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乱骑行”与机动车发生碰撞事故,只要存在违法行为同样可能会被判定全责……如今,越来越多的“教科书式执法”案例出现在上海街头,让身处城市的每个人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7月16日,(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了解到,2024年以来,上海市公安局法制部门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整理一线民警执法执勤中遇到的疑难复杂问题,结合最新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动态制发各类执法指引56期。执法指引明确要求依法处置,既纠正“我弱我有理”的错误观念,又规范执法流程,让民警执法更有底气,让处罚更显公正。
同时,上海市公安局积极构建与“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相适应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运行体系,提升执法能力,打造监督闭环,传递法治温度。
让违法骑手心服口服
在现代化超大城市,外卖快递群体基数大、流动性强。在交通事故中,部分骑手往往以“弱势群体”自居,罔顾自己引发交通事故的违法行为。
“惯用弱势地位抗辩一直是让我们头疼的难题,执法指引为我们提供了方向。”2025年6月,上海徐汇交警在处置一起外卖骑手因占道行驶与机动车发生碰撞的事故时,通过释法说理和公共视频佐证,依法判定非机动车驾驶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执法,赢得路过群众赞誉。
徐汇交管支队五大队民警陆士超对快递小哥未按规定使用悬挂专用号牌的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上海市公安局 供图
为让“规范”二字深入警心,2024年以来,市区两级公安机关开设培训班1200余期,网络直播课堂380余期,累计培训约6.8万人次;同时积极打造智能训练平台,制作执法教学微课程230余门,“实战实训”教学片19部,真正让基层民警“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流量“偏爱”的背后
“能鼓舞他人,也就温暖了自己。”近日,黄浦分局交警李佳梁执勤时席地而坐耐心安抚哭泣男孩的温情瞬间走红网络,感动无数人。李佳梁所在支队先后诞生了屡次帮助市民游客的“外滩活地图”黄俊、帮载货三轮搬货的辅警黄欣超等多位网红民辅警。
李佳梁和孩子促膝谈心。上海市公安局 供图
近年来,上海公安治安、交警条线掀起“教科书式”执法评选热潮。其间,越来越多的优秀执法案例脱颖而出,一些经典民警执法音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收获网友大量转发好评,规范执法已经成为城市文明“金字招牌”。流量“偏爱”的背后,是上海公安坚持在执法中传递人性关怀、城市温度的生动实践。
以规范执法守护城市秩序的同时,更要用温情服务诠释法治初心。2024年7月以来,上海公安机关联合学校、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累计提供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协助送医治疗19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600余起,结对帮扶950余人;全市涉未成年人纠纷警情同比下降23.2%。
打造全流程监督闭环
此外,执法办案场所的动态监督已成为常态。规范管理的背后,“数字化”的力量正推动上海法治公安建设向纵深发展。
5月31日,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民警通过中心预警模型,及时发现监区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对嫌疑人进行救治,有效避免了意外发生。
从“随机抽查”迈向“全量覆盖”,从“事后追溯”转向“全程管控”,一套贯穿“检查、整改、反馈、追责”的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正逐步成形。据悉,新一代办案系统中设置了39个必检环节、192个监督预警模型,整体监督覆盖率达99%。普陀分局法制支队民警邵舒艺表示,新系统的智能提示和辅助功能避免了以往人为疏漏造成的执法瑕疵,为基层规范化执法办案添了一道“保险锁”。
数据监督对执法过程开展“全面体检”,精准整改则“对症下药”消除问题隐患。上海公安机关加强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接报案全量网上登记管理、疑难案件会商等机制,以制度“硬约束”带动提升执法质效。2025年以来,全局执法问题总数同比下降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