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理念,贯穿于“十四五”规划从编制到收官的全过程。五年规划既是擘画国家未来的“顶层设计”,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柴米油盐、冷暖安危的“民生支柱”。回首过往五年,“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导向清晰而坚定,“民生”二字的成色愈发厚重可感。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20项主要指标里,7项直指民生福祉,占比逾三分之一;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专门部署教育提质扩容、健康保障、“一老一小”照护等28项民生工程。从幼儿的养育到老人的赡养,从学生的“书包”到青年的“钱包”,群众最关心、最揪心的领域,皆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视域。“发展为了人民”的庄严承诺,通过一项项精准指标、一个个务实工程,铺展成清晰可见、触手可及的民生实景图。
财政部晒出的“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账本”,以“硬核数据”印证鲜明的民生导向:5年间,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规模近100万亿元。其中,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将“民之所盼”变为“政之所向”的价值取向,也通过务实而精准的政策举措逐渐具象化。
“民生”二字,重若千钧。夯实民生根基、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强化重点群体保障、提升人民安全感与生活品质——这些与百姓福祉息息相关的事,不仅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是衡量“十四五”期间工作得失乃至检验国家长期发展是否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尺。
曾几何时,异地就医结算繁琐的困扰,让不少家庭犯难;“一老一小”照护难的牵挂,压在无数家庭中坚的心头;新市民、青年、农民工的住房焦虑,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对“五险一金”的期盼,都是民生领域待解的“考题”。民生无小事,百姓心头的“急难愁盼”,恰是改革攻坚的靶心、破题的关键。
于是,我们看到: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持续深化,为奔波的患者卸下了垫付的重担;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愈发坚固,为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2021至2024年,约78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筹集,2000余万人圆了“安居梦”;就业优先战略精准发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在分类帮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饭碗”。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补齐每一块民生短板、打通每一处系统梗阻、解除每一份后顾之忧,本质上都是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愿景变成现实。让发展的温度,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时期是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也是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注重分好“蛋糕”的五年。
以富有再分配性质和功能的社会政策——社会救助为例,在“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不管是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更好发挥“兜底的再兜底”功能,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还是提升服务管理效能,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抑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这些政策,既兜住了困难群众“眼前的难”,也托举着他们“明天的盼”。
“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被清晰“看见”、被人性化照拂的背后,是对“投资于人”理念的坚定践行,更是“十四五”期间民生建设朝着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迈进的生动注脚。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就拿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来说,当农民在绿水青山间锚定新机遇,“钱袋子”肉眼可见地鼓起来;当远在山区一隅的孩子,充分享受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让家长少了“孩子吃得好不好”的牵挂;当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和本地孩子一起翻开课本,实现有学上、上好学;当村头建起了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快递能直接送到家门口……这些细碎却温暖的变化,都是城乡差距逐渐弥合的真实印记。“共享”二字,也就化为了老百姓心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民生领域仍有痛点待解、难点待破,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随着时代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面向即将启程的“十五五”,唯有始终把百姓关切放在心头,以审慎的论证、深入的调研,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才能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持续兑现对百姓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