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关于收缩型城市的文章引起舆论关注。
记者注意到,《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刊文《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文章作者为汤凯、刘晓康、王海杰。
其中,汤凯,男,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空经济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刘晓康(通信作者),男,郑州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协调发展、数字经济研究;王海杰,男,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刊文《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文章在引言部分写道:如何有效促进收缩型城市生产力的跃升是全球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收缩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生产力增长缓慢、新兴替代产业动力不足以及环境污染等现实挑战。国际研究机构收缩型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CIRN)将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2年,并经历结构性危机的城市初步判定为收缩型城市。国内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城区常住人口连续3年出现下降即为收缩型城市。我国收缩型城市主要存在经济衰退、能源效率低下、数字经济发展缓慢和消费需求下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韧性低等一系列问题。2010—2020年我国收缩型城市数量加速增长。
通过对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本文共识别出138个收缩型城市,具体收缩型城市分布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收缩型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在木桶效应的作用下,城市收缩问题阻碍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也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相悖。
《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一文列出的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
记者注意到,上述文字引言部分列出的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近期在多个网络平台广泛流传,甚至引起一些城市公开辟谣。
例如,9月12日,“池州网信”微信公众号就发布消息:经市辟谣联动机制办公室向有关部门核查,关于我国收缩型城市分布情况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国家发改委暂未发布全国收缩型城市名单,网传来源不实。
“池州网信”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辟谣信息。
“池州网信”微信公众号表示,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十四五”前4年全市GDP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0.2:44:45.8调整为2024年的8.6:42.5:48.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132.4万人,较2023年增加0.1万人,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请广大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随后,淮北市传媒中心旗下微信公众号“淮北传媒发布”等媒体也转发了上述池州方面辟谣的信息。
记者注意到,池州市、淮北市均在上述《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文章表格所列的138个收缩型城市之中。
上述《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文章认为,人才流失与知识资本不足是制约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积累,也阻碍了新质生产力提升所需的高端智力资源的形成。文章在最后的“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部分,从“加速收缩型城市技术创新与科技研发”“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与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优化政府政策与制度环境”四个方面作了阐述。