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法国旧制度时期的阅读热潮

article/2025/8/16 1:57:14

【编者按】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法国历史学家乔治·米努瓦 (Georges Minois)在其著作《旧制度时期的书报审查制度与文化》中描绘了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阅读热潮、学院派的分裂、报刊的兴盛,这预示着现代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法国传统文化管理体系的衰落。本文摘自该书第七章“最后的斗争(1770-1790)”,经上海三联书店授权刊发。

《《旧制度时期的书报审查制度与文化》》,[法]乔治·米努瓦著,于艳茹 译 / 陶逸 审校,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8月版

阅读的狂热

在旧制度末期,一种确切的对阅读的狂热征服了民众。在《巴黎图景》中,梅西耶满意地评论道:“今天,你们看到一个住在夹层的侍女,一个在候见厅服侍的仆从也都在阅读小册子。几乎所有社会阶级中的人们都读书,太好了。还应该阅读得更多。一个读书的民族在它的心中怀有一种快乐而特殊的力量,能够对抗或破坏专制主义。”冯斯托克男爵讲得更透:“巴黎的所有人都在读书。人们在马车上、在散步场所、在幕间休息时的剧院、在咖啡馆、在浴室阅读。在店铺中,女人们、孩子们、工人、学徒都在阅读。”

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激增。1784年在巴黎共计有18个,在其他法国城市中至少有16个。阅览室从1760年开始以同样规模发展。人们能租阅书籍,可有每月三本左右的预订。私人图书馆快速增加,拥有许多出版物,当时,计有500多册的藏书量不再罕见。在社会金字塔的顶尖,人们发现启蒙了的读者和收藏者会花费巨大财富在印刷品上:拉瓦利埃公爵有40000多册藏书;达尔让松的路政官,波尔米侯爵安托万勒内,在1765年购买了蓬巴杜尔侯爵夫人的藏书,1785年收集了52657卷书,其中2412份是手稿,涉及所有领域,在许可出版物和禁书之间没有任何壁垒。

私人藏书构成的演变是有示范效应的。高等法院成员家里,1734—1765年与1781—1795年之间的比较,显示了宗教读物和法学读物的锐减(前者从18.7%下降到6%,后者从20.1%下降到11%),而历史和文学读物增长(前者从27.5%上升到35%,后者从19%上升到32.5%)。神学读物甚至在教会图书馆中也在缩减(从38%到29%),而文学和科学书籍获得增长(前者从13.5%到20%,后者从6%到12%)。

总体上,精英读物与民众读物之间的差异,尤其在乡村中,似乎在扩大。这是从1790年8月由格雷古瓦尔教士领导的调查中得出的结论,他给外省的通信者邮寄了一个调查表,其中,有三个问题针对农民读物:“他们(本堂神父)有为他们的堂区教民而准备一整套书吗?乡下人对读物有鉴赏力吗?在他们那里通常能见到哪一类书籍?”

回答是多样的,但是足以清楚地得出三个趋向。首先,底层教士面对农民读物的可能影响持迟疑态度的情况在不断增长。律师贝尔纳多在他的回答中写道,本堂神父声称,启发孩子们对读物的鉴赏力,就是力求给予他们一种相对于他们同类人的优越性,这与基督教的谦逊相悖,喜欢读书的女孩们是会惹麻烦的女人。在阿登,欧波里教士注意到,“本堂神父和副本堂神父没有为他们的教民准备任何书籍,禁止他们阅读圣经”。很多人指出,本堂神父们自己很少读书,但相对于其他人,他们是唯一会鼓励农民阅读的人。

第二个观察:人们在农场发现的书籍,绝大多数是宗教书籍、虔诚作品、祈祷文、日课经、圣徒传记、圣徒故事;蓝皮丛书小书则较为罕见,这说明它们的作用可能被历史学家们夸大了。它们主要是故事,中世纪传奇,风行一时的强盗的冒险故事,如《埃蒙四子》《蓝胡子》《鹅妈妈的故事》《芒德兰的故事》《大盗卡图》,以及历书。格雷古瓦尔的通信者则鄙视这些读物,因为农民阅读、重读的总是同样的段落,以致他们能够背诵下来。“这个地区能阅读的农村人通常喜欢阅读,但只能阅读《诸神历书》,蓝皮丛书和其他流动商贩每年在农村用车运来的粗制滥造的读物,缺乏其他读物。他们有对琐碎故事反复读上二十遍的热情,每当谈及它们时(他们非常自然地会做的事),他们会向你们逐字背诵他们的小册子。”

恰恰应该从这种对永久之物(或者对周而复始之物,同质反复出现的东西)的眷恋中,来探索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增加的差异。在个人和集体心态与环境之间明显有一种共生关系。在农村,几个世纪期间没有任何变化,生活被日子和季节的永久重复确定了节奏,线性变化的概念本身远离了心理的世界。一切都是重复(行为、日常事务、节日、话语),没有新生事物和“进步”的位置。而这些新概念出现在城市,它变化、演变、成长,在其居民眼皮底下自我更新。如果农民开始阅读,他愿意在他的书籍中重新发现他的世界、他的价值观,反复阅读同样的叙述,正如他反复讲述同样的事情一样。因此,作品的渗透未必是农村大众文化变化的因素。书籍没有使任何东西发生改变,如果环境本身没有变动的话。这就是改革派教士的努力总是归于徒劳的原因所在。不管是教理书、布道、虔诚书籍,“大众宗教”之神奇基础没有变动。

这将我们引向从格雷古瓦尔调查中得出的第三个发现。通信者评论道,乡村显贵开始拥有其他读物,但是这些读物经常是危险的,伤风败俗的,它们有对农民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一方面是迷信,另一方面是堕落。这是摆在启蒙了的改革派面前的困境。

学院派的分裂

反之,在城市,一切都变化很快,甚至在外省的小中心,尤其在1780年代,文学协会激增。社会、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关切在科学院组织的竞赛中表现出来,它们绝非强制人们接受文化框架,而只是反映思想精英中主导心态的演变。

竞赛制度显露了这一点。对这种运动的迷恋是惊人的:竞赛在1700至1709年之间只有48次,而在1780至1789年共有618次,这证明了启蒙过程中有教养公众的大量增加。竞赛向所有人开放,它们同时是文化民主化的一种载体,是表达新思想的一个机会,当然,也是激励思想的一种手段。旧制度末期的思想沸腾,部分是由于这些竞赛,它们让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得奖的文本有时引起巨大反响:人们梦想成为第戎学院的卢梭,或者法兰西学院的莫里教士。

尽管政治和宗教问题被压制,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论述道德、美德、自然、伟人颂词、地方史。外省学院远离权力中心,是最大胆的。政府取消了某些过于危险的主题,比如1772年提交给图卢兹百花诗赛学院的《波义耳赞》,或者1780年提交给拉罗歇尔学院的《卢梭赞》。在马恩河畔的沙隆,主题经常是爆炸性的,使总督很不安:行乞、徭役、刑法、劳动者和短工的状况,司法、教育学、外省行政——有真正的抗议鼓动,因而当权者从1783年开始要求人们回到地方百科知识的主题。

在图卢兹,阅卷者谴责1760年以来“许多作品对宗教的肆无忌惮”。主题有时也是微妙的,比如1780年的主题——“限制君主制奢华的方式是什么?”在关于美国革命的问题中,圣让教士指出,一场革命有利于人类天赋权利。道德和正直的主题同样丰富,引起大量前浪漫主义和卢梭主义的论述。关于商业自由、开明专制、爱国主义的问题掀起了批评的浪潮,有时是极端大胆的批判。地方史主题促进了外省爱国主义的发展。人们看到了大量小论文中的思想异常活跃,这揭示了一种多样化的地方人才世界中,对自我表达的需求。科学和艺术主题,占整体的60%,呈现出爱好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意见差异,有的直至1760年仍是旋涡论和笛卡尔主义生理学的信奉者,有的直至1773年仍是牛顿学说的反对者。

另外,学院世界是深刻分裂的。在1788—1789年,它们经常无法拟定备忘录,因为缺乏共识。面对革命,院士们所持的立场纯粹是个人性的。文人共和国有一种巨大的多样性,这种现象表明文化控制和官方文化创立的最终失败。思想世界的分裂被有不同感受的组织创建表现出来:共济会分部,读书会,文学协会,农业协会等。在这些圈子中,社会和政治问题被大量争论。人们发现有教养社会中医生的重要性。在贫困地区,医生经常处于社会诉求的最前沿。维克·达吉尔(他是科学学会、法兰西学院的成员,1776年王家医学协会的创立者)加入了启蒙运动。“人们对宗教、医学和天文学的滥用,是导致三种巨大邪恶的根源:狂热、江湖骗术和迷信。”

报刊的威力

报刊,在逐步扫除文盲和日益政治化的世界中,变成了国王权力和公共舆论之间关系的关键。这恰好是即将进入下一个纪元——“媒体”时代的征兆,它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并且定期地在整个王国传播关于所有主题的新闻。政府没有自欺欺人,因为正是围绕报刊,书报审查制度保持着最高警惕,政权发动了最后的、最猛烈的进攻。教会和国家在这里重新处于联合状态,首先监督这个被视为宣传工具的工具。

从现在起,任何一本书都不能与报刊传播的威力相抗衡:在旧制度末期,每一周,法国城市消费2万份《观察者》、《兰盖年鉴》,15000份《公报》《信使》《巴黎日报》,12000份《环球杂志》、《三级会议简讯》,11000份马雷·杜庞的《年鉴》,8000份《日内瓦报》,7000份《欧洲邮报》,6000份《政治文学报》、《布鲁塞尔报》,还有许多其他的报刊,估计每周总数达到15万份。1777年,第一份日报《巴黎日报》已经问世。黎塞留的天才想法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从此,作为形成舆论的手段,没有什么能与报刊相比,持续传播被所有国家知名人物阅读的文本:通过咖啡馆、借阅、公开朗读,至少有150万人阅读了这些文章。

甚至连假装蔑视这些纸张的启蒙哲人,也力求利用它们,理解它们。这种底层文本在其263刚刚诞生之际,妨害了对伟大作品的阅读。“懒惰者在阅读它们时感到愉快,”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写道,“人们能够在一刻钟内很高兴地浏览30张。”对于达朗贝尔而言,“所有这些报纸是无知者的精神食粮,体力劳动者的养分”。加里亚尼教士写信给戴皮内夫人称:“上帝留给我们的出版自由,是由法令确定的!没有什么比这种东西更能促使一个国家变得粗俗,更能败坏品位和削弱表达力了。”至于伏尔泰,他向约瑟夫·德·赛特尔描述道:“我像您一样蔑视这些每周一次的小作品,这些一周一次的昆虫。”还有,“应该承认,报刊变成了社会灾难之一和一种无法容忍的掠夺。”对他而言,报人是没有文化的人,勉强初中毕业,“不能对任何文学、哲学问题撰写超过10页的东西”,却胆敢评判最伟大的作品。但是,作为谨慎的人,他衡量这些“昆虫”对于形成舆论的作用,而且不放过对它们的利用,例如,他要求在1735年创立《现代作品观察》的德丰丹提醒公众关于他的一部剧作,称“《凯撒之死》这个剧本,没有像我写的那样去印刷,我丝毫没有参与这个版本。请在这个场合为我说几句话”。德芳侯爵夫人同样是一个勤奋的报纸读者,她要求会长埃诺,“请寄给我最近的德丰丹教士的《观察》和所有这几周出版的报刊。”1744年她又对布罗塞的会长说:“你们发送给我的东西我不会嫌多的,尤其是德丰丹教士的报纸,请尽可能多地发给我。最后,作为讲究实际的人,马蒙泰尔估计,要阅读完国王图书馆的所有作品,需要一个人按照每天14个小时读上800年,因此,报刊摘要是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杨小舟
    图片编辑:张颖

    http://news.xdnf.cn/WAMtmtoUor

    相关文章

    从乙未之役到淞沪抗战:沪台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嬗变

    1895年乙未之役与1937年淞沪抗战,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相隔42年的两场标志性战役。前者是清廷被迫割台后台湾民众自发的保土抗争,后者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的惨烈御敌。这两场战役虽时空悬隔,却在民族精神传承、军事经验演进与历史因果链条中形成深刻勾连…

    抗战回望47︱《上海第十四伤兵医院纪念册》:抗战时的伤兵救护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本文介绍的史料是《上海第十四伤兵医院纪念册…

    看普希金展之前先看这篇导览

    在俄罗斯文学的星空中,亚历山大普希金被称为“诗歌的太阳”。近日,“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普希金与东方回响”正在上海中国近现代新闻与出版博物馆展出。除了私人物品中有关诗人生平的温情叙事,展厅中陈列了大量版画、油画和雕塑,让世人得以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来看待普…

    《何以中国》发布新书,第二季探寻唐代回应“世界的中国”

    在2025上海书展开幕之际,“光影与书香:走进‘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何以中国》项目承启暨新书发布”仪式8月13日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举行。图书《何以中国:考古里的万年中国史》首度亮相,预计年内与读者见面。《何以中国:考古里的万年中国史》书封同时,纪录片《何以中国…

    爱国志士还是附逆分子?戴笠密电中的曹炳生暗杀案真相

    1939年5月7日,上海各报以“惊人巨案”“惊人血案”之类的大字标题,报道了法租界警务处政治部督察长曹炳生被刺殒命的消息。由于死者位高权重,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此案顿使沪上震动,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时值上海沦陷时期,民众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纷纷猜测曹氏系因具有…

    AI之用②|从全能神笔到“一键生成”下丢失的人

    我们小时候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穷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可是家里太穷,连一支笔都买不起。白天他帮人放牛,晚上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画,用煤炭在墙上画画。他的画非常像真的,但他一直没法拥有一支真正的画笔。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白胡子老人送给他一支神奇的毛笔…

    男子诉慈溪国资中心就业歧视案败诉,今年招聘已无户籍限制

    2025年8月7日,江苏南通人陈先生拿到了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的二审判决书。至此,这场持续近一年的“平等就业权纠纷”诉讼,暂时告一段落。一、二审法院均采信了被告慈溪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下属企业出具的情况说明。说明称,陈先生所报“工程类管理”岗位,需…

    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枪击事件,多名执法人员中弹受伤

    当地时间8月13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弗吉尼亚州南部皮茨尔瓦尼亚县发生枪击事件,多名执法人员中弹受伤。现场照片显示,大量警车及紧急救援车辆停靠在事发区域。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金洁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远洋渔船船长被害案进展:未找到遗体,嫌疑人申请精神鉴定

    备受社会关注的“远洋渔船船长公海被害案”有了新进展。8月13日,澎湃新闻从遇害船长家属处了解到,由于船长遗体未被找回无法证明其已事实死亡,目前该案仍在补充证据,还未到诉讼程序。家属近日也接到通知,嫌疑人已申请对自身进行精神鉴定。嫌疑人申请精神鉴定澎湃新闻此前报…

    《爸爸的考古笔记》发布,在绘本游戏中走进上海青龙镇历史

    “为什么是考古?为什么是爸爸?上海地下藏着怎样的历史记忆?”上海书展首日,《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爸爸的考古笔记》举办新书发布会,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副主任冯伟抛出问题,这正是这本书想要解答的核心。该书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青龙镇遗址为脉络,通过三大创新设计,让…

    乐山一载重无人机违法试飞坠落起火,致成昆铁路中断253分钟

    近日,国家铁路局官网发布消息,四川乐山一公司进行载重无人机违法试飞实验期间,无人机失控坠落至成昆铁路桥梁上,造成铁路设施损坏,中断铁路行车253分钟。8月13日,红星新闻记者从西昌铁路公安处峨眉车站派出所获悉,事情发生在6月30日20时许,峨眉车站派出所接到报警,成昆…

    一条马路里看上海:“愚园之源 源于静安”系列讲座书展开讲

    愚园路得名于静安“愚园”,是与张园、徐园齐名的海上三大名园之一,兴盛时期占地33亩余。愚园路静安段东起常德路,西至镇宁路,历经百年从未更名,素有“百年愚园路,半部近代史”的美誉,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起源之地。愚园路作为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核心保护范围,这里镌刻着红色…

    两警车违停被贴罚单,沈阳交警:罚款一百不扣分,与是否警车无关

    8月10日,有辽宁沈阳网友发视频反映,当地街道上有两辆警车因违法停车,被交警贴了罚单,此事引关注。视频中,被贴罚单的两辆车为警车涂装,车身印有警徽与公安字样。车窗上贴有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和平一大队违法停车告知单,违停时间为8月10日12时17分,违停地点为民主…

    魔都眼|上海书展首创“夜市”,最迟打烊至22:30

    “准备带女儿进去再逛一下书展。”8月13日19时许,吴女士挎着三个满载书籍的购物袋,在上海书展的夜市稍作休息并享用简餐后笑着表示。她的女儿是个小书迷,尤其钟爱科普读物。8月13日晚,吴女士带着女儿在上海展览中心逛书展夜市。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8月13日,“阅界夜市”现…

    特朗普称华盛顿特区犯罪率“位居全球前列”

    当地时间8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称,华盛顿特区的犯罪率“位居全球前列”。他表示,如果特区是一个州,其凶杀率将高居全美首位。特朗普称,过去十多年间华盛顿特区谋杀率几乎翻倍,暴力犯罪率恶化,而实际情况“远比官方统计更糟”。他指责当地政府在犯…

    2025上海书展|陈尚君、朱刚: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三书”

    2025年是南宋诗人陆游诞辰900周年,8月13日晚,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朱刚两位教授,于上海书展现场,举行了纪念陆游诞辰900周年:朱东润先生“陆游三书”的分享会。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字东润,以字行。江苏泰兴人。曾任武汉大学教授,20世纪…

    谢君豪上海笑谈《天窗》粤语版:说我“爹味甚浓”很有意思

    《Skylight》是国内戏剧观众十分熟悉的一部英国戏剧,此前一直被翻译成《天窗》。该剧改编自英国剧作家大卫海尔(David Hare)的代表作,1995年于英国国家剧院首演,之后转战伦敦西区和百老汇,并斩获奥利弗奖与托尼奖双料殊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曾经创作并演出该剧多年,英国…

    赏“寻光之夜”,逛“明式市集”,徐汇突破传统书展边界

    上海书展期间,书香满城。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双主场”汇聚起阅读之光,上海各区则以“一区一特色”的区级分会场,让阅读成为城市每个角落最温暖的注脚。徐汇分会场以“突破传统书展边界,打造‘阅读+’文化新生态”为出发点,不再局限于书本本身,而是以“阅读+”为核心…

    从打工人共情到亲子向爆款,浪浪山IP破圈记丨解码IP衍生

    作者|尖椒 一个诞生两年半的原创内容IP,能创造多大的经济价值? 上映一周的《浪浪山小妖怪》用17亿的预测票房和卖断货的周边给出了答案。 两年前《小妖怪的夏天》用共情打工人的内核成为圈层爆款。而《浪浪山小妖怪》则用“假冒取经”的故事,收获了更广泛的亲子观众。想看…

    体坛联播|巴黎夺取欧超杯冠军,张本智和目标世界排名第一

    巴黎夺取欧洲超级杯冠军北京时间14日凌晨,欧洲超级杯迎来巴黎和热刺的对决。第39分钟,热刺后卫范德文利用任意球制造的混乱率先破门。第48分钟,热刺再次利用任意球战术,由罗梅罗头球破门,比分改写为2比0。第85分钟,李刚仁禁区外远射破门,帮助巴黎圣日耳曼扳回一球。第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