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用度,反映着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为什么过紧日子、如何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指明了方向。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日益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对下级紧”,严于对人、宽于对己;有的“大钱上紧”,对一些“小钱”却不以为然,任凭从指尖漏过;有的“一律从紧”,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有的“暂时从紧”,认为现在的“紧”是暂时的、过了风头就调整,或者是权宜的、财政宽裕后就调整;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会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必须深刻领悟过紧日子的重要内涵,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把握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老百姓过好日子是“目标”,党和政府的支出只是实现的“手段”。带头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和民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花每一分钱、办每一件事,首先应当问问是否有利于发展、是否让群众受益。决不能蛋糕没做大、自己先切分,池水没注满、这边先跑漏。
把握好“长期”与“暂时”的关系。过紧日子,不是一阵风、运动式的暂时之计,不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紧张的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一直以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都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延安时期军民同心、共克“鱼大水小”的困境,到新时代弘扬“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的新风,时空条件在变,本色底色不变。我们决不能因为时代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就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勤俭节约过气了”。
把握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过紧日子,不是一律从紧,而是有加有减、有进有退。在“加法”上,要更多投资于人、投资于未来。集中财力保障民生福祉和重大战略任务,有序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保障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支出,办好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实事,确保资金使用在发展紧要处和群众急需事项上。在“减法”上,关键是约束奢侈浪费行为、压减非必要开支。各级党政机关要从严从紧管理党政机关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费用,特别是严禁各类铺张浪费行为,狠刹铺张浪费歪风邪气,坚决纠治各种形式的“政绩冲动症”。
把握好“软文化”与“硬约束”的关系。在“软文化”上,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重要宣传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党政机关要积极培育和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机关文化,为在全社会形成节俭之风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在“硬约束”上,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检查机制、信息公开制度,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干部、人员的责任,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带头过紧日子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也映照着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党政机关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紧要处,就一定能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富日子”,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