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下午,“典籍传承与青年力量:岭南文化的守正创新——《广州大典研究》集刊发展座谈会”在广州图书馆成功举行。此次学术盛会由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图书馆协办,汇聚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社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位中青年学者,共商学术集刊高质量发展大计,为岭南文化研究注入青春动能。
自2018年创刊以来,《广州大典研究》始终秉持"以文献为基,承岭南文脉"的办刊宗旨,累计出版14辑,刊发论文249篇(含发刊词与卷首语),涉及作者222人(含合著作者),其中基金支持论文119篇,形成中青年学者占主体的作者梯队,同时吸纳名家力作,构建起覆盖历史学、文学、文献学、城市文化研究等多维度的学术矩阵。值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此次座谈会既是对既往成果的系统梳理,更开启了集刊提质升级的新征程。
14时,会议在《广州大典》与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宣传视频的播放中拉开帷幕。中心副主任席涛致辞欢迎与会学者。随后,中心文献整理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馆员赵新良博士向与会嘉宾介绍《广州大典研究》集刊创刊及发展概况。作为集刊的出版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献出版中心主任、副编审李强作为代表发言。李强详细介绍了《广州大典研究》集刊在出版社的审稿流程以及审稿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为潜在作者的论文写作并向集刊投稿提供了指引和帮助。
接下来进入本次会议的专家发言环节,五位在广州学、人才培养和办学术刊物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先后进行发言,将会议的讨论推向深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教授率先发言,他以广州学研究的新视角为题,从“广州研究与广州学研究”的角度切入,从小视角与大视野比较互见的角度讨论地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路径。针对《广州大典研究》集刊提出“强聚焦、跨学科、扩散化”三个主题词,建议集刊进行专题策划,实现文化典籍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青教授认为《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研究平台和学术交流环境。她以《人才培养与资源整合:推动集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主题,讨论如何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整合资源,实现岭南先贤的思想文化与经典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她认为《广州大典研究》作为广州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进一步推动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2)《广州大典》与其他地方文化研究的比较研究和融合发展;(3)2013-2023年间《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的设置有利于扩大集刊作者群;(4)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参照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暨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合作范例开展对外合作;(5)广州学和澳门学的发展有诸多相似之处,其根基也大体相同,巨量的中西文献为澳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广州大典》则为广州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文献来源,在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学术力量的基础上,足以支撑广州学发展走在时代前列。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副主编荀铁军教授作为期刊副主编,报告题目为《树立精品意识 提升特色影响》,从稿源和稿件质量两方面指导集刊的发展方向:要树立精品意识,要打造特色专题提高期刊影响力,变季刊为双月刊提升期刊文章发表量。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麦思杰教授谈了《关于广州学研究的思考与体会》,主要就“岭南的广州、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讨论广州学发展的三个维度,广州作为典型意义的港口城市,城脉、商脉、文脉未曾中断,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与暨南大学合作开展“荔泮芳华”系列活动进行普及和推广。《广州大典研究》作为“广州学”研究重镇,可以通过办刊办会、发挥地域优势组织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力量,集中力量办好集刊。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中鹏副教授以《广州史研究空间的拓展与反思》为题,对上海学和广州学进行比较研究。上海学以“西学东渐”为核心,讲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过程;广州学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可以立足城市文脉,重点讲述中国文化如何影响西方。中心可以参考《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展开文献编纂和研究。其后又提出加强平台建设,与地方城市史研究会合作;加强与地方党、政、学机构合作,开展文献整理;加强《广州大典》在全运会期间的推介等有益建议。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也派出三位执行主编,黎俊忻博士、刘宇航博士、许程诺博士分别从各自的学术理路和编辑经验出发,同与会学者分享了在集刊组稿、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方面的设想,同时强调了对于学术规范的重视。
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中,中山大学历史系在站博士后陈晓丹博士和李子归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的讲师吴尔蓓密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的邬志伟副教授和广州市社科院的助理研究员杨永炎博士等先后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写作设想发表观点,并为《广州大典研究》如何办好提出建议。
最后,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编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进行总结发言,生动地讲述了《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从无到有、逐步规范的过程,勉励各位年轻学者多为集刊投稿,共建广州学的青年学者学术网络,也感谢与会专家为培养年轻学者所做出的努力。
本次座谈会的圆满完成,扩大了《广州大典研究》在学界的影响力,坚定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更多学者关注《广州大典》和《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促进“广州学”的传承与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深化《广州大典》和岭南历史文化研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