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网站消息,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分别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进行视频会谈、通话。在中欧、中荷的沟通中,安世半导体问题成为焦点。
半个多月前,荷兰政府依据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以所谓“经济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实施“接管”。这一举措在全球科技界引发震动。作为回应,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10月4日,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而美国的介入让事件的复杂性与地缘政治属性显著上升。在事件发酵半个多月后,荷兰方面主动寻求与中方就安世半导体进行对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告诉(www.thepaper.cn),中方快速反制也向欧洲传递了清晰的信号。在全球产供链深度交织的背景下,依赖关系是双向的。中方不仅在供应链上与欧洲相互依存,更具备对等反制的能力与决心,单边制裁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将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发起方。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则对表示,“荷兰方面主动提出希望与中方展开协商,显然是希望通过对话接触,尽可能厘清自身在事件中的角色与责任边界。荷兰政府在此次“接管”行动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将直接影响中方对事件性质的最终认定,进而决定中方后续采取的应对措施。”
“美国毫不避讳地利用贸易实力拉拢盟友”
在与卡雷曼斯的通话中,王文涛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荷经贸合作。荷方针对安世半导体采取的有关措施,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中方敦促荷方从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秉持契约精神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保护中国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9月30日,闻泰科技及其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收到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的部长令,以及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的裁决,该公司对安世的控制权暂时受限,安世半导体董事长兼CEO张学政被暂停职务。
当地时间10月12日,荷兰政府宣称“安世半导体内部存在严重治理缺陷”,以“担忧技术可能被转移至中国”为由,对安世半导体采取干预措施,旨在“保障欧洲汽车及其他电子产品所需半导体的供应,并维护欧洲的经济安全”。
屠新泉表示,此次荷兰政府启用《物资供应法》对一家公司实施干预十分“罕见”。
据彭博社介绍,《物资供应法》颁布于冷战时期,旨在确保紧急情况下能获取关键产品。报道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一家中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欧洲几乎没有先例。尽管安世半导体可以继续生产,但荷兰政府现在有权阻止或推翻其认为“有害”的管理层决策。
针对荷兰政府的“接管”行为,闻泰科技13日回应称,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而非基于事实的风险评估。
在近日被披露的法庭文件中,明确显示美国曾施压海牙方面要求撤换安世半导体中国领导层,作为该公司不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的条件。
据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外媒15日报道,根据法院文件,美国商务部官员与荷兰外交部6月12日举行会议时,要求更换时任安世半导体CEO张学政,以避免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据会议纪要显示,由于身为闻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的张学政同时又是安世半导体的CEO,安世半导体若要获得豁免资格,“几乎可以肯定必须更换CEO”。
从此前阿斯麦光刻机出口限制到如今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荷兰政府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的限制性举措均与美国政策节奏高度同步。不过,荷兰政府一直坚称此次决定并非在任何其他国家的胁迫下作出,卡雷曼斯19日也公开否认荷兰与美国联手干预安世半导体事务。
而崔洪建指出,荷兰作为欧洲内部立场较为鲜明的“跨大西洋派”国家,近年来在配合美欧行动方面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主动性,从“被动屈服于压力”转向“主动配合行动”来达到自身目标,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进一步强化。
他进一步从另一视角对此加以佐证。“即便从商业合约的角度来观察,若确实存在合同履行争议,理论上也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非由政府直接介入。荷方当前的干预行为,无论其初衷为何,本质上已构成政府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偏离了市场原则。此外,已有公开文件显示美国提前介入,存在借‘穿透规则’施压的行为。两者叠加,这显然构成出于地缘政治考量的单边行动。”
事实上,早在2024年12月,闻泰科技就因被指“协助中国政府获取具备敏感半导体制造能力的实体”,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按照相关规定,被列入清单的实体需要专门申请许可证,才能购买受美国管制的技术。今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再次发布“50%穿透规则”,将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
《华尔街日报》15日刊文称,“发生在安世半导体的接管和罢免事件,凸显出美中紧张关系对整个科技行业的影响,也表明美国正毫不避讳地利用其贸易实力拉拢盟友站队。”
10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指出,美方的穿透规则是加害中企的始作俑者。希望荷方坚持独立自主,能够从维护中荷经贸关系,维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契约精神和市场原则,纠正错误做法,切实保护中国投资者正当权益,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美国近年来推动的一系列单边规则与制裁措施,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对跨国企业构成严峻挑战。
崔洪建特别指出,荷兰这样的“跨大西洋派”国家,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同美国保持高度一致,受美方政策与战略取向的影响程度较其他欧洲国家更深。这种战略倾向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在荷经营所面临的政治与制度风险。
欧美车企断供压力推动荷兰加快与中方沟通
目前安世半导体所引发的贸易紧张局势,正持续向全球汽车产业传导压力。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对汽车组装至关重要。外界担心,贸易争端可能会导致安世半导体的芯片生产中断,而找到替代品并不容易。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在技术上并不复杂,但供应量极大。半导体研究机构TechInsights数据显示,在晶体管和二极管这类汽车芯片市场领域,安世半导体的份额约占40%。安世官网显示,公司有超过 6000 种产品通过了汽车应用认证,每年产品发货量达 1100 亿件。
屠新泉指出,安世半导体超过70%的封装业务位于中国,尽管封装测试环节技术门槛相对有限,欧洲理论上具备自主承接能力,但产能转移需要时间,还将面临寻找合适的替代供应商、协调产能分配等现实困难。这种因政治干预而人为造成的供应链中断,会对产业稳定构成显著威胁。”
这一潜在威胁已迅速传导至产业链下游,引发汽车行业的普遍担忧。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Europe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表示,成员企业要获得新的替代供应需要数月时间,而目前的芯片库存预计只能维持几周。
据路透社10月22日报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各国政府当前应努力“寻求快速且务实的解决方案”。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警告:“若安世半导体芯片的供应中断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可能在近期导致产能大幅受限,甚至引发停产危机。”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汽车芯片的发货不能迅速恢复,将扰乱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汽车生产,并对其他行业产生溢出效应”,“我们敦促各方尽快解决问题,确保美国和全球汽车制造业保持正常运转。”
汽车行业的紧迫诉求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荷兰方面加快与中方沟通的步伐。
在结束与王文涛的通话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发布声明称,“我们(荷中)就进一步推动解决方案的达成交换了意见,这一方案应兼顾安世半导体、欧洲及中国各方的经济利益”,并表示将继续与中方保持沟通,以寻求建设性的解决途径。
另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也在21日与中方的会谈中指出,安世半导体是“事关重大的双边问题,可能产生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并表示支持通过“快速解决方案”化解争端。
不过,崔洪建提醒称,当前安世半导体事件主要表现为中荷双边层面的争端,但后续欧盟方面的动态值得关注。他指出,“若中方未作明确回应,可能助长其他欧洲国家效仿此类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资企业的行为,导致风险由半导体领域向更多关键领域蔓延。”
“中方的目的是防止此事成为‘危险先例’。在与荷兰的磋商中坚定传递出任何针对中企的单边歧视性干预都将面临坚决且对等反制的信号,防止类似干预行为的蔓延。”崔洪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