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本文刊发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晋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5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曹晋表示,复旦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蕴藏着担当学术自觉、精神自由觉悟、踏实生活,超越工具理性有用性为目的的深切人文关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晋。受访者提供
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提供诊断社会时弊的社会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性。人类本为万物的尺度,但在数学化的世界里,人性让位于可计算的数学原则,个体的主体性被消解,人沦为资本的一个素材,仅仅是绩效考核的量的存在,这是现代人的根本处境。
有鉴于此,我才意识到复旦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在既有等级化、商品化的社会情境中,它是多么洒脱、超然的生命态度,不为时代困境所约束,凡事不以计算理性为原则,蕴藏着担当学术自觉、精神自由觉悟、踏实生活,超越工具理性有用性为目的的深切人文关怀。
回首来时路,恰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向全球招聘,我立即报名面试,有幸获得机会入职新闻学院,当时既满怀憧憬和喜悦,但又不知如何转型,路在何方?关键时刻,黄芝晓院长语重心长地鼓励我:“先练好内功”,这句话始终刻印在我的心板上,挥之不去。
二十余年的勤苦治学,作为毫无新闻传播知识背景的跨学科、跨学校的普通老师,我也在新闻学院获得了真实的成长。我把入选耶鲁大学东亚委员会访问研究、哈佛燕京学者、福布莱特学者、加州伯克利大学BBRG学者等项目积累的国际学术资源都传递给学生,博士徒儿们赢得国家留学基金分别前往伦敦政经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学府联合培养,学成归来,已经任教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我推荐前往海外高校深造的本科生早已在全球师资竞争中崭露头角。
国际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家Vincent Mosco教授、Graham Murdock 教授和我联袂主办“新媒体与全球信息社会的公正传播”研究生暑期学校,至今坚持了十四年,培育了近两千名海内外兄弟院校青年学子亲友团。2017年和2021年连续两届与哈佛燕京学社组织“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工作坊,牛津大学Rachel Murphy教授和伦敦政经学院的Shakuntala Banaji教授如期而至,目前她们继续参与我们的国际教学活动。回顾过往,一切内功的磨砺与积淀,都是因为凭靠着享有极高社会声望的新闻学院。
任何人的起步都是渺小的。怎么办?从经典阅读开始,建构知识体系。阅读是人生的壮游,大家在家庭教养的培育下,步入大学的殿堂,自己担当责任开启新征程,学养的积累便是要义。我常建议学生每天放下手机四个小时,不要轻易做数字媒体的免费劳工,静心阅读做笔记,读得多了,自然就会顿悟人生的道理,并且直接塑造自己的思想,继而不去迷信、盲从外在权威,你的学业生活更不会被他人所主导。
学术是思想对思想的思考,学者治学要达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并非易事,“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潜沉钻研、孤独求索乃学者生活的常态,作为新闻学院的一个普通教授何等幸运,此生选择学术作为终生志业,可以在获得个人最高自由境界的环境中耕耘学术的田园,守护学术的理想,虽然自然年龄不断增长,但因为有培育禾苗的重任在肩,始终让生命不会垂垂待老、怯怯无归。
新闻学院的新文科生们,我们都应该自带青春的光泽和社会人文关怀的自信,不为流风所然,一心向学,砥砺前行。
(本文刊发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