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一周书记:当前科学观中的盲点、危机与……人类命运

article/2025/5/15 12:52:06

《何为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美]亚当·弗兰克 / [加]埃文·汤普森 / [美]马塞洛·格雷斯著,周程 / 廖新媛 / 杨军洁 / 万舒婵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4月版,376页,88.00元

由美国学者亚当·弗兰克(Adsm Frank)、马塞洛·格雷斯(Marcelo Gleiser)和埃文·汤普森(Evan Thompson)合著的何为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The Blind Spot: Why Science Cannot Ignore Human Experience,The MIT Press,2024;周程等译,中信出版社, 2025年4月)是一部很及时的科学哲学新著,它所讨论的问题既是当下亟需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其讨论语境也是处于该论域的最前沿。在这部去年出版的著作中,最新的引述文献截止到2023年(见330页,注释37),中文版在原著出版后一年内就推出,都有一种紧迫的前沿研究氛围。原书名直译是“盲点:为什么科学不能忽视人类经验”,有鲜明的专题性和针对性。中译本的书名或许有各种考虑,不过看来与原书名强烈凸显的问题意识相比有点大了。可能是意识到论题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三位作者要兼顾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该书的“引言”部分非常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全书的主题和核心观点。对于中译本读者来说,前面的“译者导读:现代科学中的盲点”也很有帮助。

该书论述议题的核心不是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关系,而是对科学观本身的本体论认知迷思的反思与纠偏,是关于科学哲学的观念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这个议题的提出具有明确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就是当前科学观中的盲点、危机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关系,而不是纯粹科学理论的形而上思辨。“引言”的第一个小标题“燃眉之急”反映了作者的忧虑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怀着深深的忧虑撰写了这本书,因为我们坚信,人类集体的未来和文明的伟大工程正面临严峻的危机。……随着科学否定主义的声浪越发高涨,公民社会日益走向分裂,最为紧迫的是,我们的科学文明正面临着一场由自身所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灾难——地球气候危机。”因此,“我们认为,当下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1页)。说是“燃眉之急”似乎有点修辞的夸张,但是处在人们对于气候危机与人工智能的狂飙发展远未有足够和清醒认知的当下,“今天的科技让我们离生存威胁更近了”(3页);我们不否认科学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要直面科学带来的复杂问题:比如科学促成了快速的国际旅行和大规模的环境破坏,使得疫情得以迅速传播,同时也在气候危机上推波助澜。“‘再燃的劫火’已近在咫尺。我们急需一种新的科学理解和实践方式,一种不会将我们的世界推向火海的方式,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扑灭已经燃起的熊熊烈火的方式。简而言之,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我们的出发点是恢复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系,而这种联系已经消失在盲点之中。”(12页)这的确是一种有燃眉之急的危机感,从这部著作出版后的反响来看,首先唤醒人们的紧迫危机感是公认的重要成果。

十九世纪以来的科学观发展到今天已经陷入危机,无法解释作为科学根基的人类经验、主体性、意义与意识究竟在我们的科学观中占有什么位置,以致难以确定如何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更为严峻的是,这场认知危机发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此时我们正面临着多重生存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境破坏、新兴疾病的全球流行、数字监控的扩展以及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而这些挑战无一不源于科学与技术的成功。新冠疫情凸显了这些问题,我们切身感受到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脆弱性。我们不能也不应再将自然世界简单地视为一种可任意操控的物质资源”(2页)。问题讲得很清楚,这是一条连结着科学盲点、全球性危机与人类命运的链条。

接下来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关于“盲点”(blind spot)这个概念。这个作为英文原著书名的概念无疑是全书的第一关键词,但是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认识中的盲点、在科学探索中未被认识的知识盲点或研究的空白领域不是一回事,而是指在有关科学的观念中人类经验、直接感知和主体性作用的缺失、被遮蔽和被排除。当然,这样的诠释是一种概括性的转述,作者关于“盲点”原意的表述与阐释分为两个层次,应该有所分辨:一,我们的科学世界观正陷入一个深刻且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已彻底演变成一种意义危机。“我们将这一意义危机的根源称为‘盲点’。科学的核心存在一些我们无法直接察觉的东西,而正是这些不可见的部分使科学成为可能,就像视觉的盲点位于我们视野的中心,赋予我们视觉能力一样。视觉盲点的中心是视神经,而科学盲点的中心则是直接经验。通过直接经验,万物得以显现,成为我们可以感知和使用的对象。直接经验是观察、调查、探索、测量和论证的前提条件。任何事物的显现和可用性,都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及其感知和感觉能力。直接经验即身体经验,正如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所言,‘身体是人类存在于世界的载体’。然而,正如我们即将探讨的,第一手的身体经验隐藏在我们所称的‘盲点’之中。”(6页)这是“盲点”的第一层涵义:科学盲点的中心是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盲点的核心”(10页)。这一点容易被读者所忽视。

然后,以“温度”这个熟悉的概念为例,具体说明我们所称的盲点的含义:“未能将直接经验视为知识不可还原的源泉,这正是盲点之所在。盲点带来的悲剧在于,我们失去了人类知识中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们的生活经验。宇宙以及试图理解它的科学家都变成了无生命的抽象概念。……科学与经验之间的这种脱节,即盲点的本质,是当前科学在思考物质、时间、生命和心灵时面临诸多挑战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9页)“有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被嫁接到了科学上,我们把这种世界观称为‘盲点’。科学中存在着一种主流哲学观念,它让人们将数学抽象提升为真正实在,并由此贬低直接经验的世界……”(18页)一种特殊的、贬低直接经验的科学世界观,这是“盲点”的第二层涵义,是读者肯定都会关注的,而且都能理解这是全书论述“盲点”的关键涵义。

那么,由盲点而产生的具体主张是什么?作者在第一章列出的盲点的主要观点是:一,自然两分:物理学家把自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存在于外在客观世界之中,另一部分则纯粹是主观的表象或仅仅存在于感知者头脑之中;二,还原主义: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被还原为基本粒子;三,客观主义:科学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摆脱人类视角的客观实在;四,物理主义:一切存在都是物理的,宇宙中所有存在的事物在本质上和构成上都完全是物理的;五,数学实体的物化:宇宙的真实结构属性是数学属性;六,经验是副现象的:意识经验被认为是一种由大脑产生的表征,意识经验并不比电脑上的桌面图标更加真实。以上这些观点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盲点的充分条件,就是这些观念塑造了我们当前的科学世界观,今天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些观念是理所当然的(20-23页)。严格来说,这些观点所涉及的科学哲学、科学史和观念史等领域的问题都相当复杂,三位作者也只能是围绕“盲点”这个核心视角进行阐释。在全书的“结语”部分,作者再次回到对“盲点”的概括:“我们必须把自己作为科学创造者,这一事实值得被重新铭刻在科学的叙事中。科学取决于我们如何经验世界。我们没有办法把自身从故事中抽离出来,从上帝的角度来叙述科学。遗忘这一事实意味着屈服于盲点,也意味着在科学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迷失在科学塑造社会的所有重要的方式之中。”(303-304页)正因为是我们和我们的人类经验在创造科学,科学取决于我们的经验世界,因此在关于科学的基本观念及叙事中不能脱离人类经验的角度,不能自以为我们能够以上帝的角度叙述科学。

可以说,第一层涵义上的“盲点”是原发性质的,是人类经验的所在之处;“盲点”的第二层涵义是指一种扭曲的科学世界观,即遗忘了人类经验的科学观。区分这两层涵义是有意义的,因为两者的指向与意义均有区别。由此可以想到的是,人类直接经验之所以被遮蔽和被遗忘,也与科学体系这个人类创造的客体在高度抽象化、概念化之后反过来对创造者产生的高度压抑性影响紧密相关。由于在极度数理化、概念化的科学叙述与人类直接经验叙事之间有着巨大的理解落差,“科学似乎让人类的存在显得无足轻重,宇宙学和进化论的宏大叙事将人类描绘成在浩瀚而冷漠的宇宙中偶然发生的微小事件”(2页),由此而促使和强化了盲点的存在。结果是,“我们掌握着由自己绘制的最精确的地图,却遗忘了我们正是那位绘图者。如果不改变自己在求索之路上的导航方式,我们势必会在危险与混乱中越陷越深”(4页)

为了应对科学世界观中存在的意义危机,已经有过的三种广为人知的回应都陷入了困境。第一种回应是“科学必胜主义”,盲目地宣扬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实际上无法应对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文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第二种回应是“科学否定主义”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两者都拒斥科学,否认科学具有认识真理的能力,甚至导致扭曲事实和传播虚假信息;第三种回应是“新纪元运动”,“该运动毫无批判性地接受了对亚洲或原住民世界观的各种扭曲,并将还原主义的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典范,因而无法真正理解其他文化中的科学思想和实践。”“既然这三种回应都未能有效解决科学世界观中的意义危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呢?”(5页)

因此,三位作者联手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揭示盲点,并提供一种可能的替代方向,以取代这种不完整且有局限性的科学视野。……所有科学始终是我们自己的科学,是一种深奥且不可还原的人类科学,是我们如何体验世界以及与世界互动的表达。同时,科学也是世界的科学,是世界如何与我们互动的表达。科学正努力成为一种可自我纠错的叙事,一个成功的科学叙事是由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共同演化而成的”(9页)。这已经阐释得很清楚了。接着,作者让我们思考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直接经验为什么重要?直接经验就是存在的感觉,由于离我们极其近且异常熟悉,它常常被我们忽视。我们习惯性地专注于事物本身,而忽略了觉知这一基础。因此,我们遗漏了认识事物的一个关键前提:没有觉知,任何事物都无法显现,更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强调“纯粹经验”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哲学家使用了“直觉”( intuition)、“感觉”(feeling)和“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 等术语来描绘这种直接经验或呈现方式。“至关重要的是,直接经验先于显性知识而存在。认识总是以经验为前提,单凭认知的片段无法获得完整的经验。……我们关注的核心始终是科学对经验的依赖,这种依赖比科学对观察者和实验的依赖更加丰富且复杂。问题的症结以及我们世界观中意义危机的根源在于,我们被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功所吸引,以至于忘记了直接经验才是科学的本质来源和坚实支撑。”(11-12页)所谓“福兮祸所伏”,今天人工智能科学的成功与迅猛发展也正在把人引入忘却直接经验的盲区。

关于人类直接经验遭遇的危机,我们还可以从当下的电子信息洪流中直接感受到直接经验是如何被淹没的。有报道说,今天的AI生成资讯像暴雨般倾泻而下,淹没了我们每个人。当你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全球正以每秒三百八十万条推文、七十二万小时短视频的速度制造信息泡沫。某位顶流明星的离婚词条正以三亿两千万点击量冲刷热搜,而某地爆火的"多巴胺早餐店"刚在短视频平台完成第十五万次算法推送。“这就是2025年的魔幻日常:我们比父辈更轻易触摸世界,却在信息的汪洋中活得愈发虚无缥缈。 经济学人去年的《年度生活方式报告》中,提及斯坦福大学对于注意力的研究,揭露了一个可怕的事实:现代人专注力正以每年12%的速度衰退,短视频训练出的大脑杏仁体,让深度思考变得像在流沙中奔跑般艰难。”(https://mp.weixin.qq.com/s/86qnA0WcGB-OuRU3mOz4RQ)信息爆炸与经验匮乏、内心空虚,这样的情景早已不是新闻,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股洪流还将泛滥到什么地步。最近不少高校纷纷讨论如何面对AI进入教学与科研的问题,如果把对科学观中的盲点的认识也联系起来,也有启发性。

该书的作者一再指出,科学观中的盲点实际上已经在现实中带来极大的危害,下一步科学的出路何在,人类今后的命运将发生什么巨变,这些是该书反复论述的核心问题。不可忽视的是这三位作者的职业身份,分别是天体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均卓有建树,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三位作者呼吁必须将人类的视角纳入科学,必须肯定和继续研究人类经验如何使科学成为可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我们必须重新建构一种革命性的科学世界观——关于科学自身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科学包括——而不是忽视或试图不去看——人类的生活经验,而且是寻求客观真理的不可忽视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高度精致、不断发展的人类经验形式,而不是一种与人类经验完全割裂的对绝对客观现实的发现。这种革命性的科学世界观针对的是那种忽视和排除了人类经验的盲点,作者从时间和空间、宇宙起源、量子物理学、生命、人工智能和思想、意识的产生,以及地球作为一个行星系统等科学研究议题中,论证了科学知识是由世界和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所组成的叙述,必须从所谓绝对知识的错觉中醒悟过来,必须把科学叙述与人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该书除“引言”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何以至此?”主要论述“盲点”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特征,然后从哲学和科学两个视角阐释了盲点的形成过程。第一章“悄然替代:盲点的哲学起源”从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开创的现象学运动谈起,指出胡塞尔将“欧洲人性危机”的深层根源追溯到理性的失败以及对现代科学意义的根本性误解上,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承认胡塞尔指出了我们当前的科学文化所特有的深层问题。另外,还有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也尖锐地批评了我们现在称为“盲点”的世界观。他们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盲点世界观中的关键要素(17-19页)。对于科学史有充分认识的读者更会关注到的是,“伽利略的无摩擦平面模型、玻尔的原子模型(即致密原子核外环绕着量子化轨道上的电子)、完全孤立种群的进化生物学模型,这些都是存在于科学家头脑中的理想化表征。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是具体的实在。我们不应该悄悄地用抽象的心灵表征来取代具体的实在,这就是在用地图来取代领土。正如我们接下来所讨论的,胡塞尔也认为我们不应该悄悄地用科学工作间来取代整个世界”(27页)。所谓“悄悄地”,是指一种观念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的过程。“科学工作间”指的就是各种科学实验室,其基本特征是在受到严格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测量、建立模型等研究活动。但是在事实上,在实验室之外的世界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大环境内相互交织的复杂结构,“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工作间里所发生的事件的放大版,那么我们不仅在理论上会出大错,而且在实践和社会政策上也会陷入误区”(32页)。简单来说,“我们需要肯定身体经验和科学都是有效的,我们不应该在关于什么东西才是真实的这一问题上制造分裂,也不应该基于这种分裂来设定知识的等级”(45页)。克服这种分裂就是超越盲点、走向科学新视野的第一步。在这种新视野中的科学并没有失去权威性,而是让这种权威性找到恰当的立足点:“科学之所以具备权威性,是因为它是一种高度凝练的经验形式。科学的客观性来自我们能够将直接经验进行抽象,并使我们抽象出来的东西成为公共知识的对象。……我们通过这一过程创造出了稳定的公共知识,而科研共同体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知识丰富并扩大了人类经验。……科学必须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嵌入科学工作间外的世界。我们需要将尊重自然作为我们的关注点,而不是将自然视为一种等待我们征服的对象。”(46页)在阅读中我感到全书的核心议题与关键结论在第一章完成了铺垫与提示。

第二部分“和谐有序的宇宙”主要从物理学研究的视角论述时间、物质、宇宙学等观念如何在被抽象化的过程中脱离了直接经验,由此产生物理学领域中的盲点。在第三部分“生命和心灵”中,论述的重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类本身,先后揭示了存在于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盲点。这一部分的论述对于认识和思考当下最受关注的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行星”揭示了科学观的盲点如何导致了地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被破坏、流行病肆虐等当下现实中的重大危机,并且切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论域,使科学的盲点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

应该说,三位作者的思考与论述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全书的论述框架也是比较全面和扎实的。有读者评论认为,“我们正处于一场全球性的、文明的、规模的生存危机中。需要进行概念上的转变。《盲点》向我们展示了危机的原因。”(Stuart A. Kauffman,《超越物理学的世界》和《At Home in the Universe》的作者,https://www.amazon.com/Blind-Spot-Science-Cannot-Experience/dp/0262048809#)事实上,对科学理性近乎信仰的意识使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产生强烈的依赖科学的惯习,这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我们通常在说“要相信科学”的时候,不会感到严格来说这有什么问题。在我的科学入门阅读中,的确就有过这样的反复。在八十年代初读到P.亨德莱(P Handler)主编的《生物学与人类的未来》(上海生物化学所等译,科学出版社,1977年8月第一版)的时候,很为“绪论”中的这句话激动:“从本质上讲,生命只能从化学术语角度来理解。”现在看来,化学术语当然是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理解生命的一个重要角度,但不可能是唯一角度。正如《何为科学》的第六章“生命”所指出的,“关于生命的盲点视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还原主义的形而上学(即复杂系统的性质完全由其部分性质决定的观点)。对于还原主义的形而上学来说,生命不过是分子机器”(181页)。后来读到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厄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的《生物学思想的发展》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 Diversity,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1982;刘珺珺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发现迈尔特别强调生物学与人类价值的关系:“生物学有一种令人敬畏的责任。……我们所不知道的和可能不知道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注入了一种卑微和敬畏的感情。”(87页)由此在化学术语之外更多了一种认识。现在从《何为科学》中,我们可以更明确认识到:“我们强调,生物学已经带领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超越盲点的生命科学。有机体是自主的主体,而非机器。生命包含不可预设的相空间,是自我促成的,而非由定律决定。生命,本质上是历史性的。物理主义、还原主义和副现象论——盲点世界观的基石——在面对生命时都失效了。”(203页)

在启蒙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来从开始的时候就是以“人的科学”为中心。苏格兰启蒙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在他的《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1739-1740)导语中提到“人的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要基于事实和人类经验,对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进行统一和全面的描述。美国学者弗莱德·R.多尔迈(Fred R.Dallmayr)在《主体性的黄昏》Twilight of Subjectivity,1981;万俊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指出,一旦人的主体性在科学客观性结构中丧失,人类的主体性便进入了黄昏。他深刻地表达了对理性的信念与困惑之情,“我不得不承认,我对理性思考得越多,就越不能肯定究竟什么是理性。……不能否认理性是西方文明中最令人困惑的思想之一”(409页)。“我承认对理性的神化是错误的。……我率先提出了,与宽容、熟思和怀疑(如果我是人类,我会把这三元素称为人文主义)脱节的理性主义不会把人类带向乌托邦,而只会走上断头台。”(410页)可以说,这里讲的“脱节”也正是《何为科学》反复阐释的盲点问题,只是切入的视角有所不同。

科学观盲点使我们对自己创造出来的科学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和有严重视差的。在现实中导致的意义危机往往表现为一种高度压缩的科学观念,其内涵往往是数理公式至上的科学主义、祛人性化的模型分析、高度黑箱化的项目开发等等。可以看看近日的一则报道。1975年,一群科学家和律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阿西洛马(Asilomar)开会讨论了重组DNA研究的风险和可能的保障措施。2025年4月《科学》邀请了十八位年轻的科学家,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今天你在一个类似于阿西洛马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你所在领域的研究将会给地球带来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在来自各领域的潜在风险答案中,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专家认为:“在微型设备中,用人类源神经元代替动物模型已经成为可能。然而,模仿人类认知的尝试伴随着重大认知误判风险。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其一需建立认知能力、智能等级与意识状态的科学界定标准;其二应出台针对人类源生物样本的伦理应用阈值规范。”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专家则指出:脑机接口有可能使瘫痪的肢体恢复运动,使失明的眼睛恢复视力。风险是企业可以利用脑机接口来影响人类的情绪、决策,甚至政治信仰,因此必须“提前保护人类的自主权”;生物医学(Biomedicine)则指出在生物传感领域,传感器的开发、校准和测试往往只是基于一个较小的人群样本,从而导致新设备对边缘群体可能造成误诊。因此必须以多样化人群为验证标准,根据现实世界的人类多样性才能降低风险(来源:《科学》杂志,转见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5-05-11)

在关于当下最为热门的人工智能讨论中,三位作者的这种提醒非常重要和及时:“无论在大众文化还是科学中.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常被视为‘纯智能’科学和超越自然的技术领域。然而,这种视角掩盖了人工智能对物理自然和人类社会组织的深度依赖。正如凯特·克劳福德所说:“人工智能既具备具体形态又拥有物质基础,由自然资源、燃料、人类劳动、基础设施、物流、历史和分类构成。’……因此,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根本无法超越自然,也不构成超人类的‘纯智能’科学。无法清楚地认识这些事实和掩盖这些事实的修辞,正是计算盲点带来的广泛影响。”(221页)

在全书最后一章“地球”中,有一小节的标题是“盲点、文化与政治经济学”,所论述的问题对于认识当下大数据时代下的算法压迫与劳动者的生存有直接的启发性。据作者介绍,女性主义学者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桑德拉·哈丁(Sadra G.Harding)和伊芙琳·凯勒(Evelyn Fox Keller)等人研究的议题是在当代科学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观念(知识)和物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奥西里斯》Osiris杂志曾出版过一卷主题为“科学与资本主义:相互纠缠的历史”的论文集,编者指出:“我们认为,思考、计算、规划预测、组织和理论化不仅应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占据核心位置,而且这些看似抽象且无实体的活动可以并且应该作为真正的实践形式被加以研究,因为它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意想不到的偏远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290页)说白了就是资本与智能计算的联手塑造了新型的压迫性劳资关系,而在众多的赞颂话语中无疑都存在着排除了人类经验、生活感受的科学观盲点,并且正在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升级版。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一直关注的是,盲点如何塑造了这一意识形态,又如何被这一意识形态所塑造。”(295页)

在全书的“结语”部分,作者提出的希望是“通过将盲点纳入我们的集体视域,我们将能更好地找到超越盲点的新道路,使我们的科学和文明能够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继续生存并发展。”(304页)“我们在本书中论述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努力完成上述项目的第一部分——挖掘和阐明盲点的历史及其隐含的哲学承诺,以试图理解盲点形而上学如何渗透到现代科学实践的背景之中。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在下一步探索出替代性方案。……这些替代性方案不会把抽象的理论结构误认为是具体的生活经验。也不会忘记抽象的上升螺旋总是植根于那些不可还原的重要经验。”(305页)应该说,正如不少评论也指出的,提出盲点问题及其危机呼吁已然是这部著作最重要的贡献,至于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替代性方案”,恐怕不是它所能完成的。用作者对于科学工作间与现实真实世界的相互关系的阐释来说,这是必须要回到复杂的、变动的当下经验世界中才能找到通向“替代性方案”的各种可能与路径。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认识到,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是多么不同凡响。我们为科学的完整性而战可以说是势在必行。”(308页)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http://news.xdnf.cn/eJPtOTxFwS

    相关文章

    中日东三省问题的源起——《1905年东三省事宜谈判笔记》解题

    近世海通以来,中外关系变化,新增诸多“交涉”之政,“交涉”之学遂而勃兴,同时也产生数量庞大、性质各异的“交涉”相关文献史料。在近代中外关系文献的整理与利用方面,经数代学者辛勤耕耘,积累丰厚,而今人揆时度势,再辟蹊径,犹可追迹前贤,后来居上。由复旦大学中外现…

    缅甸内观冥想的历史漂流:从“人民鸦片”到东方灵修

    2024年夏天,我在法国参加了一场Dhamma Vipassana的冥想课程,进行了十天无阅读、无电子设备、无交谈、日均十小时冥想的封闭式隐退(retreat)。Dhamma Vipassana冥想中心承袭缅甸内观禅修传统,由印度裔缅甸商人葛印卡(S. N. Goenka)于1976年创建,以缅甸禅修导师吴巴庆(U…

    缅甸内观冥想的历史漂流:从心理治疗室到“非语言现场”

    印度佛教在历史传播过程中出现南北分裂,与北传中国、日本等地的大乘佛教不同,上座部佛教向南经由斯里兰卡传播,流行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地区,因此又称南传佛教。随着民族迁移、融合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成立,这一佛法地图被进一步复杂化。我在法国参加的…

    向猫学习禅修之后,你会发现将生活降格为劳作是多么愚蠢

    一则消息称2021年猫粮的进口额大于婴儿奶粉的进口额。朋友小婷笑,看来我也贡献了一份力量。朋友小朱妈妈惊了,乖乖,女孩子养了猫更不要养娃了。小朱一翻眼睛回了一句:养娃那是增压,养猫那是减压。确实,在养娃之前,是要先投喂好自己,优先抚慰自己的心灵。猫疗愈孤独和创…

    长三角首次,在铁三赛事中感受竞技与生态的共鸣

    铁三,已经成为一项城市流行运动。打铁,成为过去几年城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趋势。而这里所说的“打铁”,是被越来越多人喜爱的铁人三项运动。如今,这股“打铁”热潮为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又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赛事。5月17日至18日,上海创办的自主品牌赛事“2025年长三角国际铁…

    上海锦江乐园摩天轮正在拆除中,预计5月底6月初拆完

    被很多人视为“上海城市地标”之一的锦江乐园摩天轮(又称“上海大转盘”)开始拆除了。这两天,不少市民驾车从沪闵高架驶过锦江乐园时,发现有一些不一样了——从一位网友5月14日发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大转盘上的轿厢不见了,部分钢筋也在陆续拆除。网友5月14日发布的照片显…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2025年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学校之一的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5月15日,展览“一生有光:光华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将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对外展出。从校长张寿镛的手稿,到廖世承、吕思勉、胡适、徐志摩、钱锺书、顾廷龙、施蛰存等曾在光华任教过的学人手札、墨迹,…

    伊朗最高领袖顾问:伊朗愿承诺永不制造核武,换取美解除制裁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1日,伊朗德黑兰,人们在一幅有伊朗国旗的壁画旁走过。当天,伊朗与美国在阿曼举行第四轮核谈判。视觉中国 图在伊朗与美国正展开多轮会谈的背景下,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一位高级顾问14日向美媒透露,伊朗准备在一定条件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核协议,以…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看百年光华

    2025年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学校之一的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5月15日,展览“一生有光:光华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将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对外展出。从校长张寿镛的手稿,到廖世承、吕思勉、胡适、徐志摩、钱锺书、顾廷龙、施蛰存等曾在光华任教过的学人手札、墨迹,…

    复原展出孙吴大墓,江苏首座考古博物馆将开放

    澎湃新闻获悉,“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江苏首座考古学科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将于5月17日在石湖景区正式开馆,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该馆将展出1200件/组文物,其中五分之四展品与遗迹为首次亮相,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同时复原展出占地150平方米、重近百吨的三国时期虎…

    巴菲特谈卸任CEO:开始偶尔失去平衡,但仍然保持敏锐的头脑,仍打算继续工作

    巴菲特 视觉中国 资料图当地时间周三,据外媒报道,“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决定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首席执行官(CEO)一职,是因为自己正在经历衰老带来的身体影响。“不知何故,直到90岁左右,我才真正感觉到在开…

    特朗普促卡塔尔说服伊朗放弃核计划,伊朗总统:你来吓唬我们?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4日,卡塔尔多哈,美国总统特朗普参加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为他举行的国宴。视觉中国 图据《环球时报》报道,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为期3天的中东之行中抨击伊朗的有关言论,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当地时间14日回应称,伊朗不会“向任何霸凌者低头”。据卡塔尔半岛…

    澎湃·镜相第二届非虚构写作大赛初选入围名单公示

    自2024年9月澎湃镜相第二届非虚构写作大赛启幕至2025年3月16日截稿,我们共收到有效参赛稿件六百余份。截至目前,为期近两个月的初选环节已圆满结束,由21位出版编辑构成的初审委员会从选题、信息和文本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筛选出了50篇作品进入下一轮评审流程。现公示入围作…

    92岁上海交大退休教师捐赠百万元给学校,其父也曾设奖学金

    这是一份横跨38年的传承:1987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原副校长周志宏捐出自己多年来的工资积蓄两万元,设立“周志宏奖学金”,以奖励从事冶金和材料科学研究而勤奋学习的后辈;2025年,为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师生,周志宏之女、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92岁的退休…

    杨文庄当选中国人口学会会长,曾任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

    近日,中国人口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选举产生了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杨文庄同志当选为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庄亚儿同志当选为第十届理事会秘书长。公开资料显示,…

    1至4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6亿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

    2025年4月6日,武汉铁路武昌站。视觉中国 资料图5月15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1至4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6亿人次、同比增长5.9%,创同期历史新高。一是客运能力显著增强。统筹用好线路、车站、装备资源,发挥高铁成网运营优势…

    创同期历史新高!1至4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6亿人次

    今年以来,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旅客运输组织,丰富客运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有力保障了旅客平安便捷温馨出行。1至4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6亿人次、同比增长5.9%,创同期历史新高。责任编辑:刘雯图片编辑:沈轲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

    回望星河深处,唤醒文物记忆——读《发现武王墩》

    当“天问”探测器飞向火星,“嫦娥”月球车漫步月背,中国航天的足迹正不断延伸至宇宙深处。与此同时,在安徽淮南的田野间,考古工作者手中的洛阳铲正轻轻叩开武王墩的千年封土,解读这部镌刻在黄土中的文明“地书”。今天,我们为何仍要将目光投向安徽淮南三和镇徐洼村的那座…

    娃哈哈:自4月起已终止与今麦郎的委托代工关系,未来将坚持自有生产模式

    娃哈哈就纯净水委托代工相关情况发布声明。5月15日,娃哈哈发布声明称,公司和今麦郎确存在委托代工关系,代工期间娃哈哈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自2025年4月起,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娃哈哈表示,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娃哈哈纯净水均符合国家质量标…

    经常口干口渴的人,要当心这些病

    原创 知妹 腾讯医典她知 周三突击检查! 你今天有没有好好喝水?有没有觉得口干舌燥的? 可是有时,就算喝了很多水,还是会觉得口干口渴,这是为什么,又该怎么办呢?1.吃太咸 周末放松时的一顿重盐重辣的火锅、水煮鱼,办公时吃的怪味豆、薯片、九制梅肉等零食,拌饭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