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名摄影师肖全曾用镜头定格了中国文艺界的独特面孔。
近期,肖全来到了浙江莫干山,为当地百姓留下了肖像定格。5月1日,其个展“莫干山纪:肖全镜头下的江浙沪叙事”在浙江莫干山美术馆展出,通过百余幅摄影作品及多媒体影像装置,展现其过往摄影中的江浙沪地区人物面貌。
肖全,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1980年,在海军航空兵部当兵的肖全,在家里的支持下用169元买了一台海鸥205相机。在人均工资四五十元的年代,他开始扛着相机、骑着自行车,拍起了自己的家乡。他也用自己省下的饭钱买了不少摄影杂志,通过那些画面来学习技巧。当时,他看到了布列松的作品,崇敬之余,也给自己定下了方向。
肖全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莫干山纪:肖全镜头下的江浙沪叙事”分为三个部分,涵盖肖全的艺术生涯与江浙沪地区的连接。从观众更为熟悉的代表作《我们这一代》这一于1980年代拍摄的文艺界名家系列,到周迅、陈丹青,苏州雅集在内的江浙沪人物专题,以及莫干山在地创作单元,通过茶农、民宿主理人、青年艺术家等本土面孔,呈现艺术家最新于莫干山拍摄的本地肖像。
胶片中的“我们这一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各个文化领域出现井喷。自那时起,肖全开始使用他的黑白影像记录那个时代的文艺先锋,从摇滚音乐家到朦胧诗人,从民族舞蹈家到电影导演,这些文艺创作者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现了他们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走进展厅,观众最先看到的也是这些文艺创作者的黑白影像:包括眼神冷毅的崔健,躺在自己卧房里听歌的窦唯,走在街头的王安忆。
肖全说,自己拍照的时候,选取的很多人物,靠的都是缘分的牵引。
肖全拍摄的崔健
1990年的某天,肖全听说三毛在成都,就敲响了她的酒店客房,表达希望为她拍摄肖像照片。那天下午,三毛穿上“乞丐服”,背起一个硕大的旅行包,和肖全行走在成都的小巷子里。当时有一把竹椅子扣在门上,三毛就扔掉凉鞋走上去,眼神倔强而萧瑟地坐在地上。三毛对肖全说:“你知道吗?我十几岁二十岁就梳着短发、背着包满世界地漂,十几年过去了,还是我一个人。你瞧,这是一个多么倔强的女人…”在给三毛拍完照片之后,肖全出版了一本《天堂之鸟》。这本影集落到杨丽萍的手中,杨丽萍就托人找到肖全,让他给自己拍摄照片。为此,杨丽萍也成为肖全拍摄持续时间最长的人物对象。
肖全拍摄的三毛
肖全拍摄的杨丽萍
最初,肖全还没有下意识要记录一个时代的优秀创作者们,直到1988年,他看见一份由数页复印件构成的“杂志”《象罔》,被一张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照片深深吸引。“展现的是典型的欧洲绅士——礼帽、大衣,在翻开的白色衬衫领口衬托下的细方格西装,还有一根手持的拐杖,走在一座小桥上。这是庞德于1963年在威尼斯拍摄的照片。诗人老了,戴个绿帽,拄着一根拐杖。我盯着照片,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深度孤独的那种感觉。”受《象罔》杂志启发,肖全走遍中国,拍摄下了那些明朗的轮廓。
肖全拍摄的丰子恺女儿丰一吟
展览中,也有肖全镜头下的周迅、陈丹青,以及来自西南文艺圈的人在苏州的雅集活动,这些都是和江浙沪有关的人物专题。在这些照片中,丰一吟的照片是肖全很喜欢的一张。“那天上海很热,停电,她想回家乡避暑,正好被我碰见了。她坐在了竹椅上,边上也有一把竹椅,是她和她父亲丰子恺过去纳凉用的。而她手上捧的,是丰子恺在她12岁时为她画的画。”肖全说。
与马克·吕布的师友情
在美术馆一楼的黑白影像中,观众还能看到一位拿着相机的外国老人。他就是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是肖全的良师益友。
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从1957年起,曾20多次来到中国,留下很多经典照片。1993年,马克·吕布来到中国拍摄时,法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参赞希望肖全为马克·吕布推荐一位会讲英语或法语、能带他周游广州的助手。肖全毛遂自荐,作为助手全程陪同马克拍摄。肖全带他去广州火车站和电器城,马克用镜头对准了来往不定的人流。
肖全拍摄的马克·吕布
马克随身带了三台旁轴M6,两台单反R5,四个镜头全部是定焦镜头。肖全为马克背包,并在他需要哪一个镜头时,就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地递到他的手上。在接受采访时,肖全诉说了一段小插曲,“有一次,马克·吕布曾到布列松家里,为布列松拍摄家庭合影。马克失误了,胶卷没缠住。布列松知道后说没关系,我穿上西服,你再来拍一次。我在广州跟随马克的时候也有失误。一次,他看到一个交警在罚款,示意我快速给他镜头。结果我会意错了,镜头掉在地上,碎了。那个镜头最后是拿到瑞士修理的,非常贵,但他一句话都没责怪我,就像当年他失误了,布列松也没有骂他一样。”
1995年肖全和马克·吕布在上海和苏州拍摄张艺谋导演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剧组的时候,又在一起工作,并在空余时间一同拍摄了上海的街头。“在外滩,我们看着东方明珠塔刚刚建起来,马克对我说,‘我有个朋友,她用业余时间拍了很多重要的照片。你的国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你要严肃地对待你的作品,或许5年或10年以后,你的作品会变得非常重要。’”肖全回忆道,这是马克·吕布对他的鼓励与鞭策。
1995 年马克· 吕布在上海,在张艺谋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剧组,肖全拍摄
马克·吕布在上海大厦的天台上,肖全拍摄
201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人类可持续发展大会”,肖全收到好友演员周迅和导演杜家毅的邀请,要为联合国做一个公益的拍摄,拍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未来20年的期许。来自北京200多名各行各业各民族的老百姓参与了该项目,肖全与其团队花了五天时间,完成了名为《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一本画册的拍摄。联合国把肖全拍的这些照片发送给了170多个成员国,并且把中国老百姓许下的祝福与期许一同放进联合国总部的时间胶囊,等20年以后取出。
潘基文手持 《2032-我们期待的未来》画册
在莫干山拍摄的“时代肖像”
在同一时期,肖全走遍全国十余座城市,为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拍摄他们的人生照片。这一拍摄项目取名为“时代的肖像”,是用这一个个平凡却又独特的面孔,汇聚成一幅21世纪初中国的时代肖像。十余年间,他走过了金川、南昌、杭州、重庆、遵义等近20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拍摄,他都要和被拍摄者交谈,了解他们的过往, 和城市的羁绊,以便在镜头下定格“决定性的情绪”。如今,肖全最新的拍摄地是莫干山,在当地拍摄本地的肖像面孔。这一部分内容也在美术馆二楼展出。
肖全在莫干山拍摄
四月,肖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莫干山生活和拍摄,身体力行地感受与理解莫干山的风土人情并融入进作品中去。他走遍莫干山的各处,从茶山到竹林,裸心堡到交通面馆,这些莫干山的文化名片便是最好的取景地。而与之相对应,在这些地点工作生活的本地人物,也成为他所期望找寻的莫干山面孔。
刚跑完猛犸象山径赛的跑者,肖全拍摄
来参加莫干山国际机⻋嘉年华的⻘年,肖全拍摄
肖全说,“这里有一位蚕桑专家吴炳坤老师,在为他拍摄肖像时,正逢中美关税战,他的背后正好是毛主席语录,也是近期网络流传很火的话题。另一位老人是王凤鸣,他是作家,90多岁了。他送来我很多他的著作,我问他书上的字还看得清?他说,‘那么大的字,怎么会看不清。’这些拍摄故事都很有意思。”
⻩德⻰⻩芽非遗传承人,肖全拍摄
裸心堡收藏家夫妇,肖全拍摄
交通面馆,肖全拍摄
王凤鸣作家,肖全拍摄
肖全说,德国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曾希望拍摄高傲的日耳曼民族,并拍下一个时代的脸孔,而他则是希望拍摄中国的肖像,展现中国民众的精神。
注:此次展览由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展期将展至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