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入推动区域物流降本增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创新,也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月15日下午,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导,与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主办,澎湃研究所承办的“澎湃下午茶/走进上海智库”系列第二场研讨会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以“联运与智能:长三角区域物流如何降本增效”为题,邀请来自智库、企业、媒体与政府嘉宾共议长三角物流的现状、挑战与破局之道。
智媒融合,打造有影响力的上海智库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盛源代表市发改院欢迎来宾并感谢了各方的支持。他介绍,市发改院贯彻落实市委要求,遵循“一个定位”(打造成为“五个中心”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政府智库)、“两个面向”(服务政府中心工作与紧贴社会重大需求)、“三个维度”(全球广度、中国深度、上海维度)强化研究职能,在“1+5+N”政府智库体系中,发挥“1”的关键作用。市发改院深度参与了全国首个跨省域物流降本增效行动方案等政策制定,有效发挥了政府智库支撑作用。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盛源 本文图片均由 沙润琪 摄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认为“澎湃下午茶”是智媒融合的积极尝试,媒体与智库强强联合,借助传媒力量为智慧“装上翅膀”,放大智库声音,更好地解读政策、管理预期、引领社会。他指出,当前中国智库发展已进入“3.0阶段”,其核心在于提升影响力。智库成果必须走出书斋,影响社会认知、政府决策和公众预期。李安方高度评价了“澎湃下午茶”,期待“澎湃下午茶”持续举办,提升上海智库的影响力。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
长三角物流优势:多式联运、智能化,与产业深度联动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物流体系在规模与效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提升空间。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张勇指出,从费用与结构来看,2023年,长三角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3.28%,低于全国14.4%的平均水平。然而,这一比例较发达国家普遍低于10%的水平,仍具有较大优化空间。张勇进一步分析,长三角物流费用结构呈现“运输费用低、保管费用高、管理费用略高”的特征,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异显著。这既折射出产业结构的差异,也与生产组织、仓储效率及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张勇
长三角物流具有哪些特点?第一,多模式联运的快速发展。上港集团长三角多式联运(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介绍,2022年至2024年海港集装箱总吞吐量从4700万增长到5150万,同期以上海港为核心,内河集疏运规模三年内实现翻番,从2022年的95万标准箱增至2024年的184万标准箱,占母港增量的近一半,有力证明了长三角内河发展已成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陈伟提到,海铁联运业务量从2019年的6-8万箱增至2024年的90万箱,年增长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通过“南联、北容、西拓”战略,长三角已形成29个内河出货点,辐射范围延伸至山东济宁港等华北区域,京杭运河航道升级后,济宁港借助内河运输与上海港建立连接,成为服务西北腹地的新通道。陈伟表示,河海直达船的推广进一步优化了时效,120T标准船型将合肥至洋山港的运输时间从5天压缩至60小时,大幅提升了内陆城市与国际港口的联动效率。
上港集团长三角多式联运(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
第二,以智能化提升企业效率。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章嵘介绍,公司通过AI底座构建、智能驾驶运力能力的提供、数智化物流平台管理,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客户场景应用,中东阿布扎比CSP码头就使用了公司提供的岸桥智能理货系统及完全自动化卡车。此类海外布局不仅提升了区域物流的国际辐射力,更通过“全球枢纽+区域节点”模式,为长三角企业出海提供了稳定的物流支撑。
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章嵘
第三,产业链与物流链的深度联动。陈伟以公司与美的集团的合作为例,双方签订“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公司为美的华东区域的芜湖、合肥、无锡、苏州四大工厂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实现年物流成本节约30%-40%。陈伟表示,这种“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服务,将港口、运输、仓储等环节深度整合,形成了产业链与物流链的协同闭环。
破局之道:多箭齐发,协同攻坚
尽管长三角物流联运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短板:物流通道存在“最初一公里、中间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难题,仓储领域有结构性矛盾;不同运输方式各类标准不统一;数字化智能水平 “海港强、内河与铁路弱”;国际物流的适配性不足。
破解长三角物流降本增效难题,需从多维度发力,构建“硬件联通、软件协同、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基础设施优化是提升联运效率的基础。张勇建议,应聚焦完善区域“枢纽+通道+网络”物流体系,打造复合型枢纽,补齐“三个一公里”短板:提升铁路和水运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占比;优化末端设施布局,发展“仓店综合体”“仓产综合体”“ 仓研综合体”,实现仓储与消费、产业、研发的融合,适应即时零售等新业态需求。针对内河运输,陈伟提出进一步推广120T河海直达船型,配套完善码头接卸设施,目标形成年200-400万标准箱的运输能力,同时推动京杭运河、长江干线等航道升级,减少跨区域运输的断点。
政策协同与区域统筹是打破壁垒的关键。在跨境物流领域,张勇建议强化国际中转集拼、国际分拨物流、保税维修等功能,优化保税仓储监管规则,允许货物处于“待定状态”以适应内外贸一体化需求。铁路短板方面,上海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物流与港口航运所所长程润磊提出加快补齐陆港短板,建设上海铁路物流枢纽、公路货运场站等陆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服务模式,探索在长三角试点铁路运营市场化工作,逐步形成与公路、水路的良性竞争格局。
上海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物流与港口航运所所长程润磊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梅圣洁强调市场与政府共同发力,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希望长三角未来共推仓储物流评级和白名单管理制度,共建安全合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快相关行业监管政策协同优化,促进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应用。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梅圣洁
东航物流营销总监胡巍骏分享了东航在苏州、昆山设立“前置货栈”的经验,该方案通过“双前置”:将安检与海关功能前置,大幅提升了长三角空运货物的运输效率,降低了成本。此外,他还建议应大力发展中转业务,尤其是“国际空空中转”,通过东南亚和欧美的航线布局,设计东南亚经上海中转至欧美的空运产品来提升快时尚、电子产品的运输总量。
东航物流营销总监胡巍骏
智能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是提质增效的核心路径。章嵘提出以Ainergy智能双轮驱动作为基础,并分三层,层层打通,先完成各物流节点的电气化改造,推广电动集卡、换电站等设施,目前西井科技的换电站已在英国、埃及等国应用,最多每天168次换电。再推进智能化升级,通过Reewell智能调度协同平台实现全链条时空信息共享,减少环节等待时间;最终实现全局互联转型,构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责任流”五流合一的数字化底座。
京东物流华东业务拓展部负责人黄锐分享了京东在“科技+全程供应链”方面的经验,通过自动化数据和网络协同,提升仓储效率,优化运输路径,并达成全环节可视化。京东进一步集合京东物流、达达集团、京东外卖等聚合优势,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末端优化发力。通过无人驾驶新能源车替代传统集卡,在生鲜供应链(如大闸蟹运输)中实现人力与车辆成本的双重降低,同时提升配送时效。
京东物流华东业务拓展部负责人黄锐
本次下午茶由副总裁、澎湃研究所所长张俊主持。张俊认为,物流行业不应被视为单纯的“成本中心”,而应认识到其“创造价值”的核心属性。未来澎湃研究所将继续加强服务研究工作,研究并实践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将“智库”的“智”与“智能”的“智”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深度协同。
副总裁、澎湃研究所所长张俊
张勇在总结中指出,此次“澎湃下午茶”成果丰硕,启示深刻。其一,中远、上港等企业展示了产业链与物流链融合产生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其二,西井、京东等公司凸显了科技与绿色创新在整合物流生态中的强大力量;其三,东航探索的“空空中转”等创新实践令人振奋。他建议各方持续以全球广度、中国深度和上海维度,深化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推动上海未来发展取得新突破。
澎湃研究所为旗下城市智库,致力于构建全球城市协作网络。“澎湃下午茶”,始于2019年8月,坚持“看上海,聊决策”,努力搭建政商学界沟通平台。
与会政商学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