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节刊文缅怀名将彭雪枫:“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

article/2025/11/8 6:57:54

《拂晓报》500期所出的纪念专版。资料图

彭雪枫(前排左三)和拂晓报社工作人员合影。 资料图

1938年彭雪枫在河南确山竹沟镇留影。 资料图

在中国新闻史上,那些在战火中诞生的报刊,如茫茫夜空里的璀璨星辰,照亮人们前进的征途。《向导》《热血日报》《浪花》《红星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它们承载呐喊与希望,记录抗争与胜利。

在这条用纸笔铺就的战线上,战地记者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牺牲的战地记者有500人之多。他们中有人在炮火中永远合上了采访本;有人倒在了行军路上;有人一手执笔一手持枪,战斗到最后一刻……彭雪枫将军就是其中极为特殊的一位。他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也是一位有着深厚新闻情怀的战地记者和报人。

今天是第26个记者节,让我们感悟彭雪枫的新闻情怀,缅怀在战火中永生的新闻前辈,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编者

1938年9月29日,河南确山竹沟镇的一盏油灯,亮到了清晨。

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把一张蜡纸从钢板下轻轻揭起,吹了吹粘在上面的纸屑。

蜡纸上刻着《拂晓报》的创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彭雪枫对报社骨干单斐等人风趣地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

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带着滚烫的气息,穿过7年战火硝烟,停在他37岁那年的秋天——1944年9月11日,河南夏邑八里庄,流弹击中了彭雪枫的胸膛……

噩耗传来,大家悲痛万分,报社的同志们也是泪流满面。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他们发现了一份完整的《拂晓报》合订本。封面上,是将军亲笔写下的苍劲墨字:“心血的结晶”。

如果循着旧报刊的痕迹往回走,我们或许能在1926年仲春绥远(今属内蒙古)的育德中学里,找到一个瘦削的带着河南口音的青年——他是校学生自治会会刊《育德校友》负责人,刚把最新一期的会刊印完,手上沾着油墨,却笑得灿烂。

当时已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彭雪枫,还用着原名“彭修道”。他仿照鲁迅名著《呐喊》的形式,创办出版了这份刊物,并经常发表文章,评论时势,抨击黑暗。

这是有据可查的,彭雪枫利用刊物进行战斗的开始。

他的战友张震曾回忆,此前一年,学费无着的彭雪枫为了赚点稿费,曾写了一篇散文投给北平一家报纸,没想到竟然登载了,这鼓舞了他写作的勇气。

遗憾的是,这篇处女作已湮没在浩如烟海的旧报刊和重重时光中,后来人无从得见。

《京绥道上》《新城与旧城》《牧马悲鸣》《大同城的迫击炮声》《极度的恐怖》《风波中的纪念》……这些标题,都来自彭雪枫发表在天津《国闻周报》上的《塞上琐记》。那时,他还不满21岁。人们从中读出了塞外古城的壮丽风光、古往今来的历史遗迹,还有青年彭雪枫悲愤流离的慷慨悲歌、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追求革命的强烈愿望……

1928年3月的一天,年轻的彭雪枫乘车外出,见到乘客中有一帮公子哥儿以车祸取乐,不禁义愤填膺。“我打个寒噤,横他们一眼。他们不睬。”回家后,他奋笔写下一篇短文,题为《又是在电车上》,发表在天津《大公报》,表达对当时社会无耻阔少的愤慨。

“纸墨也能当枪使。”彼时年轻的彭雪枫,可能已经感悟到这个道理,却还不知道,命运会让他把那支笔换成驳壳枪。

1930年,已改名“彭雪枫”的他,加入红5军,实现了到红军部队工作的愿望。炮火硝烟的间隙,彭雪枫仍笔耕不辍,不忘发挥笔杆子的力量。

在紧张的反“围剿”作战期间,彭雪枫一边指挥红3军团第8军第2师官兵战斗,一边创办了《猛攻报》。他亲自写稿,还做编辑、校对工作。那张油印小报,是红军中创办较早的报纸之一。

长征路上,娄山关大捷。彭雪枫率红13团官兵作为第一梯队抢占险关,立下赫赫功劳。他满怀激情地写下《娄山关前后》,生动描述抢关战斗情景——

……一向以敏捷迅速出名的第三营飞奔左翼的高山,并不费事就抢了敌人企图占领的制高点。红色战士们在轻重机关枪火网之下钻到敌人的侧翼,光亮耀眼的刺刀,在敌人阵前像几千支箭飞过去了!

……

一声“瞄准——放!”(敌)军官倒了。冲锋部队乘机冲上去。敌人好像竹竿之下的鸭子,呼哈呼哈地滚下去了。

娄山关的整个敌人,因之动摇,自取捷径各自逃去。

娄山关占领了!娄山关是我们的了!

多么生动的战斗素描!这何尝不是一篇由战地记者写下的精彩战地新闻!

最早参加《拂晓报》创办的单斐,曾写下《拂晓报成长的道路》一书。书中回忆,彭雪枫曾对他们说:“我从少年开始就和报纸结下不解之缘,很多知识是从报纸里得来的。那时我喜欢给报纸投个稿,我对办报有着特殊的感情啊!”

在37岁的生命里,彭雪枫始终对办报“有着特殊的感情”,留给后人最深沉的回响,便是《拂晓报》。

1938年9月29日,大山深处的竹沟镇,夜色浓得像一块生铁,冷而沉。就在上个月的22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进攻武汉的命令。中国的抗战局势不断恶化,阴霾笼罩在人们心头。

此时,一支英雄的队伍即将踏上东征之路。几天前,命令已经到了——经中共中央批准,彭雪枫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奉命率队开辟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全力准备挺进豫东敌后的紧锣密鼓中,一张全新的报纸即将诞生。彭雪枫把阿乐、易河、单斐3位“笔杆子”叫到队部。队伍即将出征,他想吹响号角,办一张战地快报。

那是个不眠之夜,他们围聚在昏暗的油灯下,畅快讨论着,报纸雏形渐渐呈现了。但是,报名叫什么?大家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有人提议“战斗”,有人主张“曙光”,有人说“胜利”……彭雪枫摇摇头,总觉得还不够。晨曦微露,拂晓来临。彭雪枫又想起这年5月刚成立的游击支队“拂晓剧团”,灵感来了——拂晓,代表着胜利的曙光,就叫《拂晓报》吧。

这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发刊词中,他激情洋溢地阐述这张报纸所要担负的使命任务:“要和我们的指挥员、战斗员发生着血肉的关系”“要和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行为,做无情的斗争”“要和广大群众,各个友军,密切的(地)团结起来,亲爱的(地)结合起来,坚决执行统一战线,目标一致向着日寇、汉奸、土匪”。文中的每一部分,他都以热情呼吁结尾:“我们要做到——而且一定能够做到:‘拂晓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拂晓’。”

其实,彭雪枫早与“拂晓”结缘。

4年前的秋天,他到江西省军区任政治委员时,就曾大力支持军区政治部出版发行了一张油印小报,还积极撰文,深入浅出地论述游击战思想。那张小报,名字就叫《拂晓》。

无怪乎他在发刊词中对“拂晓”那样情真意切,从《拂晓》到后来的《拂晓报》,两者一脉相承。

偏僻的竹沟,飘出一缕墨香。第一期《拂晓报》,草纸3版,印了30多份。

第二天,竹沟镇万头攒动,热闹非凡,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誓师大会即将召开。官兵精神焕发,集结在东门外广场。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广场。宣传队员们走来走去,忙着给群众传看刚刚印出来的《拂晓报》。大家欢呼着:新四军也有报纸了!

部队向东,编辑部也向东。《拂晓报》创立次日,就随部队进入敌后。当时的新四军一缺饷源,二少后勤供应,生活艰难,物质条件非常艰苦。这张战地快报,注定要历经艰难困苦。

为解决印刷问题,彭雪枫亲自往返80多里购置油印机,发动大家群策群力,弄到了两支铁笔、两块钢板、两筒油墨、一把油刷和半筒蜡纸,凑齐了印刷的基本条件。

报纸迎着战火硝烟继续生长。

1939年9月,在《拂晓报》创刊一周年时,彭雪枫特意为《拂晓报》安排了“周年纪念”和“百期纪念”活动,要求《拂晓报》扩大篇幅出套色特刊,配发纪念文章和作者画像。他还专门在纪念特刊上发表文章,回顾《拂晓报》在艰苦条件下成长壮大的历程,热情赞扬它的“伟力”:“党的路线、主张、政策、决议以及个别时期的指令,都通过了报纸而传布出去!”

他引用列宁关于“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论述,认为这应该成为“所有抗战派的报人们的最宝贵的指针”,而且“报纸的内容,从新闻、社论、论文,都应该包含着它的‘教育性’‘斗争性’和‘组织性’”。

1943年4月,《拂晓报》已由刚开始时的“黑油墨、麻油调、粗麻纸”油印改为铅印,由草纸、毛边纸到正儿八经的新闻纸,内容也愈发丰富,由单一的黑色,变成了多色套版,图文并茂。报社工作人员由最开始的3人,增加到25人。每期印数由30多份到300多份,直至2500份,最高发行量达3000多份。而且,《拂晓报》的“战斗矩阵”不断扩大:《拂晓汇刊》《拂晓副刊》《拂晓丛刊》《拂晓画报》《拂晓文化》《拂晓电讯》……

据统计,抗战期间,《拂晓报》共出版了约1000期,被军民誉为“沙漠中的甘泉,饿乡里的食粮,指引方向的罗盘,照耀通衢的灯塔”。这张报纸,不仅在豫皖苏边受到欢迎,还发行到延安、华北、重庆、西安等地,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并曾受到毛泽东、张闻天等同志的赞扬和题词鼓励。当时,被日军列为“禁读物”的《拂晓报》,在伪军军营里被偷偷传阅着,甚至还飘到南京伪政府的案头……后来,《拂晓报》经国际新闻社介绍,远播到苏联、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报刊博览会上,它作为中国敌后报纸参展并引起关注。

在这期间,彭雪枫多了个职务——新四军游击支队党报委员会主任。从回忆文章来看,他对这个任职很是满意、很是自豪。

1943年12月2日,在《拂晓报》出版500期时,彭雪枫洋洋洒洒写了5000字的《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拂晓报的检讨》,为《拂晓报》“祝寿”。文中,他将《拂晓报》“坚持5年零2个月的长期过程而不懈”,称为“在希望之中而又很出意料之外”的奇迹。为了写这篇文章,他把490多期《拂晓报》全部翻了一遍。

彭雪枫对这张报纸,的确是爱得深沉。他自称《拂晓报》的“名誉社长”,每期报纸都要过目,重要文章亲自上手写,只要有空就到报社了解情况。他的儿子彭小枫曾回忆:“父亲曾说:‘如果从个人兴趣出发,我宁可去当拂晓剧团的团长、导演,或者去当《拂晓报》的编辑、骑兵团的团长。’”在《拂晓报》同志们眼中,他既是领导,还是记者,有时还做编辑。他经常参加报纸的编辑、审校,还经常给记者、通讯员修改稿子。有位作者写了一篇充满战斗激情的、讲老战友重逢叙旧的稿子,投给了《拂晓报》。彭雪枫不仅做了认真修改,还给作者写信,鼓励他多给报纸撰稿。

无论是在艰苦行军的路上,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彭雪枫常常挤出时间,为《拂晓报》撰写社论、评论文章。有人统计过,自1938年9月始,《拂晓报》共刊登彭雪枫文章百余篇,而不署名的社论究竟有多少,就无从知晓了。彭雪枫还保存了自创刊起的每一期报纸,并在合订本封面上郑重写下“心血的结晶”5个大字。

在报风、文风上,彭雪枫非常重视,常指出报纸存在的“半文半白”“学生腔”等问题。他还给报社同志订了“文字公约十条”,要求他们不写草字、不写错字、不写怪字、不写简字,报纸必须有血有肉有内容,一律采用白话文写作,简明朴实、通俗易懂。

1938年冬,游击支队在睢县、杞县、太康地区连获胜利,群众夹道欢迎。《拂晓报》的同志们很受鼓舞,用最快速度编出一期报纸,一版头条标题写着“我们进入睢杞太的中心任务——打击消灭汉奸武装!”

按惯例,他们将印出的第一张报纸拿给彭雪枫。

本以为这篇报道会引发彭雪枫的共鸣,没承想,彭雪枫很快把报社总编辑阿乐找去。他严肃批评这条标题不把消灭日军放在首位,竟把汉奸、土匪突出为打击中心,会给反共顽固派以造谣污蔑之机。

“这是原则性错误!”时隔多年,阿乐仍然记着司令员那重重的批评,“这也使得报社新闻兵们受到一次党的策略的深刻教育,我们立即改稿重印。”

大家都说,在工作中,彭司令员对办报的人要求非常严。但在生活上,彭雪枫又对报社同志十分关怀、宽容。游击支队在书案店期间,春荒严重,粮食不足,部队每天只能以红薯充饥。彭雪枫甚至不得不下令卖掉了一起东征的红骠马、白骠马等数十匹心爱的战马。艰难条件下,他自己啃红薯皮、吃烂红薯,却将粮食和菜金让给报社人员。

1944年9月, 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部西进。出发前,他随身带上了《拂晓报》合订本。八里庄战斗打响,他登上圩墙指挥,不幸被子弹击中……

这位梦想胜利后当个新闻记者的战将,牺牲在抗战胜利的前夜。

现在,我们可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一份1943年编印的《拂晓报》。报纸长37厘米、宽26厘米,纸色焦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那本珍贵的合订本,如今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它的每一页都仿佛在对来访者说——

看,这就是新闻战线,这就是军事记者,总是与战斗、牺牲、子弹、鲜血相伴,也总是让人无怨无悔、甘之如饴。

今天,《拂晓报》依然存在,作为中共安徽宿州市委机关报继续发行,延续着红色新闻的生命。翻开它们,我仿佛仍能听见1938年竹沟镇的油印机吱呀作响,仍能闻见1944年八里庄的硝烟混着墨香。将军没走完的新闻路,被一代代记者接着走下去;他没写完的文章,在一张张报纸上继续绵延着。

今天,《拂晓报》的精神之光穿过岁月,落在我们的键盘上,落在我们的镜头里,也落在我们的心上——

新闻理想,崇高;军事记者,光荣。

记者前辈彭雪枫,早把这样的提醒刻进了新闻时间的“头条”。

    责任编辑:王建亮
    图片编辑:乐浴峰

    http://news.xdnf.cn/UuGSFpBioB

    相关文章

    有些人拍摄世间的苦难与丑恶,有些人则记录美好与生活

    【编者按】《关于光的来信》是意大利国家级摄影师保罗罗韦尔西与意大利哲学家埃马努埃尔科恰的书信集。在信中,两个不同代际、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围绕光、摄影展开探讨,既有技术层面,也充满诗意。11月8日是记者节,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转载其中一封有关时尚摄影师和战地记者…

    【记者节献词】唯有诚实和担当,不负“记者”之名

    今天是第26个记者节。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也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手中的笔,不辱使命。传播技术变革带来了冲击,当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也曾焦虑热辣滚烫的热线变得冰冷,沸腾的文字不再激扬。在技术加持之下,用户对着AI工具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生成一篇篇光怪陆…

    创纪录政府“停摆”持续,美两党谈判陷入僵局

    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约翰图恩表示,与民主党就重启政府的谈判“车轮脱轨”,目前进展停滞。图恩称,参议院7日不会就此前推动的两党妥协方案进行表决,而将转向审议共和党议员罗恩约翰逊提出的一项法案,该法案旨在为在政府“停摆”期间仍需上…

    土耳其以“种族灭绝罪”向内塔尼亚胡发布拘捕令

    当地时间11月7日,总台记者获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首席检察官办公室以“种族灭绝罪”对包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的37人签发了申请羁押的拘捕令。伊斯坦布尔首席检察官办公室此次拘捕令是伊斯坦布尔检方依据“全球坚韧船队”成员提出的刑事控告所启动调查的最新进展。这些成…

    特朗普称希望继续在布达佩斯与普京会晤

    当地时间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希望继续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他表示,与普京的会晤正在讨论中。特朗普表示,他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一致认为,俄乌冲突将在不久的将来结束。特朗普当天在白宫会见到访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双方预计将讨论贸易、能源和乌…

    成都警方:男子造谣“龙泉山荒野求生大赛征集令”博取关注,被行拘

    2025年11月7日,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责任编辑:苏晨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那盏硕大的水晶吊灯,也会震撼《剧院魅影》的主演们

    当那盏巨大的、熟悉的水晶吊灯在头顶缓缓升起,时间倒流,我们将再次回到那座幽暗与华美交织的巴黎歌剧院。作为一部跨越三十九年的舞台传奇,英文原版《剧院魅影》将第三次来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在11月11日至30日上演24场。11月6日中午,《剧院魅影》主演见面会举办,魅影、克…

    进口路虎行驶7000公里检出“缸体沙眼”, 厂家仅同意换发动机气缸盖

    江西南昌车主褚先生11月6日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服务湃”(https://tousu.thepaper.cn)投诉称,他花费130余万元购置的进口路虎揽胜汽车于今年9月在4S店保养时被检查出发动机机油渗漏进冷冻液箱,经拆解排查,4S店维修人员称故障源于“缸体沙眼”,系生产质量问题。“出故障时…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卢柯院士再度在《science》发文,已发表十多篇

    近日,《science》官网更新了最新一期的文章。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期文章中,中国科学院卢柯院士团队和李秀艳研究员再次发表重要研究成果。2025年11月6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李秀艳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Strengthening Ni alloys with nanoscale inte…

    “抢搭头班车”,64家单位签约参加第九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

    2025年11月6日,64家单位签约参加第九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 进博局供图第八届进博会还在举行,已有大批展商“提前抢搭第九届头班车”。澎湃新闻记者11月7日从进博局获悉,在11月6日晚举行的“进博中外人文交流之夜”活动上,近百家单位现场续写“进博之约”,以实际行动投下进…

    分析|基数因素影响10月出口同比增速转负,汽车、集成电路等出口保持韧性

    11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10月外贸数据。以美元计,10月中国进出口总值5206.3亿美元,同比下降0.3%;出口总值3053.5亿美元,同比下降1.1%;进口总值215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贸易顺差900.7亿美元。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前10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5.2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出…

    与中国机遇同行,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领华商齐聚一堂话进博

    11月7日,2025“侨连五洲沪上进博——与中国机遇同行”主题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作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之一,来自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侨领、华商和专业人士代表出席活动。11月7日,2025“侨连五洲沪上进博——与中国机遇同行”主题活动在…

    超2.6亿美元协议在进博会签署,浦东机场T3航站楼将更高效便捷

    第八届进博会上,大单不断。11月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机场集团获悉,该集团签约总额超2.6亿美元,重点采购的行李系统将助力浦东机场T3航站楼实现“60分钟中转”的运营目标。记者另从上海市杨浦区获悉,当日,第八届进博会杨浦交易分团集中签约仪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

    因场外衍生品业务存在问题,财通证券及公司总助被浙江证监局点名

    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财通证券”,601108)因场外衍生品业务存在问题,被浙江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措施。11月7日,浙江证监局公布的《关于对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指出,经查,财通证券场外衍生品业务存在以下问题:标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未对挂钩…

    中国机会丨COACH中国区总裁:未来3至5年再开百家店

    “2025年百店计划我们已经完成目标,我们又给自己提了一个新目标,未来3至5年,至少在中国再开80家到100家店。”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国际时尚品牌COACH(蔻驰)中国区总裁李丽安(Liliana Lucioni)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说。今年进博会,已是COACH连续第七年参…

    兴证全球基金官宣新掌门人:庄园芳升任董事长,陈锦泉接棒总经理

    千亿公募兴证全球基金官宣新掌门人。11月7日晚间,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安排,公司原总经理庄园芳升任董事长,任职日期为2025年11月7日;公司原副总经理陈锦泉升任公司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一职,任职日期为2025年11月6日。公开资料显示,庄园芳是有着逾33年从业经验的…

    中国机会|新西兰银蕨农场:中国市场业绩超预期,红肉消费者观念改变

    作为一家深耕中国市场近30年的企业,来自新西兰的银蕨农场时刻都在敏锐洞察着这个庞大市场对红肉的喜好变化,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其中。“我们现在创新的产品品类,一定程度上跟消费者是自然契合的。很多零售商现在会很关注残留、动物福利、排放问题、营养等,这些恰恰都是我们的…

    韩国宪政史首次,尹锡悦夫妇同日同法院受审

    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和妻子金建希7日上午现身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分别出席各自所涉违法案件的庭审。据了解,这是韩国宪政史上首次出现前总统夫妇同日同法院受审的情况。尹锡悦出席庭审(资料图)金建希案于当天上午10时10分率先开庭,尹锡悦案庭审于10时15分开始。为避免二人碰面,…

    欧盟将停止向俄罗斯公民发放多次入境签证

    当地时间11月7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称,欧盟将对俄罗斯公民实施更严格的签证规定。声明称:“从现在起,俄罗斯公民将无法再获得多次入境签证。这意味着俄罗斯公民每次计划前往欧盟都必须申请新的签证。”俄方对此暂无回应。责任编辑:柴敏懿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

    中外艺术家同台献艺,“进博之夜”唱响文明互鉴主旋律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启幕。作为本届进博会人文交流板块的重头活动,“进博之夜”于11月6日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联合打造,汇聚中外艺术家,以多元艺术形式呈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