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是一片“新蓝海”。“体育产业不仅是一个朝阳产业,更是一个具备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潜力的产业。”
10月24日下午,在由上海报业集团·与朱雀展翅体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亚洲体育产业峰会”上,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主任王裕雄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政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了在新政引领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王裕雄发表主旨演讲
王裕雄用翔实的数据展现了体育产业的增长韧性。“十三五”前四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速达到16%,远超同期GDP和其他部分产业的增长水平。”
他提出了支撑体育产业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两大依据。其一来自相关产业的发展印证,“当类似产业如旅游、文化产业即便在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时,仍然能够保持较高增速,而目前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出头,如果旅游、文化产业具备参照性的话,那么体育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内具备保持高速增长的能力。”
其二源于产业内部不平衡发展。“过去体育产业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单腿驱动’特征,这种不平衡恰恰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王裕雄说。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间,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但增长主要来自竞赛表演活动和体育教育培训活动等参与性体育产业的驱动。“而观赏性体育产业严重滞后,竞赛表演活动产业增加值2015年占体育产业的比重为1%,2023年仅仅提升到2%,长期以来,我国高质量的竞赛表演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他以今年爆火的“苏超”举例称,“苏超”爆火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质量的体育竞赛产品供给“太稀缺”,以职业足球为例,2024年赛季我国三级职业联赛中拥有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省份只有22个,有9个省份没有职业足球俱乐部,2.26亿人没有一家属于本省的俱乐部,而目前英国仅伦敦就有不少于13家职业足球俱乐部。
与此同时,体育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王裕雄表示,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整个工业部门的平均水平。“体育制造业必须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加强品牌营销与研发设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王裕雄提出了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首先是保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其次是从“单轮驱动”向“三轮驱动”,即赛事经济、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融合。
王裕雄认为,融合发展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解决更好满足需求的问题,也能够帮助更多市场主体找到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而且未来的融合将更加多元和深入,从市场机制下的融合、契约机制下的融合,向组织内部融合去演化。“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业态,而是通过组织边界的拓展,提供更多的融合性产品。”
他认为,到2030年,在系列新政的引领下,中国体育产业所设定的实现总规模超7万亿元、培育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目标完全有能力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