得的结论主要有简本《文子》成书于先秦或两汉等不同意见。但这两种结论以及所依据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客观准确的得出《文子》成书的具体年代。裴老师主张采用新的方法论。通过分析竹简的物质形态,他最后指出简本《文子》文本成书于战国中晚期。
裴健智
第一分会场的下半场讨论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匡钊老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田丰老师、香港浸信会大学田凯文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姚裕瑞老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刘勰娇老师及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陈静仪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匡钊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论先秦哲学中“名”的分类——以《尹文子》为线索》。通过分析以往“名”之概念的研究,匡钊老师认为先秦诸子对“名”的分类讨论,实际上涉及从描述客观事物到表达主观行为的多个言语和实践层面。他表示《尹文子》中的表述能为我们讨论这一问题提供重要线索。而且,对于先秦诸子所言“名”的问题的探讨,他指出应取“语义上行”的研究进路。
匡钊
田丰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论中国古代“象”思维》。通过分析汉字与《周易》,田丰老师解析了中国古代“象”思维的意义机制,并深入论述了“象”的存在本质及其与“有”“无”之关系。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象”既不同于符号,也不同于图像,“象”的存在本质为“有-无”相合、阴阳错综之体,可视作一切事物的基本存在结构。在他看来,“象”还沟通了有和无的双重向度,潜藏着自我呈现同时又自我隐匿的本原特质。
田丰
田凯文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跨语言的“中国哲学”:后经学与后比较哲学的方法探究》。田老师认为在“做中国哲学”时,应当采取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作为跨语言、跨文化及跨历史的方法。他指出中国哲学学科因为中西方交流而产生,但这一产生尚未完成,因此“做中国哲学”需要从以下三条路径展开:一强调中国哲学的“现在的历史”语境化,二了解所谓“后比较哲学”转向,三发挥翻译与解释中国哲学经典诠释工具的作用。
田凯文
姚裕瑞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何种秩序:“合同异”还是“别同异”》。通过分析名家中两种不同的命题,姚老师认为:公孙龙主张一种清晰的和确定性的名称分类方式,并以此希冀一种极其严格的和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但与此相反的惠施则强调名称分类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主张一种万物平等的和“泛爱”“一体”的政治世界。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的背后,关联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和秩序理想。
姚裕瑞
刘勰娇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论<易传>中“道”的超越性及其价值意蕴》。刘勰娇老师指出先秦儒家对“道”的超越性的阐述,有一个突破类的范围的渐进过程,“道”从着眼于人伦的人之道,到天之道,依次抽象为乾坤之道、阴阳之道。在《易传》中,阴阳之道不仅是秩序和价值的终极根源,同时由于其从普遍到特殊地贯穿于人和万物,它因此还规定了人和万物的本性,从而奠定了人伦世界的规范性基础。
刘勰娇
陈静仪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制器尚象”的理论困境及美学解释何以可能》。她认为朱子、吴澄弱化了卦象与人造物的因果关系,范仲淹、王夫之坚持了《系辞》由卦象而造物的立场,近代以来蔡介民、顾颉刚、宗白华等学者则对由卦象而造物的说法提出了全面质疑。最后,陈老师从美学的诠释角度,将象理解为自然物象以及审美意象,为“制器尚象”说提供了新的意涵。
陈静仪
分会场(二)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老师主持,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立坤老师、云南大学哲学系洪晓丽老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达老师、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郑建成老师、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昕老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郝颖婷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韩立坤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突破的观念溯源与思想奠基——王中江教授对近代哲学研究的贡献》。韩老师聚焦近现代哲学,着重分析了王中江教授的学思历程、主要学术研究阶段、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主要特点,并指出王中江教授丰硕又极其精深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整体把握中国近现哲学的话语系统、观念脉络、思想谱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韩立坤
洪晓丽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天演”与“群学”之间:严复“群”观念的哲学建构》。洪老师以哲学结构看“群”观念的现代转化为视角,从“天演”的宇宙论维度、“群学”的知识论维度以及“群己”的实践哲学维度出发,论析了严复如何将西方进化论与儒家天人观念加以整合,构建出一种具有现代性张力的群观念结构。她认为严复“群”观念并非生硬移植西说,而是一种创造性重释。
洪晓丽
常达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两种“内外”及其沟通:“仁”在近代中国的困境与转向》。常老师指出,传统中国的许多思想观念,在近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也随之面临着挑战与新生。以康有为、熊十力、谭嗣同、梁漱溟等人对“仁”的论述为中心,常老师揭示了“仁”在近代中国的困境与转向,并以此窥见近代思想家不断克服“两种内外”之间张力的努力。
常达
郑建成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金岳霖与中国现代哲学中的“逻辑文”》。郑老师指出,学术界目前似乎还比较少从述学文体的角度研究“分析的中国哲学”。在报告中,他从朱自清的一篇书评说起,在概括朱自清观点的基础上,梳理了晚清以降“逻辑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演变过程。最后,郑老师还具体分析了金岳霖“做哲学论文”的文体自觉及其对中国现代哲学中“逻辑文”的重要意义。
郑建成
李昕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论梁漱溟对儒家道德哲学的奠基》。李老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重点探讨了梁漱溟是如何为儒家道德哲学奠基的。一是东方哲学的难关与基于直觉的生命化儒学,二是建立科学的玄学:无私的感情的来源与“独知”,三是自觉能动的人心向上力行与作为宇宙大生命投影的情理贯通。通过以上三重维度对“宇宙大生命之体”的把握,李老师认为梁漱溟基本上完成了对儒家道德哲学的奠基。
李昕
郝颖婷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无生主义”的挑战:中国“生生主义”哲学的近代危机——以王国维、章太炎为例》。郝老师首先介绍了儒家生命哲学与来自佛教的挑战和融合。随后,她对“反出生主义”的两种理论模式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王国维与章太炎的理论,郝老师展现了“无生主义”如何动摇儒家生命哲学的根基,并为现代中国思想提供了新的批判视角。
郝颖婷
第二分会场下半场讨论由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立坤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老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老师、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柴可辅老师、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王格老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吕存凯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慧贞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方旭东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雅俗之争:中国近代哲学突破中的文体问题》。方旭东老师通过梳理中国近现代哲学中的文体演变,认为白话文虽然取代了文言文在哲学写作中的地位,但有关哲学写作文体的雅俗之争却并未画上句号。他提出在AI大规模入侵人文研究领域的今天,重温这些旧事,让人倍生感慨。如果我们不想斯文就此失坠,就从学“雅词”、用“雅词”做起。
方旭东
陈声柏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知识与语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建构》。陈老师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认为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差异根基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想体现的是社会、实用、经验(体证)三位一体的实践思维方式;西方传统思想
体现的则是一种本体、语言、逻辑三位一体的理性思维方式。随之,陈老师从中西不同的知识观、语言观及语言结构三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作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原因建构。
陈声柏
柴可辅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重建共识:徐光启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动机》。柴老师首先梳理了徐光启的平辽策略与问题意识。随后,他深究了徐光启所处的晚明政治生态与行动共识之崩解局面。在此基础上,柴老师认为“公”所内蕴的标准性与公认性便有望成为化解行动共识崩解的价值共识铆点。最后,柴老师又对徐光启重用农学与数学的观点进行了相关阐释。
柴可辅
王格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金岳霖、严复出发:王中江先生学术生命的“生长点”与“延长线”》。王老师主要从“学术的生命”这一更具根本性的视角出发,结合金岳霖与严复这两个关键人物,深入分析了王中江先生学术发展的路径及其意义。他认为王中江教授的学术,因其问题意识的深刻与方法意识的清明,因其精神气质的多元与学术路径的稳健,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张力与系统建构力。
王格
吕存凯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王中江教授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述评》。吕老师聚焦于王中江教授的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概括,尝试对其作一总体性的把握,以期呈现其整体特点和学术意义。他认为近现代中国哲学不仅是王中江教授学术研究的历史起点,也是其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原点,从而构成了王老师学术生涯的“轴心时代”。
吕存凯
陈慧贞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齐物”对抗“公理”:章太炎对庄子差异观的重释与启蒙批判》。陈老师以《齐物论释》为焦点,剖析了章太炎如何借庄佛会通激活《庄子·齐物论》的差异政治哲学。她指出章太炎所建立的以差异为本体的政治哲学,不仅彰显出传统思想资源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实践潜能,为启蒙话语提供前现代思想资源,也开创了反本质主义、超克现代性的批判路径。
陈慧贞
分会场(三)
第三分会场上半场讨论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叶树勋老师主持,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李晓英老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郭美华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老师、南开大学哲学院邰谧侠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李秋红老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张维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李晓英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道家之“治”》。通过区分道家文献中“治”的名词(原理、秩序)、动词(治理、管理)及形容词(理想的最好的社会状态)义,李晓英老师分析了老子、庄子及黄老道家对“治”的不同阐释并指出:《老子》凸显圣人治国的理想性;《庄子》强调其复杂性,重治身;黄老道家则体现无所不“治”的特点,治的主体扩展,身国治趋向一致。
李晓英
郭美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道家形而上学与道家的形上学意义——读王中江教授<道家形而上学及其展开>》。郭美华老师围绕王中江教授对道家形而上学的研究,阐述了道家形而上学的主题及基本内涵:包括老子形而上学的突破,以无限与有限辩证为核心的主题(含道与德等关系)及相关方法;还分析了道家的形上学意义,强调其对中国哲学、文化、近现代思想及现当代哲学开展的奠基作用。
郭美华
王楷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作为规范性的自然——老子自然观念的工夫论意蕴》。王楷老师表示老子的“自然”观念有自在和自觉两种意涵,自觉意义上的自然是非经有意识的主体性工夫而无由达致的规范性,兼为政治与生命观念。随后,他分析了老子对基于生物性自我的自然需要的肯定及对基于社会性自我的心知欲望的批判,并指出老子的自然观念内在地蕴含着社会批判意识,不失为一种对抗社会异化的精神资源,具有哲学治疗的意义。
王楷
邰谧侠老师的报告为《<老子>的古今突破》。邰谧侠老师基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运用诠释学方法反思了中外学界对《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的多种解读。他指出《老子》的“自然”是“突破”的代表。这一“突破”体现在具体时空限制、感官属性、人类固有思维和行为等方面。而在当代社会,老子的“突破”也演变成为对现代化和机械化限制的突破。
邰谧侠
李秋红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类”的理性限度——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黄老学》。李老师首先指出先秦诸子普遍认可“类”的有效性。而在战国末至汉初,人们开始反思“类”的有效性,强调以实际效果检验“类”。进而,李老师分析了“类”的相似性意义,指出诸子常用“X之类”的表达进行说理实践。最后,李老师指出汉代黄老学将“类”与“道”、“一”、“气”等概念结合,拓展了其意义空间。
李秋红
张维老师的报告为《圣人一道,三教致中:李道纯的三教一贯论》。张维老师明确指出,李道纯立足于中和丹道理论,吸收儒佛中和思想之精华,认为中和范畴是概括三教思想主旨与精神意蕴的最佳代表。基于此,张维老师从中为捷径、虚为工夫、一字法门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李道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中和思想,创新性地阐释了其独具道教特色的中和丹道理论。
张维
第三分会场下半场讨论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郭美华老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王威威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蒋丽梅老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才清华老师、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白延辉老师、南开大学哲学院叶树勋老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玉彬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王威威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天道与无为——庄子后学政治哲学的体系性建构》。王老师认为,老子对“道”超越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强调恰恰拉开了“道”与“物”及“道”与“人”之间的距离,凸显出作为中介的“天”“天地”“天道”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进而,王老师阐释了庄子后学对“道”的超越性及“道”“物”区别的突出强调。最后,她强调庄子后学虽坚持道家的立场,但与老庄的政治哲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王威威
蒋丽梅老师的报告为《王弼“柔”的哲学管窥》。基于对“柔”之涵义的解析,蒋老师首先指出王弼用逻辑推理取代了老子的经验总结来解释柔弱胜刚的原理。其次,她区分了柔顺遵从的行动与含无知、无欲、虚静的柔软意识。最后,蒋老师强调王弼以“本”“末”结构阐释柔和柔的行为是把握柔和弱的本质后的自然表达,极大增强“柔”的实践价值,还将其理性化为治理手段,视之为生命自然特征与认知道的方法。
第三分会场现场
才清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论老子对“整体”的思考——从王中江先生道家世界观的研究谈起》。才老师首先指出老子世界观的核心是对天地万物的整体性把握。其次,她从老子把握整体的思维起点、老子把握整体出发的概念以及老子关于世界作为整体的预设及理想状态的追求这三个方面阐释了老子整体性的哲学思考。最后,才老师指出,老子的整体性世界观凸显了《老子》的哲学性,能够回应当下环境伦理与代际伦理问题。
才清华
白延辉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道、气、性、知:<管子>四篇心性论的多维度展开》。白老师首先表示《管子》四篇的心性论是一个由心、道、气、性、知等概念所架构的复杂体系。其次,她指出:心与道强调“以心受道”;心与气继承老庄传统凸显精气与心合一;心与性呈“心性合一”倾向;心与知视心为“智之舍”,“无知”“去知”旨在排除成见。最后,白老师强调《管子》四篇的心性论是稷下黄老道家人性论重要成果,兼采道、儒等思想,具综合性特色。
白延辉
叶树勋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自然”理念与道家的公共关怀》。叶老师首先认为,“自然”指的是万物或民众身上的某种东西得到了充分实现。其次,他强调要注重公共场域的道家研究新空间及“从下往上”的新方向。进而,叶老师认为,道家主张的是从他者出发、以他者为优先的“辅助性秩序”。最后,叶老师特别指出了沿着“万物/民众自然论”的解释方向进一步拓展视域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意义。
叶树勋
王玉彬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道通为一”:庄子哲学中的一多之辩》。王老师首先认为,“天钧”指自然均平,显万物均一共在,“天倪”则指自然分际,显万物独一多元。进而,王老师强调惟有将“天钧”与“天倪”的存在图景转化为庄子所谓“和之以天倪”与“休乎天钧”的生存视域,“人”才能真正超越对立、避免孤立、保持独立,开出理想的存在方式。最后,王老师表明庄子的“道”是可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自身的大通之境。
王玉彬
分会场(四)
第四分会场上半场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李若晖老师主持,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陈清春老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美宏老师、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老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孙伟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正老师、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研究科佟欣然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陈清春老师报告题目为《论儒家伦理学的定位》。陈老师认为,依据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分类标准,儒家理学伦理可以定位为以行动规则为道德根据的义务论伦理学,儒家心学伦理可以定位为类似于舍勒以行动者的人格志向为道德根据的人格主义伦理学。由于美德在儒家理学中的从属性和在心学中的被奠基性,学界将儒家伦理定位为美德伦理学的努力,都因未能确立美德的首要性,而不能证成其说。
陈清春
张美宏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普遍伦理一定要超验吗?——孔子仁道原则作为例外》。张老师认为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如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到近现代的康德、维特根斯坦等都习惯用超验形思维来确立伦理的客观性,但孔子的“仁”却是一种价值原则,孔子的仁道原则虽侧重于经验叙事,但在日常实践中却展现出普遍的价值关切,于伦理构思而言展现出不同于超验性思维的独特之处。
张美宏
谢晓东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重申社会儒学》。谢老师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冲击下,有必要重申社会儒学。谢老师表示所谓新的历史条件是保守主义的回潮而扩大了政治对社会的挤压,而理论冲击是各种版本的至善主义在侵蚀现代国家理论的根基。基于儒学与中立性的相容论的基本立场,社会儒学反击各种在儒学与至善主义之间勾肩搭背的理路。
谢晓东
孙伟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幸福”何以实现?——基于亚里士多德和荀子哲学的比较考察》。孙伟老师认为荀子所提出的“道”的实现方式—“虚壹而静”,或许可以成为理解亚里士多德contemplation概念以及主动心识和被动心识、理论理性和实践智慧之间关系的一条途径。借助这一方法,我们可以进而探讨主动心识如何上升成为被动心识,实践智慧又是如何跨越成为理论理性,从而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提供一种可借鉴的途径。
孙伟
王正老师的的报告题目为《为何道德,而非强力、法令?——先秦儒家对生活与治理原则的思考》。王老师在逐步分析孔子“力不同科”“道之以德”、孟子“仁者无敌”、荀子“王者之制”等思想之后,认为荀子对待道德和强力、法令之关系的态度与理论,既保留了道德的至高性,又兼具了现实性与操作性,因之对后世传统中国的相关治理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正
佟欣然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复古时代的学术史观——以王安石为例》。她认为在北宋新儒学发生和崛起的历史语境中,道学或理学仅仅是新儒学的一部分。庆历之后并起的诸学派,尤其是王安石新学没有受到后世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新学始终背负着北宋灭亡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从学术思想出发,正如杨柱才所说,这恐怕与长期以来学者们视王安石之学为“杂学”——即杂糅佛老——不无关系。
佟欣然
第四分会场下半场讨论由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若晖老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老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明书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皮迷迷老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罗慧琳老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禹博士研究生分别进行报告。
李若晖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孔子经学原始——跨越汉代和近代两次建构》。他认为通过梳理“六艺”内涵的演变可知,把“六艺”视为六经乃两汉时期的后起观念;孔子尤其强调经书的德义之用,把经书视为教养君子、治国安邦的方式。通过复归孔子经学以“用”为旨归的基本面向,可突破以经书文本为核心讨论孔子经学的传统研究思路,重返“真孔子”并复原孔子经学的真实面貌。
李若晖
陈乔见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善恶与是非——孟子与庄子关于价值与规范的隔空论辩》。他指出善恶与是非问题关乎价值与规范。孟、庄两家关于价值与规范的理论虽都是主观主义,但孟子认为人类的本心良心具有共同的善性,故其价值论和规范论仍不失其客观普遍性。而庄子对价值和规范的客观普遍性颇表怀疑,其提出“以道观之”以超越各种视角主义,最终指向“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人生价值理想。
陈乔见
李明书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儒家的家庭伦理观:从关怀伦理学的视角看》。他指出在西方伦理学的介入与比较之下,儒家家庭伦理被不断重构,也被用以回应当代家庭问题。从关怀伦理学的视角而言,儒家核心概念“仁”的基本意义即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自然关怀之情,而后发展出“孝”的德性或原则。关怀伦理学所举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使儒家思想更为贴近今日的家庭环境。
李明书
皮迷迷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先秦儒家“禅让”观的再辨析——以孟、荀为中心》。她重新考察孟子、荀子对尧舜禅让的诠释,揭示了其与其他战国诸子对禅让理解的核心差异。二者均严格区分尧舜禅让与诸侯让国,凸显了“天下”非私有的政治理念。这种诠释超越了简单的权力让渡说,更建立起“天下为公”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先秦儒家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深刻思考。
皮迷迷
罗慧琳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在解经与解心之间——理学语录的言说方式》。罗老师从广义理学的整体视野出发,尤其以程、朱、阳明为代表,探讨了经典、本心与语录体三者之间的互动,涉及了是内容与形式、观念与表达之间的内外关系。她着眼于语录体间的差异,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推进。罗老师表示儒者言说须在解释经典与发明本心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罗慧琳
张禹同学的报告题目为《论公羊家“从道”与“从君”的思想张力——以<公羊传>“赵盾弑君”说为中心》。他对赵盾弑君的史实与经法之别作出了认真辨析,并从晋国史家董狐记事入手,指明弑君之事并非赵盾主谋。依照公羊书法、辞法对孔子书其弑君的原因进行梳理与阐发,他还分析了其中所蕴涵的“从道”与“从君”的紧张关系。
张禹
分会场(五)
第五分会场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冯前林老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王泽春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高源老师、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冯鹏老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李志鹏老师分别进行报告。
冯前林
王泽春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邹衍有五行、阴阳思想吗?》。王老师对学界历来将邹衍视为阴阳五行家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在邹衍的文本中出现的只有“五德”概念,而并没有用“五行”一词,且邹衍只有五德相胜的历史观,没有五行相胜的自然观。其次,邹衍的思想也与阴阳思想没有关联,其文本中两次出现的“阴阳”一词都是不经意的误用。最后,王老师还指出邹衍的四时教令思想同阴阳五行思想没有关系。
王泽春
高源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功利、权势、价值与心性——韩非“公私之辨”的四重维度》。高老师指出了韩非思想中公私之辨的四种不同内涵,一是作为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功利主义视角的公利和私便,二是作为君主权势的君权之公以及能够侵蚀君权的臣子之私,三是作为统一价值秩序的律法视角下的遵法之公和违法之私,四是在心性层面的以理制欲为公,以纵欲违理为私。
高源
冯鹏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传统“诸子”概念的提出过程、命名之义及其蕴含的学术观念》。冯老师认为学术意义上的“诸子”概念具体产生于何时、最早由何人提出和“诸子”一词在拟定之初表示何种意义、出于何种用心这两个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他主要围绕上述两个问题,结合前辈学人的观点,尝试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传统“诸子”概念所蕴含的学术观念。
冯鹏
李志鹏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两次哲学突破的突破性研究与贡献——王中江先生中国哲学研究管窥》。李老师通过分析王中江教授关于两次哲学突破研究的总体特色、突破性研究与贡献以及其中的学术精神,表达了自身阅读和学习王中江教授著作的体会。最后,他再次征引王中江教授的名言以表达敬意,并借以自勉:学术只有延长线,没有终止符!
李志鹏
闭幕式
7月27日上午,大会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陈清春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美宏教授和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王中江教授先后进行大会总结和致谢。方旭东教授以“方法”、“观念”和“洞见”为关键词对王中江教授的学术与思想进行了高度总览和精准概括。张美宏教授对整个会议围绕“东周和近代的两个特殊时刻与中国哲学的两次革命和突破”这一主题所展开的具体发言和讨论情况进行了精要概括。最后,王中江教授代表学院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和不舍。他表示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继续开展相关哲学研究,留下一个学术“延长线”,并希望能够以此为抓手加强中国哲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盛夏光年,与会学者齐聚龙城,以思明哲,深研学理,碰撞思想。会议在热烈酣畅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