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卢勇舟 皮肤科徐楠医生
春风拂面的季节,皮肤科诊室里却格外热闹。不少人带着泛红的脸颊、发痒的皮疹或是莫名冒出的闭口前来就诊,明明认真护肤却像在给皮肤"帮倒忙"。这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皮肤问题,其实暗藏着春天气候与人体的精妙互动。
忽冷忽热的天气如同在皮肤表面演奏交响曲。研究显示,日温差超过10℃时,表皮脂质层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神经酰胺等关键成分的排列出现紊乱。这就像原本严丝合缝的砖墙结构突然松动,导致经皮水分流失量激增30%以上。
飘散在空气中的花粉、柳絮等过敏原,此时更容易穿透这层脆弱的屏障。皮肤免疫系统的"哨兵"——朗格汉斯细胞随即拉响警报,释放的组胺会让毛细血管扩张,形成肉眼可见的片状红斑。更棘手的是,这些过敏反应往往具有"记忆效应",首次接触可能只是轻微刺痒,再次遭遇时却可能爆发严重的接触性皮炎。
不少人在这个季节容易陷入护肤误区。有人发现皮肤干燥就拼命敷面膜,结果角质层过度水合反而加剧敏感;有人担心出油增加频繁使用皂基洁面,殊不知这会破坏皮肤表面的酸性保护膜;更有人病急乱投医,把各种药膏往脸上招呼,最终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其实就像给发烧的孩子裹棉被会适得其反,过度干预只会让皮肤的自愈机制陷入混乱。临床观察发现,春季皮肤问题反复发作的患者中,有近六成存在不当护肤行为。
科学应对春季皮肤波动需要建立动态护理观。早晨出门前可选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重建屏障,午后紫外线增强时及时补涂防晒,夜间则要避免叠加过多功效型产品。
对于已经出现泛红刺痒的部位,采用"减法护理"反而更有效:停用所有刺激性成分,用冷藏的矿泉水湿敷镇静,配合含积雪草提取物的修复霜即可。
特殊人群需要定制防护策略。儿童稚嫩的皮肤屏障比成人薄30%,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建议选用不含香精的物理防晒霜;孕产妇受激素波动影响,面部可能出现"返黑"现象,这种情况不必过度焦虑,做好基础保湿待其自然消退即可;老年人皮脂腺萎缩严重,在暖气与冷风交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乏脂性湿疹,可在小腿等易干燥部位厚涂凡士林预防。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始终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当我们学会像解读天气预报那样观察皮肤状态,就能在季节更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护理节奏。记住,健康皮肤的标准从来不是零瑕疵,而是建立起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The End
本公众号以科普为主,为大众科普皮肤基础知识和保养知识
科普内容不能替代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领衔专家
原标题:《【科普】春暖花开,为何皮肤却闹起了小情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