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一位“正常的天才”走了!

article/2025/10/18 18:48:13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一位“正常的天才”走了。我们怀念他——为他在科学史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为他心怀家国的赤诚付出,也为他用一生的成就与圆满验证过的一种典范教育观——他那可以尽情铺展至百余年的不凡的生命体验,或许从3岁起,就值得年轻的父母们凝神回望与思考。

少年杨振宁

在公众想象中,天才的童年往往被描绘成孤僻、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异类。然而,回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的成长轨迹,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充盈的爱、理性的引导和平衡的滋养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正常的天才”。

他的卓越并非源于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而是植根于一种平和、尊重规律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为他提供了一种近乎典范的教养模式,使其超凡的智力得以在健全的人格土壤中生根发芽。

正是这种教育,塑造了一位在科学、人文与生活中皆能游刃有余的“正常的天才”。

母亲:慈严并济塑造他的坚韧品性

1923年秋天,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离开合肥,告别妻子和不满十个月的杨振宁,前往美国留学。在父亲留美五年的漫长岁月里,是母亲在战乱与动荡中守护杨振宁的童年。

杨振宁的母亲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只读过一两年私塾。然而,就是这位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传统女性,却以“意志坚强而又克勤克俭”的言传身教为杨振宁打下了品性根基——母亲以极大的毅力在杨振宁四岁时便开始教他认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共教了我三千多字”。这种早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意志力与专注力的严格锤炼。

杨振宁日后曾说:“我本人的个性和作风,受到父母亲的影响都很大,也许可以说,明显的影响(如学术知识)是来自父亲,而不明显的影响(如精神气质)是来自母亲。”这份来自母亲的精神气质,正是那种面对任何困境都保持韧性的生命力。

1927年,杨振宁与父母于厦门留影。

父亲:以慢教育夯实他的人文底蕴

五年的留美经历,使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一位中学教师成长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学术水平的现代数学家。这也为他对杨振宁的教育带来了更广阔和现代的维度。

杨武之回国后,厦门大学聘他为教授,于是杨振宁随父母来到了厦门。他在日后回忆道:“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abcde’;当然也教了我一些算术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干支顺序……八卦……”这些话题极大地丰富了杨振宁的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数学教授,杨武之并未急于向儿子灌输高深数学,而是着力夯实其人文底蕴。当杨振宁十一二岁时,杨武之请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丁则良,用了两个暑假的时间教他诵读《孟子》,在丁则良的教导下,杨振宁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全文。

一个完整的灵魂,需要理性与感性的均衡滋养。这种“慢”的艺术,是对成长规律最深切的尊重。或许,杨振宁日后所展现出的数理与人文的贯通能力正是得益于这种教育。他在物理学研究中展现出的深刻数学美感,以及对物理学史的精湛研究,无疑得益于早年打下的深厚人文功底。他不仅能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更能从宏观的科学史和哲学角度思考问题,这种视野的广度是纯粹的技术专家难以企及的。

少年杨振宁:有一颗人际沟通的慧心

1929年秋,杨武之受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随父母入住清华园西院,并在此度过了从童年到少年的八年时光。在随父母生活在清华园的岁月里,杨振宁并非一个只知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他与好友爬树、嬉戏,几乎熟悉园里的每一草一木。这种自由的、与自然亲近的童年,保护了他珍贵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的学业同样出色。就读中学时,他的数理天赋愈发突出,但兴趣却十分广泛。他活跃于演讲比赛,还与同学自办刊物《赤子之心》,全面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杨武之并非没有发现儿子的天赋。1935年,身在异国的他思念家人,当收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他在照片背面郑重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伯瓌”二字,寓意深远,寄托了父亲对长子如美玉般瑰丽杰出的期许。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期许并没有转化为“拔苗助长”的压力。杨武之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年幼的杨振宁常常翻看,并对其中的定理和图表产生浓厚兴趣,但当他多次向父亲请教时,杨武之总是回答:“慢慢来,不要着急”,只偶然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这种“不着急”的从容,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他学会了独立探索与思考。

全面、均衡的家庭教育使得杨振宁不仅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更在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展现出难得的平衡感。他在12岁时为母亲代笔给父亲写信,他能以“吾夫”开头,“爱妻”结尾,语气成熟得体,条理清晰地报告家中情况,展示出人际沟通的慧心,让父亲深感欣慰。这种共情与沟通能力,也体现在他日后与同事的合作中。

▌观察手记:“治未病”的教育智慧

回顾杨振宁早年接受的家庭教育,其核心正是一种中国式的智慧。他的父母没有在他“天赋异禀”显现时进行过度开发和透支,而是着眼于整个生命系统的平衡与健康,耐心培固其精神“元气”——即健全的人格、饱满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也正是我们应当秉持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补救,更不是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它应该是一种平和的、平等的、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的精神调养。

我们向往的,是如杨武之先生那般“慢慢来,不着急”的从容;是创造一个如杨振宁童年那般既有知识引领又有情感滋养的环境。

让每个孩子都生活在有常识的家庭里,让教育回归其“治未病”的本源,这或许是我们从一位“正常的天才”的成长故事中,所能获得的最珍贵的启示。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在此推荐四本商务印书馆的好书。在这四本书中,杨振宁先生有时是传主,有时是作者。

年轻的父母们通过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位“正常的天才”,同时也可深入思考:何为健康的教育?如何让孩子生活在有常识的家庭里?

-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xdnf.cn/aBUBhSKwUk

    相关文章

    促进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融合发展!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开幕

    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今天(10月18日)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龚正表示,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擘画和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

    强化中德学术交流,汉堡工业大学在华拓展学术合作

    1986年,上海与德国汉堡结为友好城市。在上海与汉堡缔结友城关系40周年之际,10月17日下午,汉堡工业大学校长安德雷亚斯蒂姆-吉尔教授一行到访上海“汉堡之家”,并与汉堡驻中国联络处首席代表安克先生在“汉堡教育联盟中国”项目框架下共同签署双方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汉堡驻…

    室内户外皆舞台,上海前滩公园巷变身为“爵士大道”

    10月18日,第21届爵士上海音乐节在上海前滩公园巷启幕。这场以“爵士上海・音乐世博”为主题的盛会将持续至26日,以前滩为核心辐射全城,汇聚全球20个国家的300位顶级音乐家——包括19次获格莱美提名、4次获奖的世界级大师,他们将在九天内呈献120余场精彩演出。10月18日,第 …

    爵士、音乐剧、二次元还有美食,首届外滩音乐节来了!

    夜幕降临,外滩源圆明园路步行街响起爵士乐,观众游客三三两两,端着潮流艺术美食市集上购买的鸡尾酒,在深秋微凉的夜风中感受“轻松一刻”。10月17日,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出品、中美艺术家联袂呈现的音乐节主题曲《Super Bund》拉开了“2025外滩音乐节”的序幕。本次音乐节为…

    为什么说延安精神也是生产力?

    0.34亿元,3.44亿元,2383.4亿元,这分别是延安1949年、1978年、2024年的全市生产总值。数字无言,诉说着历史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转变,2021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2383.4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10月…

    施郁忆杨振宁:他是一名“保守的革命者”,负责任地推动进步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 视觉中国 资料图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23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大…

    云南通报“高速服务区出现赤裸小孩”:未发现拐卖行为,将调查是否存在虐待

    10月18日,据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消息,南涧县“1016”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近日,网传某高速服务区出现赤裸小孩相关信息引发关注。对此,孩子父亲户籍地南涧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积极协同事发属地联动开展处置工作,并多方联系当事人及家…

    “最美街角”:优秀历史建筑“组团”更新如何做到三个协同

    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更新,应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出发。2002年《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保护对象由单体延展到整体,逐步建立了由“点(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线(风貌保护道路、河道)-面(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相…

    杨振宁晚年多次到访沪上高校:聪明和努力重要,最重要的是走上正确的道路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即便在晚年,杨振宁也常做客沪上高校,与师生畅谈科学、治学之道等等。另据华东师大消息…

    中国科协悼念杨振宁:家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以一生践行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8日,中国科协微信公众号发文缅怀道,从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的思想碰撞,到科普一线的躬身力行;从科技战略的前瞻建言,到青年人才的悉心培育……杨振宁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国际交流、普及科学知识…

    核物理学家马余刚:杨振宁先生逝世对物理学界来说是损失了精神支撑

    “杨振宁先生的逝世,对我们物理学界来说,是损失了精神支撑。”10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马余刚对澎湃新闻说道。10月18日,据新华社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

    燃情绿茵,相约苏州!2026年中学生足球世界杯倒计时一周年

    2026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计划于明年十月在苏州举办。这是全球最高水平的中学生足球赛,目前赛事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10月18日,苏州2026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倒计时一周年发布活动在金鸡湖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标志着赛事筹备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国际中体联活动总监乌…

    费城交响牵手上海爱乐,把古典音乐送进大学校园

    “多年来,从整团出发到部分成员来访,费城交响乐团已经来上海15次了。”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睿恩德(Ryan Fleur)说。建团125周年之际,费城交响乐团再次来到上海。10月17日晚,费城交响乐团与上海爱乐乐团联手,在上海科技大学同台。继去年的室内乐合作后,两支乐团…

    东方财富实控人其实家族套现超58亿元!16家机构“接盘”

    东方财富实控人其实的妻子陆丽丽、父亲沈友根询价转让事项,有了最终结果。10月17日晚,东方财富公告称,陆丽丽、沈友根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合计转让公司股份2.37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本次询价转让的受让方最终确定为16名机构投资者,包括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广发证券、…

    竞彩湃|阿森纳客战农场主力争赢球,狼队能否持续反弹?

    周六015 德甲莱红牛vs汉堡竞彩SP数据 1.35 4.68 5.70-1 1.99 3.90 2.70除了新赛季首轮被拜仁痛击外,莱比锡其余5场联赛拿到了4胜1平的不错战绩,包括国际比赛日前做客1比1打平了多特蒙德,谢什科和西蒙斯的离队看起来并没有对球队造成太大的影响。本赛季莱比…

    送别物理学巨擘杨振宁,多所高校网站页面转为黑白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清华大学官网10月18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等官网已转为黑白,送别这位物理…

    杨振宁曾隔空对话邓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23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荣耀CEO李健:期待团队“干出大事来”,在终端领域探索未来方面做出价值

    荣耀正在加码AI战略和技术。10月15日,在荣耀Magic8系列暨MagicOS 10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被称为“自进化AI原生手机”——荣耀Magic8系列,并预告了一款带有未来感的机器人手机“ROBOT PHONE”。对于构建一款手机其竞争力有三个重要的维度,分别是AI能力、性能指标以及影像能力…

    在上海这个地方,杨振宁曾多次留下传播科学的身影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当日,上海市科协发文缅怀杨振宁,并回顾了杨振宁与上海市科协的渊源。在上海科学会堂里,也曾多次留下杨振宁传播科学的身影。1980年,杨振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学术报告。本文图…

    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将联合申遗

    在川渝大地的金沙遗址,是中国21世纪首个重大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两处古蜀文明将联合申遗。总台记者 张力:这里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在这里发现了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60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