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珍·古道尔:“不能只靠科学改变世界,我们还需要希望”

article/2025/10/30 6:32:38

珍·古道尔博士(Dr. Jane Goodall,1934-2025),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与环境保护主义者,于2025年10月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去世,享年91岁。去世时,她仍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继续其长期致力于环境教育与公共倡导的使命。古道尔博士1934年生于英国伦敦,自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国家公园展开对野生黑猩猩的长期田野研究,其发现黑猩猩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打破了当时人类独有的定义,深刻改变了灵长类动物学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式。1977年,她创立“珍·古道尔研究所”,1991年发起面向青少年的“根与芽”计划,将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青年赋权相结合,留下了横跨科研与社会行动的深远遗产。

珍·古道尔于1965年12月22日现身贡贝溪国家公园(坦桑尼亚),参与CBS电视台特别节目《古道尔小姐与黑猩猩世界》的录制,该节目于当日首播。

我第一次见到珍·古道尔的时候11岁,也可能十岁,那时候她要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给我们开展儿童动物教育活动。那时候我非常兴奋地告诉家里人,明天珍古道尔要来我们学校啦!家里人问我她是谁,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她是谁,只知道是个非常厉害的外国人,那时候没怎么见过外国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学者。学校选拔了好几个英语好的同学去接待她,我英语不太好,没有入选。我坐在了当时那个汇报大厅里,第一次知道了动物学家这个词,而她那时已年老,慈祥的看着台下一片叽叽喳喳。后来我逐渐知道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人,虽然我自己并没有走上动物研究的道路,但是我总听见她活跃在不同的青少年平台里,前半生献给了森林,后半生又献给了社会的花园。所以当我看见她去世的消息时,突然从童年的缝隙里吹过来一阵和煦的风。我们当时是小学生,所以她自称古道尔奶奶。我是曾经被她温柔教导过的年轻人,教导的不仅是对动物研究的热情,而是对整个地球的温柔相待。

在森林中重新认识“人”

1960年,一位二十六岁的年轻英国女性,在母亲的陪伴下,抵达了东非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的贡贝溪国家公园。她没有学术头衔,也没有正规科研训练,唯一的行囊,是一颗对自然毫不妥协的热爱之心。这就是珍·古道尔的科学之旅的起点。她是以非正统的方式进入这个领域的。她给观察到的黑猩猩取名字,而不是编号;她记录它们的情绪、亲密、冲突,甚至哀悼与悲伤,这些当时在学术界被认为是“主观”甚至“浪漫”的行为。在那个科学讲求客观、抽象与距离的年代里,古道尔选择贴近、注视与共情。这并非出于方法论的无知,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伦理选择,她相信,理解非人动物,不应该以“人类的冷漠”作为前提。这一贴近,带来了颠覆性的发现。1960年10月的一天,她目睹了一只名叫“大卫·灰须”的雄性黑猩猩,用树枝剥去树皮,伸入蚁穴捕鱼取食。这一行为震惊了当时的西方科学界,因为在那之前,“制造并使用工具”一直被视为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根本的界限之一。她在报告中写道:“如果人类是因制造工具而成为人的,那我们现在必须重新定义‘人’。”

《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这一发现引起了她的导师、著名古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基(Louis Leakey)的极大兴趣和支持,并最终促成了国家地理频道的资助与拍摄,使她的研究得以延续、扩展,并获得全球关注。正是从这一刻起,贡贝的黑猩猩成为了连接人类与自然之间一条关键的情感和认知通道,而珍·古道尔,也成为了那条通道最早也是最温柔的守门人。她后来的研究还表明,黑猩猩并非“自然中的高尚野兽”,它们也有侵略、领土争斗和内部冲突的能力。它们会团结起来袭击其他群体,也会照顾孤儿、安慰受伤的同伴。她并没有因为“它们像我们”而一味美化它们,而是让我们看到:人类并非从野兽中“净化”而来,而是与其他动物共享着复杂而多面的情感谱系。

在森林的注视之下,她重新定义了“人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低姿态、也更真实的自我认知坐标。这些是我长大后了解到的,可我最终对动物研究并无个人兴趣,真正让我为她感动的是她走出森林之后所做的一切。

二、从森林走出,为森林发声

珍·古道尔并未一直停留在贡贝的森林里。她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记录、理解,也亲密地参与了一群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活。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开始渐渐远离她最初走入的那片密林,不是因为厌倦,也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她发现:如果不去改变森林之外的世界,森林之中将不复存在。她发现,黑猩猩面临的最大威胁已不是猛兽或疾病,而是森林被砍伐成农田,被道路切割,被矿井掏空。她在一次田野调查中亲眼看到原始森林变为焦土,而黑猩猩被当作“宠物”偷运、交易,甚至食用。贡贝不再是一片宁静的庇护所,它已被无形的市场、政策与人类欲望的延伸所包围。于是,她走出了森林,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没有家的旅程”。从世界自然基金会到联合国气候大会,从偏远社区学校到城市讲坛,她不再是那个在望远镜后静静书写田野笔记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扛着森林的诉求穿梭于各国政坛与媒体之间的公民环保主义者。她常说:“我们不能只靠科学改变世界,我们还需要希望。”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践策略。她从未对公众使用高深的术语或学术威权姿态,而是用故事、情感、连接,去抵达每一个听众,从国家元首到乡村教师,从小学儿童到濒临放弃的环保志愿者。她将自然保护从“物种”与“栖息地”的概念,转化为一种与人类日常伦理深度交织的公共议题。她呼吁人们关注消费链条背后的森林砍伐,思考一块巧克力背后的热带雨林,理解一台手机的制造为何关系到刚果黑猩猩的生存。她倡导“人、动物与环境三位一体”的保护视角,正是对割裂式科学方法的一种温和抵抗。

这一转变,并未让她失去科学的严谨性,反而让她成为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可持续存在的一个生动范例。她不是象牙塔里的女智者,也不是环保组织的明星代言人,她是一个奔走在机场、讲台与森林之间的“信使”,不断传递着一个朴素却极其困难的理念:万物有灵,人不独尊。

三、“根与芽”:守护者,启蒙者

“只要根深,就一定会发芽。只要芽破土,就没有石头能阻止它向上生长。”这是珍·古道尔在无数青少年面前重复过的一句话,也是她所创立的“根与芽”(Roots & Shoots)项目名称的由来。1991年,在坦桑尼亚的家中,她与12名当地中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他们对于环境与动物保护的担忧。孩子们提到塑料污染、偷猎、流浪动物、滥砍森林。那一次简短的聚会,后来发展为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0000个活跃团队的青少年环保网络。而她本人,则成了这个网络最年长的“志愿者”。

她深知:如果未来要改变,那么必须从孩子开始。她坚信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责任感和创造力。“根与芽”项目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团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社区问题,自主提出方案、发起行动。她赋予了年轻人信任,也赋予了他们现实行动的权利。这一理念在中国,尤其生根发芽。自1994年首次访华起,珍·古道尔陆续走访了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广州等几十座城市。她戴着标志性的马尾辫与棕色披肩,走进学校、社区、大学课堂、动物园、山野保育区,和孩子们面对面地交流。在很多中国孩子心中,她不是遥远的科学家,而是亲切的“古道尔奶奶”。

珍·古道尔在中国科技馆参加根与芽30周年庆典。图片由根与芽北京提供

她曾在北京的演讲中说:“我看见中国的年轻人眼睛里有光,那是改变世界的光。”这些年,已有数百个“根与芽”团队在中国成立,从保护城市候鸟、改善校园食堂垃圾分类,到推动动物保护立法咨询、农村环境教育实践,她所撒下的种子,已在这个辽阔国度的角落悄然萌芽。她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在成都,她参与大熊猫保护交流,也走访道教文化场所,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云南,她和少数民族孩子一起种树,听他们讲村落与动物的故事。在香港和台湾,她则鼓励青年志愿者把行动视为一种“信仰”,而不是任务。对很多参与“根与芽”的中国青少年来说,她的魅力并不止于“科学家”的身份,而在于她那种深信“改变是可能的”的能量。她的语气总是温和的,但言辞从不回避现实的重量;她面对的常常是最年幼的听众,却总是给予最认真的回应。

珍·古道尔参加十三邀对谈节目截图

她讲述森林,也讲贫民窟;讲黑猩猩,也讲人类的暴力;讲气候危机,也讲如何用双手植下一棵树。这种平衡的叙述方式,让她成了“行动主义”的一个伦理榜样:不高声叫喊、不制造恐慌,而是以耐心、温柔和长期主义,播种下一代人的觉醒。当年那个在你我学校里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银发老人,可能只是短暂停留。但她留下的那些“根”与“芽”,早已在我们之间悄悄发出声音,并指向了一个仍未完成的未来。

四、直到最后一天,她都在发声

对于珍·古道尔来说,“退休”这个词似乎从未存在于她的词典中。她晚年的生活,比任何一个中年人都要忙碌。机场、演讲厅、中学教室、联合国会议室、偏远村落,她拉着一个帆布小包,穿着素朴的衬衫和夹克,几乎年年奔波于五大洲之间,平均每年超过300天在旅途中。有人笑称她是“永远在地球上的候鸟”。她知道时间所剩无多,但她从不慌张。她的每一场演讲,都是一场低声而坚定的祷告。她不高谈阔论,也几乎不做任何意识形态的输出,她讲故事,关于一只母黑猩猩在失去孩子后久久抱着尸体的哀伤,关于某位乡村教师如何带着学生清理山坡上的塑料垃圾,关于她自己童年时在伦敦后院观察鸡的一整个下午……这些故事不宏大,但在她声音的弧线上,像种子一样掉入听众心里,然后发芽。

2025年9月,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周,她仍在美国进行为期半月的巡回演讲。这是“希望之旅”的延续,她早已知道自己身体越来越虚弱,但拒绝取消任何一场与青少年的见面会。她甚至坚持接受播客节目的专访,和年轻主持人谈起气候危机、人类责任,还有爱与勇气。她的晚年并不只是反复重述过去的研究成果,而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言,以进入更年轻的一代人的语境中。她熟悉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也理解视觉文化的感召力。她甚至愿意参与年轻人喜欢的访谈节目,从“你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物”聊到“你对AI时代的看法”,没有傲慢,也没有距离感。她做的,已经不只是科研、教育或宣传,而是一种几乎宗教性的传递,让人类在快速奔跑的现代性面前,慢下来,回头看看,记得我们本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方式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五、温柔即力量:一种跨越物种与国界的伦理遗产

在这个世界上,能称得上“科学家”的人不在少数,但像珍·古道尔这样,把科学的精神从实验室带入日常生活、从数据表延展到道德关怀的人,却寥寥无几。她终其一生都未曾真正从事实验科学,不曾拥有一间充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不曾在显微镜下操纵分子或基因。她的“实验室”是热带森林、是野外营地、是孩子的眼睛、是城市边缘的废弃地。作为一位非体制内的科学女性、一个“非典型”的研究者,她却用她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对科学最纯粹、最深沉的坚持。她坚持的是观察,是经验,是长期主义,是尊重事实而非立场。她不热衷用理论去定义行为,而是用行为去拷问理论;她不急于提出新概念,而是通过持久的在场,缓慢地、忠实地记录每一次生命的涌现。她也没有追求“发表即意义”,而是以科学作为理解世界、改变现实的起点。这种不喧哗的坚持,本身就是对现代科学功利化倾向的有力回应。

而更重要的是,她教给我们一种更温柔、更开放的态度,不只是对动物,对自然,对科学本身,也是对彼此。她几乎从未在演讲中激烈地去批判“人类”,而是邀请人类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她从不把环保主义变成道德高地,而是以一种近乎母性的方式,温柔而不妥协地召唤行动。她相信改变发生于每一个微小的、具体的场景之中,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孩子的念头、一个陌生人被唤醒的瞬间。

《家有儿女》截图

因此,她的影响跨越了学科,也跨越了国界。她不是一位只属于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她是许多不从事动物研究的人们心中的一盏灯。在地球议题越来越政治化、意识形态对立日益尖锐的当下,她始终坚持一种不设防、不分你我的姿态。她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组织儿童共学小组,也在刚果与卢旺达边境促成跨境环保行动;她在美中关系紧张的时代坚持访华,与中国孩子谈自然,也不避讳谈生态忧患。这种“无分别心”的工作方式,并不意味着空洞的中立,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的伦理信念:每一个生命体、每一片生态空间、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值得被倾听、被鼓励、被保护。而她的这种坚持在她的步履之间,在她重复了数百次的句子中,在她面对提问时的静默里,缓缓传递。而这,也许正是我们在她离去之后,最该传承的一种力量:温柔地,坚持着。

结语

珍·古道尔已经离开了。在她度过了九十一个春秋之后,那颗为世界奔走了大半个世纪的心脏,终于安静下来。而这个世界,仍然喧嚣如故,森林依旧在退缩,塑料还在漂浮,战争仍在继续,动物与孩子,仍需要被保护的理由。

在她的注视之下,一代又一代人学会了如何把科学和情感连接,如何把观察转化为行动,把无力转化为可能。她教会我们不仅要知道“世界出了什么问题”,更要去问:“我能做什么?”这句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无数学校、田野、社区、少年心中留下了回响。而我依然记得那天,在成都的府南河畔里,那个年幼的自己第一次听到“动物学家”这个词,第一次感受到,一位年老的外国人,会为地球上的每一只猿类、每一个孩子、每一棵树说话。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不懂什么是行动,但她坐在那里,安静地讲述,像在播种,像是在对我们说:“你们要走得更远。”

今天我们写下这篇纪念文,不只是为了哀悼一个生命的终止,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她留下的不是遗产,而是一种未完成的对话,一种持续进行中的邀请。她走了,但她开启的路依然在延伸,而这条路,没有地图,只有方向。那方向是:温柔地、坚定地、为了更美好的地球去生活。理想主义会被唱衰,而愿意有人永远为它守住烛火。

延伸阅读:

Abrams, Douglas Carlton, and Jane Goodall.The Book of Hope: A Survival Guide for Trying Times. New York: Celadon Books, 2021.(中文版:《希望的理由》,中信出版社,2022年)

Goodall, Jane.In the Shadow of Ma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1.(中文版:《与黑猩猩为邻》,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三联书店)

The Chimpanzee Family Book. New York: North-South Books, 1989.

Seeds of Hope: Wisdom and Wonder from the World of Plants. With Gail Hudson. New York: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3.

Goodall, Jane, dir. Miss Goodall and the Wild Chimpanzees. CBS News, 1965.

Knauer, Lorenz, dir. Jane’s Journey. Produced by NEOS Film and Animal Planet. Germany: 2010.

Morgen, Brett, dir. Jane. National Geographic Documentary Films, 2017.

National Geographic, dir. Jane Goodall: The Hope. Disney+ and National Geographic, 2020.

    责任编辑:朱凡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姚易琪

    http://news.xdnf.cn/ibAxIXFcZc

    相关文章

    再见了,课本上的传奇!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去世

    当地时间10月1日,珍古道尔研究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该研究所当日上午获悉,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研究所创始人珍古道尔因自然原因去世,当时她正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美国巡回演讲。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因为她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科学、生物、英语教科书上。课本上…

    陈豪已任浙江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陈豪 资料图据“东阳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1日上午,2025第五届东阳人发展大会开幕,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豪,东阳市委书记黄胜可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任魁主持。上述消息显示,此前担任浙江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陈豪已任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公开资…

    台风“博罗依”在越南已造成34死22失踪

    据越南堤坝管理与自然灾害预防部门统计,截至当地时间10月1日18时,台风“博罗依”在越南已造成34人死亡,22人失踪。据悉,台风“博罗依”造成超过15万间房屋受损,4.8万公顷的稻田及其他农作物被淹,8200根电线杆被折断,造成近9万亿越南盾的经济损失。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

    杨剑波任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曾是最高检报告起草组负责人

    澎湃新闻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网站获悉,此前担任最高检办公厅副主任的杨剑波,已履新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公开资料显示,杨剑波,男,汉族,1977年2月生,湖北天门人,1998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杨剑波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办…

    多家评级机构遭监管部门警示或警告,未遵循一致性原则等成违规“重灾区”

    近日,多家信用评级机构接连遭监管警示或警告,引发市场关注。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8月至今,已至少有6家评级机构被警示或警告,部分机构还被处以罚款。信用评级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所谓“信用评级”,则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响经济主…

    房企积极通过收并购在核心城市获取高标的土地,前九月新增货值绿城、保利、中海列前三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今年1-9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7278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较1-8月扩大8.7个百分点。9月部分房企通过收购形式获取大规模土地,致拿地总额同比增幅扩大。拿地企业仍以央国企为主,拿地金额居于前10的企业中,8家为央国企,部分民企亦有一定投资强度。2022…

    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值2.46%,后续如何走

    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累计升幅超2.4%。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日间收盘价从去年末的7.2988升至2025年9月30日的7.1186,累计升值超2.46%,其中三季度升值超0.65%。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走势走势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4月9日触及年内低点7.3506,随后总…

    10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

    《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邓秉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从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模式交摄互遍的角度,对于经学在先秦的早期形态及演变作了分析,对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经学的误读性批判作了澄清,尤其是详细揭示了“德性思维”这一经学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

    设立亚洲首个ATP发展中心,久事国际网球学院正式揭牌

    10月1日,当2025年上海劳力士网球大师赛拉开帷幕之时,中国网球界也在旗忠网球中心迎来了一桩里程碑事件。当天中午,久事体育与ATP于旗忠网球中心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共同宣布合作设立亚洲首个ATP发展中心,并为久事国际网球学院正式揭牌。据ATP首席执行官Eno Polo在发布会上…

    长三角铁路预计今日发送旅客400万人次,同比增幅超10%

    昨日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量创国庆运输单日客发历史新高。10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铁集团”)获悉,10月1日,该集团公司实际发送旅客420.5万人次,创国庆运输单日客发量历史新高。其中,上海直属站当日发送旅客81.2万人次,创该站单日客发量…

    体坛联播|欧冠小组赛阿森纳迎来两连胜,大巴黎客场绝杀巴萨

    中超三队本轮亚冠1胜2平保持不败北京时间10月1日晚间,亚冠精英联赛第二轮,上海申花主场迎战韩国蔚山,上半场蔚山后卫控球失误,阿苏埃单刀推射被赵贤祐扑出,此后他摔倒在禁区但主裁判和VAR沟通后未判罚点球,半场双方0比0战平;下半场开场3分钟,阿苏埃近距离凌空扫射打破僵…

    美国肆无忌惮违反国际法,中方痛斥美在加沙问题上滥用否决权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资料图)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1日在联合国大会关于否决权使用问题会议上发言说,如果不是美国一再滥用否决权,安理会对加沙危机的应对不会如此不尽人意。9月18日美国再次否决安理会加沙问题决议草案,中方对此深表失望和遗憾。傅聪说,加沙冲突爆发…

    发现夜上海|老字号延时打烊,为南京路步行街带来什么?

    【编者按】“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当往昔熟悉的经典旋律在耳畔响起,也能映照出如今上海之夜的璀璨。国庆节,上海夜不眠,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惬意玩乐。政策与活动双轮驱动下,上海夜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特色在哪里?积攒了什么经验?带来了哪些启示?…

    联合国发言人:联合国不会从加沙城撤离

    当地时间10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确认,联合国在加沙地带的派驻机构和工作人员不会在以色列针对加沙城新一轮冲突中撤离。央视记者 徐德智: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表示,任何留在加沙城的人都将被“视为恐怖分子及恐怖主义支持者”,您对此有何评论?联合…

    宁波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叶怀贯调任杭州市纪委书记

    9月30日,杭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非主持会议并讲话。当晚,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杭州新闻联播”画面显示,此前担任宁波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的叶怀贯出席了此次会议。叶怀贯(右)出席杭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

    青年演员阿云嘎人民日报撰文:“准时送达”四个字的背后

    音乐剧《在远方》剧照 人民日报 资料图在音乐剧《在远方》中扮演快递小哥姚远之前,我选择先走进快递员的生活——要讲好他们的故事,首先得了解他们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这部剧于我而言最珍贵的,是让我真真切切走近了一群人——那些藏在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为贴近姚…

    纽约州拒掏钱,自由女神像火炬或因政府停摆而“熄火”

    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纽约州州长凯西霍楚尔办公室发言人表示,纽约州不会像此前政府停摆时那样,承担自由女神像的开放运营费用。州长称这次自由女神像火炬可能会“彻底熄灭”。霍楚尔提到,纽约州已有超过10万名联邦工作人员被迫休假或面临休假风险,其中包括数十名在自由女神…

    喜剧的“命”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以下简称喜人2)开播,弹幕说好比过年了。马东顶着“猫王”的发型,穿着喇叭裤开场的时候还略显不太自信,却笑果十足。马东首期录制,他依然让导演“不省心”。“马东老师,你是不是忘词了……”观众爆笑,马东则是一副小孩被抓现行的表情。以至于李诞也…

    道指、标普500指数齐创新高,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1.44%

    美东时间周三,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创收盘新高。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指数涨43.21点,涨幅0.09%,报46441.10点;纳斯达克指数收涨95.15点,涨幅0.42%,报22755.6点。标普500指数收涨22.74点,涨幅0.34%,报6711.20点。来源:Wind盘面上,大型科…

    青春有Young|当AI“进山”,我们看到乡村孩子的渴望与思考

    当人工智能成为全社会炙手可热的话题,乡村地区的孩子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抛下?人工智能,又可以为乡村孩子的教育生活带来哪些切实改变?今年,是我做有关乡村儿童公益活动的第十一年,身为湖南人,我去过湖南的不少乡村地区,见证了乡村的发展。这一次,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