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今天推出第六集《让城市成为艺术品》, 跟随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刘旭光走进浦东美术馆、前滩休闲公园,在扑面而来的艺术氛围中,观看文化新地标的新风景,在开放的亲水空间,感受城市文化给予人们的心灵滋养。
以人文之眸,阅魅力之城。《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

刘旭光
文化的使命是文而化之,是通过一系列包含着精神内涵的活动,滋养人、培养人,营造社会氛围,熔铸市民与整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文化新空间的建构为文化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能,它是“以文化人”的载体,但又超出了物理意义,既是物理空间,又是交往空间,还是精神空间。


近年来,上海布局打造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新地标新空间,包括重大文化设施,区域化文化活力中心,社区、乡村、商圈文化新空间等,形成了多层级文化新空间格局。


上海在建设具有上海城市发展特色的文化新空间中有三点创新理念。一是通过统一规划、整体营造,实现“以文化人”的顶层设计。上海文化新空间呈现了多种形态、多业态,这背后是把文化空间的功能性与城市区域规划、市民生活相结合的新理念。


二是让文化新空间建设成为“以文惠民”的载体,体现人民性。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分层分类进行文化空间的区域规划与联动,全面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让文化新空间成为“以文兴业”的渠道。上海营造的文化新空间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比如浦东美术馆,将美术馆、景观台、室内展演空间、文化地标等功能聚集在一起,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文化艺术,还可以感受上海文化天际线和城市魅力。文化空间让城市本身变成了艺术品,文化空间的发展带动促进了周边区域的休闲消费、餐饮、教育、健康等行业的协同发展。




《看见人文之城》每日更新一集,邀请知名社科专家和实践地建设者,全景式、沉浸式解读《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9大行动、30项重点工程的精彩实践、创新案例和突出成果,阐释文化建设的内在肌理,提炼文化实践的一般规律,展示上海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自信自强文化样本的积极探索。

跟随《看见人文之城》,一起去发现这座城市的活力魅力!

(原题为《看见人文之城|刘旭光:让城市成为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